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有助于丰富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 阅读 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有助于丰富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对阅读能力的认识
“阅读能力”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语文阅读能力”即指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通俗地说,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是默读课文,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的能力。
小学各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构层次及其发展侧重点。第一学段((1——2年级)侧重点是阅读的知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第二学段((3——4年级)侧重点是阅读方法与策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渗透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段((5——6年级)侧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研读能力与创造性阅读能力。划分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次结构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赋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要求以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结构”,它使得过去人们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平面化”罗列,成为一种“立体化”的界说。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并保证阅读的时间。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收益也是頗大的。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从预习入手养成阅读的最基本习惯,为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
“练习阅读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叶圣陶如是说。在教学中,注重“指导、督促、激励”三结合,教给“读、划、查、辨、试、答、疑”预习七字诀。这预习七字诀的操作分别是:一读,快速通读,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二划,划有疑难的字、词、句;三查,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字难句;四辨,辨一辨易混淆的字词:五试,尝试分段,归纳段意,主要内容及中心;六答,课后思考题重点思考回答;七疑,提出不理解的或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七项预习要求由老师带领大家先在课内进行,最后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
(2)从方法指导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有各种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与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具体的方法是:
a)诱导预习。它可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其主要精神体现在三读三问上,三读是:一读,圈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二读,正音、释词,分出段落;三读,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诱导预习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b)引导细读。
细读,即精读,就是从整体入手,突出重点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
c)品读议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议中心,探求文章思想意义;议结构,了解表达形式的好处;议重点,落实本课的训练项目;议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议分歧,论争不统一的认识与看法。
d)拓展练习。
它指的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运用。这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吸收积累,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增加作文训练的因素,加深巩固阅读效果。
3、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 阅读 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有助于丰富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对阅读能力的认识
“阅读能力”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语文阅读能力”即指读者从汉文读物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通俗地说,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一种从书面语言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是默读课文,能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有创意地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深入体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质量的能力。
小学各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构层次及其发展侧重点。第一学段((1——2年级)侧重点是阅读的知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第二学段((3——4年级)侧重点是阅读方法与策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渗透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学段((5——6年级)侧重点是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初步的研读能力与创造性阅读能力。划分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次结构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赋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要求以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结构”,它使得过去人们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平面化”罗列,成为一种“立体化”的界说。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并保证阅读的时间。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收益也是頗大的。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从预习入手养成阅读的最基本习惯,为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
“练习阅读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叶圣陶如是说。在教学中,注重“指导、督促、激励”三结合,教给“读、划、查、辨、试、答、疑”预习七字诀。这预习七字诀的操作分别是:一读,快速通读,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二划,划有疑难的字、词、句;三查,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字难句;四辨,辨一辨易混淆的字词:五试,尝试分段,归纳段意,主要内容及中心;六答,课后思考题重点思考回答;七疑,提出不理解的或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七项预习要求由老师带领大家先在课内进行,最后让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
(2)从方法指导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有各种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与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具体的方法是:
a)诱导预习。它可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其主要精神体现在三读三问上,三读是:一读,圈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二读,正音、释词,分出段落;三读,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诱导预习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b)引导细读。
细读,即精读,就是从整体入手,突出重点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
c)品读议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议中心,探求文章思想意义;议结构,了解表达形式的好处;议重点,落实本课的训练项目;议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议分歧,论争不统一的认识与看法。
d)拓展练习。
它指的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运用。这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吸收积累,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增加作文训练的因素,加深巩固阅读效果。
3、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