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认知科学中,计算是一个广义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依赖形式特征对语义或者意向性成分进行主动控制,从而使目标系统经历态的迁移过程”。根据这一理解,“形式”、“语义或者意向性成分”和“控制”便构成计算的三大要素,其中“形式”是指认知对象的结构特征,“语义或者意向性成分”是世界的内在成分,可符号化,而“控制”认知主体为促成态的变迁采取的程序集。鉴于此,本研究对文本计算属性的探讨将从符号、结构、控制这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翻译文本;计算;属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一、符号
各种符号学研究基本上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即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和皮尔斯的解释符号学。索氏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一个结合点,符号学研究应该在具有稳定结构的系统内(语言)展开,言语涉及各单独言语事件的突变,皮亚杰提倡我们应该以非语言的符号为起始点,其研究方法将符号学从语言符号的藩篱中摆脱出来。皮氏认为符号具有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启动、对象和阐释素。其中对象和阐释素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的解读。Werth(1984)用序列性、连接性和语境性来界定文本,也体现了一种符号学思想。序列性是指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横组合关系,是句际结构的形式特征。序列性有三个层面,即句子序列、命题序列和言语行为序列,这三个层面构成一种话语三棱体。连接性是指话语语句之间的意义依存关系,分别由形式衔接、词语搭配、功能连接词以及语义连贯这四种手段来实现。语境性则是指实际情景对话语表达与理解的制约关系(陈忠华,1994)。
二、结构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文本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可理解为序列的集合体。因而要对其结构属性进行探讨,首先要确定一个序列类型作为出发点。句子序列、命题序列和言语行为序列之间的本质区别主要是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句子序列认为意义是语言项目的表层线性序列的镜像映射,整体体现为依赖不同衔接手段联系起来的意义流,这种观点沿袭了早期语言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传统,强调语言要素的分解与组合在文本意义理解和产生中的工具价值。命题序列观其理论基础是形式语言学所提倡的真值语义观:认为意义取决于语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事实和状态是否存在决定了语言意义的真假;在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表征完全是同语言项目所指称的客观世界的匹配对应。
三、控制
心理层面上,文本可看作是一系列语境相关的命题的集合,或者是以概念-关系结构为知识实体的语义网络。知识空间就是这样一种语义网络的心理构型,可体现命题之间、概念-关系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作为文本处理的基本单位来使用。
文本的控制性微观上是指对概念-关系结构进行的认知操作,宏观上看则是对知识空间的构建和处理。其特点可以从规则和过程两个方面来理解。文本理解的过程性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认知因素进行解释:
(一)激活扩展,指由一个语篇激活并表达出的知识与已经贮存在语篇使用者心智中的联想知识接触并产生整合;根据知识的模板建构理论,无论记忆存储还是激活利用,只是都是以一种固定方式被组织起来,从而成为完整的结构单元。典型的知识模板表征有框架、图式、脚本和计划。框架是一种面向“概念-关系”知识的构型,脚本是一种面向“情景”的知识构型,图式和计划则是这两种端点指向的中间过渡构型。
(二)推理,指一个知识空间中出现信息中断、缺失或者脱节时发生的桥接策略。如果说激活扩展是一种基于“联想”的认知操作,那么推理则是一种基于“问题求解”的认知操作。在文本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缺乏显性衔接关系的相邻语言表达式即构成问题。
(三)更新,指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经过激活扩展和推理,隐含信息的解读和新信息融入使文本原有的知识空间发生改变,具体表现既可以是空间规模的扩大,也可以是空间控制中心的转移。
四、文本的计算属性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传统翻译研究的历史文本观坚持对静态文本进行语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语言转换的规律,进而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是一种外部描写的翻译研究方法,体现了结构主义所倡导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经验主义将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排除在意义研究的过程之外,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性问题上持任意性观点,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类认知能力之外的自治的形式系统,不同语言的转换可通过一系列规则来实现。强调交际功能的言语行为文本观和注重宏观语义关系对文本意义理解制约的概念-关系网络理论通过修正传统意义上的“对等”概念,转变意义理解及生成的视角与机制,对“可译性”做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说明。若在在上文通过整合这两种观点对文本的计算属性初步刻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反思,可发现其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有很强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9).
[4]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5).
[5]陈忠华.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陈忠华.话语序列的符号学含义[J].外语研究,1994,(4).
[7]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关键词:翻译文本;计算;属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一、符号
各种符号学研究基本上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即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和皮尔斯的解释符号学。索氏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一个结合点,符号学研究应该在具有稳定结构的系统内(语言)展开,言语涉及各单独言语事件的突变,皮亚杰提倡我们应该以非语言的符号为起始点,其研究方法将符号学从语言符号的藩篱中摆脱出来。皮氏认为符号具有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启动、对象和阐释素。其中对象和阐释素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的解读。Werth(1984)用序列性、连接性和语境性来界定文本,也体现了一种符号学思想。序列性是指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横组合关系,是句际结构的形式特征。序列性有三个层面,即句子序列、命题序列和言语行为序列,这三个层面构成一种话语三棱体。连接性是指话语语句之间的意义依存关系,分别由形式衔接、词语搭配、功能连接词以及语义连贯这四种手段来实现。语境性则是指实际情景对话语表达与理解的制约关系(陈忠华,1994)。
二、结构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文本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可理解为序列的集合体。因而要对其结构属性进行探讨,首先要确定一个序列类型作为出发点。句子序列、命题序列和言语行为序列之间的本质区别主要是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句子序列认为意义是语言项目的表层线性序列的镜像映射,整体体现为依赖不同衔接手段联系起来的意义流,这种观点沿袭了早期语言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传统,强调语言要素的分解与组合在文本意义理解和产生中的工具价值。命题序列观其理论基础是形式语言学所提倡的真值语义观:认为意义取决于语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事实和状态是否存在决定了语言意义的真假;在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表征完全是同语言项目所指称的客观世界的匹配对应。
三、控制
心理层面上,文本可看作是一系列语境相关的命题的集合,或者是以概念-关系结构为知识实体的语义网络。知识空间就是这样一种语义网络的心理构型,可体现命题之间、概念-关系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作为文本处理的基本单位来使用。
文本的控制性微观上是指对概念-关系结构进行的认知操作,宏观上看则是对知识空间的构建和处理。其特点可以从规则和过程两个方面来理解。文本理解的过程性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认知因素进行解释:
(一)激活扩展,指由一个语篇激活并表达出的知识与已经贮存在语篇使用者心智中的联想知识接触并产生整合;根据知识的模板建构理论,无论记忆存储还是激活利用,只是都是以一种固定方式被组织起来,从而成为完整的结构单元。典型的知识模板表征有框架、图式、脚本和计划。框架是一种面向“概念-关系”知识的构型,脚本是一种面向“情景”的知识构型,图式和计划则是这两种端点指向的中间过渡构型。
(二)推理,指一个知识空间中出现信息中断、缺失或者脱节时发生的桥接策略。如果说激活扩展是一种基于“联想”的认知操作,那么推理则是一种基于“问题求解”的认知操作。在文本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缺乏显性衔接关系的相邻语言表达式即构成问题。
(三)更新,指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经过激活扩展和推理,隐含信息的解读和新信息融入使文本原有的知识空间发生改变,具体表现既可以是空间规模的扩大,也可以是空间控制中心的转移。
四、文本的计算属性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传统翻译研究的历史文本观坚持对静态文本进行语素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语言转换的规律,进而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是一种外部描写的翻译研究方法,体现了结构主义所倡导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经验主义将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排除在意义研究的过程之外,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性问题上持任意性观点,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类认知能力之外的自治的形式系统,不同语言的转换可通过一系列规则来实现。强调交际功能的言语行为文本观和注重宏观语义关系对文本意义理解制约的概念-关系网络理论通过修正传统意义上的“对等”概念,转变意义理解及生成的视角与机制,对“可译性”做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说明。若在在上文通过整合这两种观点对文本的计算属性初步刻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反思,可发现其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有很强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9).
[4]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5).
[5]陈忠华.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陈忠华.话语序列的符号学含义[J].外语研究,1994,(4).
[7]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