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至爱梵高》巧妙地将印象派和摄影技术结合起来,正如影片所说的“Two hearts, One mind”(心灵相通),相对于24帧/秒的普通电影,或者更加清晰的高帧率(60帧或120帧)电影以及宽银幕电影,该片以12帧/秒的速度和近似于正方形的画幅放映,像是历经沧桑的古董,带着岁月沉淀的痕迹,呈现出了更加流动梦幻的效果。对那些没有机会欣赏梵高原作的人们来说,走进影院欣赏这部精彩的艺术电影,就是走近梵高,了解梵高,向梵高致敬。
A動画电影生成术
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为纪念他,从2012年开始,荷兰BreakThru Films和英国Trademark Films动画工作室便开始筹拍动画电影《至爱梵高》。2017年该片正式上映,这部历时6年的95分钟全手绘油画动画电影,取材于梵高近百幅画作和800多封个人信件,包含了6万多帧梵高油画风格的图像,制作成本约为500万美元。
决定拍这部动画电影时,波兰画家、导演多洛塔·科别拉(Dorota Kobiela)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读过梵高一些个人信件之后,使她在情感上更加理解梵高,产生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最初创意。她认为只有手绘才能传递出最好的感觉,最真实地表达出油画的境界,展现出梵高作品想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于是她决定将动画和绘画分层进行:在动画方面,由专业演员模仿梵高人物作品的动作,实景实拍,再经过数字绘景,制作成梵高油画风格的动画视频。在绘画方面,由专业油画师根据这些动画视频进行二次绘画,同时创作其他场景,使梵高作品的笔力和色彩能够重现,解读重构梵高的作品。最后,将风格统一的绘画再次进行后期制作,成为手绘油画动画电影。
B电影中的技术
在人物动画拍摄和后期特效制作的过程中,视觉特效主要通过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oCo)配合绿幕(或蓝幕)完成,采用绿幕(或蓝幕)是因在电脑后期制作过程中能轻易将绿色(或蓝色)替换而保留其他部分。
演员在绿幕(或蓝幕)环境中模仿原画中的人物进行相应表演,导演通过MoCo系统辅助拍摄,专注于捕捉演员表情动作和场景调度,同时利用传感器信号捕捉设备将环境以图像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计算机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时间空间坐标,再经过CGI输出后期合成和动作影描制作技术(Rotoscoping)处理,制作出油画效果的动画视频供油画师参考。
MoCo系统和Rotoscoping技术是实现影片特效的关键技术。MoCo可以同时同步控制摄影机和灯光等的运动路线及拍摄速度,是一套结合硬件设备、电脑和摄像机的拍摄用自动化设备。它通过电脑等控制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不断精确复制移动的视点,以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特效镜头。而利用Rotoscoping技术,可通过电脑插值计算把真人扮演的视频片断加工成类似油画的效果。利用插值软件在处理速度方面比其他方式更为快捷。通过MoCo捕捉和Rotoscoping加工,油画效果的实拍影像动画视频基本成型,用来供油画师当参考物。因为要加入更多的细节部分,需要油画师一帧一帧地将实拍影像动作再绘制出来。
梵高作品画布尺寸不同,而电影画幅是固定的,所以一些镜头不得不改变某些作品原本的尺寸,进行裁剪或扩展。而通过从上往下摇镜头的方式来展现一些垂直画布的作品,这样就不需要改变原作。梵高众多作品表现不同的季节,但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梵高去世前后那段时期,所以需要对有些作品进行色彩、色调上的调整,以保证整部影片的风格统一。
C类似的手绘油画电影
《至爱梵高》实际上就是一部传统的动画片,只不过是采用手绘油画风格制作的。
与之类似的影片有很多,只是都比较小众。如2006年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基努·里维斯、小罗伯特·唐尼和薇诺娜·瑞德等主演的《盲区行者》。该片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心机扫描》。电影使用Rotoscoping技术,将真人拍摄的视频片断直接后期加工成类似油画效果的电影,一方面保留了足够多的现实感,另一方面更能够体现出那种狂乱状态下人物的感觉,相比成本较低的纯动画或传统影片,更好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假难辨的迷幻世界。
扎克·施耐德执导的《300勇士》(2006年)和《守望者》(2009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油画般的镜头基本还原了漫画的情节,被漫画爱好者誉为“神来之作”。
近年来采用传统手绘制作方式的动画片有复苏迹象,2017年年初上映的美国莱卡工作室原创定格动画《魔弦传说》,有1359个镜头133096帧画面,为主角“久保”创造了4800万种不同表情和神态的组合。而世界上第一部长篇纯手绘动画《白雪公主》(1937年)则使用了30万幅画面。
《至爱梵高》虽然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的创新,在艺术方面也没有特别的投入,但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就像印象派画家首创了在画布上捕捉肉眼所见的第一印象,革新了观看与描绘自然的方式一样。电影中一帧一帧的油画画笔作画镜头,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是梵高,正在一笔一笔作画,捕捉着光影的变化,感受着万物的气息,用心体会他的所思之深、所爱之柔。
A動画电影生成术
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为纪念他,从2012年开始,荷兰BreakThru Films和英国Trademark Films动画工作室便开始筹拍动画电影《至爱梵高》。2017年该片正式上映,这部历时6年的95分钟全手绘油画动画电影,取材于梵高近百幅画作和800多封个人信件,包含了6万多帧梵高油画风格的图像,制作成本约为500万美元。
决定拍这部动画电影时,波兰画家、导演多洛塔·科别拉(Dorota Kobiela)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读过梵高一些个人信件之后,使她在情感上更加理解梵高,产生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最初创意。她认为只有手绘才能传递出最好的感觉,最真实地表达出油画的境界,展现出梵高作品想要表达和阐述的思想。于是她决定将动画和绘画分层进行:在动画方面,由专业演员模仿梵高人物作品的动作,实景实拍,再经过数字绘景,制作成梵高油画风格的动画视频。在绘画方面,由专业油画师根据这些动画视频进行二次绘画,同时创作其他场景,使梵高作品的笔力和色彩能够重现,解读重构梵高的作品。最后,将风格统一的绘画再次进行后期制作,成为手绘油画动画电影。
B电影中的技术
在人物动画拍摄和后期特效制作的过程中,视觉特效主要通过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oCo)配合绿幕(或蓝幕)完成,采用绿幕(或蓝幕)是因在电脑后期制作过程中能轻易将绿色(或蓝色)替换而保留其他部分。
演员在绿幕(或蓝幕)环境中模仿原画中的人物进行相应表演,导演通过MoCo系统辅助拍摄,专注于捕捉演员表情动作和场景调度,同时利用传感器信号捕捉设备将环境以图像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用计算机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时间空间坐标,再经过CGI输出后期合成和动作影描制作技术(Rotoscoping)处理,制作出油画效果的动画视频供油画师参考。
MoCo系统和Rotoscoping技术是实现影片特效的关键技术。MoCo可以同时同步控制摄影机和灯光等的运动路线及拍摄速度,是一套结合硬件设备、电脑和摄像机的拍摄用自动化设备。它通过电脑等控制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不断精确复制移动的视点,以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特效镜头。而利用Rotoscoping技术,可通过电脑插值计算把真人扮演的视频片断加工成类似油画的效果。利用插值软件在处理速度方面比其他方式更为快捷。通过MoCo捕捉和Rotoscoping加工,油画效果的实拍影像动画视频基本成型,用来供油画师当参考物。因为要加入更多的细节部分,需要油画师一帧一帧地将实拍影像动作再绘制出来。
梵高作品画布尺寸不同,而电影画幅是固定的,所以一些镜头不得不改变某些作品原本的尺寸,进行裁剪或扩展。而通过从上往下摇镜头的方式来展现一些垂直画布的作品,这样就不需要改变原作。梵高众多作品表现不同的季节,但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梵高去世前后那段时期,所以需要对有些作品进行色彩、色调上的调整,以保证整部影片的风格统一。
C类似的手绘油画电影
《至爱梵高》实际上就是一部传统的动画片,只不过是采用手绘油画风格制作的。
与之类似的影片有很多,只是都比较小众。如2006年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基努·里维斯、小罗伯特·唐尼和薇诺娜·瑞德等主演的《盲区行者》。该片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心机扫描》。电影使用Rotoscoping技术,将真人拍摄的视频片断直接后期加工成类似油画效果的电影,一方面保留了足够多的现实感,另一方面更能够体现出那种狂乱状态下人物的感觉,相比成本较低的纯动画或传统影片,更好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假难辨的迷幻世界。
扎克·施耐德执导的《300勇士》(2006年)和《守望者》(2009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油画般的镜头基本还原了漫画的情节,被漫画爱好者誉为“神来之作”。
近年来采用传统手绘制作方式的动画片有复苏迹象,2017年年初上映的美国莱卡工作室原创定格动画《魔弦传说》,有1359个镜头133096帧画面,为主角“久保”创造了4800万种不同表情和神态的组合。而世界上第一部长篇纯手绘动画《白雪公主》(1937年)则使用了30万幅画面。
《至爱梵高》虽然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的创新,在艺术方面也没有特别的投入,但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就像印象派画家首创了在画布上捕捉肉眼所见的第一印象,革新了观看与描绘自然的方式一样。电影中一帧一帧的油画画笔作画镜头,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是梵高,正在一笔一笔作画,捕捉着光影的变化,感受着万物的气息,用心体会他的所思之深、所爱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