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和谐社会;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0-0012-0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个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关口”。说它是“关口”,是因为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些矛盾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实质是利益矛盾。如何妥善地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特点和表现
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的特点是,一是物质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是基础性矛盾;二是利益矛盾的内容扩大、层次增多;二是利益矛盾公开化、强度加剧;四是利益矛盾是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聚焦点。具体来说主要是:
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分配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各方面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比1,2003年已经扩大到3.2比1。地区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在全国,有人讲看发达地区像欧洲,看落后地区像非洲。贫富悬殊正在冲击大学校园,经济条件好的“贵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齐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贫困生却要靠四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每月的生活费一般仅在100元至150元之间。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贫困农民等弱势群体更是期待社会救助。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危及社会稳定,其负面的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一些人利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漏洞,钻空子,靠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吞国有资产大发不义之财,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加剧。
在政治领域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的有,国家为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推进改革的既定目标与一部分人眼前利益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与现行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民群众与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等之间的矛盾等。目前在农村中强征农民土地的现象,在城市中野蛮拆迁的现象,这些既是利益纠纷,也反映了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在官商勾结的利益格局中,普通百姓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在文化领域,据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1/4。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情况较为严重,许多孩子因贫辍学。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文化素质的差距将使弱势群体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应当看到,这些矛盾有些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有些则是人为因素造成并加剧了矛盾。如,在发展中一味追求GDP,顾此失彼,以牺牲群众利益和环境为代价的并不少见;一些人在制定政策时,有意无意把“位”定在少数人身上,定位在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阶层利益身上,使党和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受到损害;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问题视而不见,小矛盾酿成了大乱子;一些人我行我素,置法律于不顾,严重践踏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激化了本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诸如此类,对党实现整合社会力量形成了不可轻视的现实压力,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任务任重道远。认真分析上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就能够化险为夷,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提高党善于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利益矛盾,党需要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现实的突出问题,主要谈五点:
一是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利益矛盾,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的矛盾,说到底是与社会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产力的水平、状况、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矛盾互为因果,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把蛋糕做大,解决利益矛盾才有基础。这当然不是说经济不发展,解决利益矛盾就无能为力,或者说要等到经济发展了才去解决。但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就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发展了,物质基础丰富了,解决各种矛盾的回旋余地就大,许多矛盾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
二是提高预测、洞察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利益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矛盾发展到什么程度是能够把握的。对各种利益矛盾要居安思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心体察民情、真实反映民意,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从体制上要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畅通。通过有效的矛盾化解工作制度和机制,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正确决策的能力。科学的政策措施能够使人心悦诚服、激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缺乏公正性的政策措施,会加大社会的不平等,激化人民的愤懑情绪引发社会矛盾。列宁说过,政策应当从千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当务之急,要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扶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政府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的利益调节职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尽量降低失业人口比例。
四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具有很强的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它把公民的各种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当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遭到破坏、产生矛盾时,法律是解决矛盾的依据和准绳。党带领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就要带头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政,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严格执法,坚决克服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等现象,避免因执法工作中的过错而引起群众的不满。
五是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统筹兼顾就是要寻求各种利益的平衡点,具体讲,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维护全局的利益,又要照顾局部的利益;既要保持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照顾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又要关心和扶持比较困难的企业获得生机;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利益。
(本文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0-0012-0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个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关口”。说它是“关口”,是因为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些矛盾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实质是利益矛盾。如何妥善地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特点和表现
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的特点是,一是物质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是基础性矛盾;二是利益矛盾的内容扩大、层次增多;二是利益矛盾公开化、强度加剧;四是利益矛盾是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聚焦点。具体来说主要是:
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分配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各方面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比1,2003年已经扩大到3.2比1。地区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在全国,有人讲看发达地区像欧洲,看落后地区像非洲。贫富悬殊正在冲击大学校园,经济条件好的“贵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齐全,月消费达千元以上;贫困生却要靠四处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每月的生活费一般仅在100元至150元之间。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贫困农民等弱势群体更是期待社会救助。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危及社会稳定,其负面的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一些人利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漏洞,钻空子,靠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吞国有资产大发不义之财,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加剧。
在政治领域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的有,国家为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推进改革的既定目标与一部分人眼前利益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与现行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民群众与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等之间的矛盾等。目前在农村中强征农民土地的现象,在城市中野蛮拆迁的现象,这些既是利益纠纷,也反映了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在官商勾结的利益格局中,普通百姓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在文化领域,据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1/4。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情况较为严重,许多孩子因贫辍学。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文化素质的差距将使弱势群体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应当看到,这些矛盾有些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有些则是人为因素造成并加剧了矛盾。如,在发展中一味追求GDP,顾此失彼,以牺牲群众利益和环境为代价的并不少见;一些人在制定政策时,有意无意把“位”定在少数人身上,定位在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阶层利益身上,使党和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受到损害;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问题视而不见,小矛盾酿成了大乱子;一些人我行我素,置法律于不顾,严重践踏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激化了本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诸如此类,对党实现整合社会力量形成了不可轻视的现实压力,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任务任重道远。认真分析上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就能够化险为夷,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提高党善于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利益矛盾,党需要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现实的突出问题,主要谈五点:
一是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利益矛盾,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的矛盾,说到底是与社会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产力的水平、状况、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矛盾互为因果,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把蛋糕做大,解决利益矛盾才有基础。这当然不是说经济不发展,解决利益矛盾就无能为力,或者说要等到经济发展了才去解决。但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就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发展了,物质基础丰富了,解决各种矛盾的回旋余地就大,许多矛盾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
二是提高预测、洞察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利益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矛盾发展到什么程度是能够把握的。对各种利益矛盾要居安思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心体察民情、真实反映民意,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从体制上要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畅通。通过有效的矛盾化解工作制度和机制,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正确决策的能力。科学的政策措施能够使人心悦诚服、激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缺乏公正性的政策措施,会加大社会的不平等,激化人民的愤懑情绪引发社会矛盾。列宁说过,政策应当从千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当务之急,要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扶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政府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的利益调节职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尽量降低失业人口比例。
四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具有很强的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它把公民的各种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当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遭到破坏、产生矛盾时,法律是解决矛盾的依据和准绳。党带领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就要带头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政,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严格执法,坚决克服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等现象,避免因执法工作中的过错而引起群众的不满。
五是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一个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统筹兼顾就是要寻求各种利益的平衡点,具体讲,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维护全局的利益,又要照顾局部的利益;既要保持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照顾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又要关心和扶持比较困难的企业获得生机;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利益。
(本文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