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标》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性学习 教学探索
一、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
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讲《山行》可以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讲《捞铁牛》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
二、激发学生情感,引发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
三、加强朗读感悟,深化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入境入情。
1、含情美读,倾泄情感。美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只要能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的语体风格、能很好地传情达意的读皆可称为美读。提倡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情凋、韵味、意趣,让学生在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实际上,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体验。
2、角色朗读,转化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与自己的心中,印发情感转化。
3、表演朗读,体会情感。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表演朗读符合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学生走进了文本,创造性地活化了文本,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深化了情感。
4、想像体验,领会情感。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四、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再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美伊战争中伊拉克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性学习 教学探索
一、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影响,生活经验少,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是一个不容逾越的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有一小节:“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对这段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
学生纷纷举手,然后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的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课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声、形、象、境诉诸学生的眼、耳、脑,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动。这节课教者借助一个模拟情境,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讲《山行》可以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讲《捞铁牛》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
二、激发学生情感,引发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
三、加强朗读感悟,深化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入境入情。
1、含情美读,倾泄情感。美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只要能很好地体现出作品的语体风格、能很好地传情达意的读皆可称为美读。提倡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情凋、韵味、意趣,让学生在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实际上,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体验。
2、角色朗读,转化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与自己的心中,印发情感转化。
3、表演朗读,体会情感。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表演朗读符合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学生走进了文本,创造性地活化了文本,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体验深化了情感。
4、想像体验,领会情感。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四、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再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美伊战争中伊拉克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