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等数学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及影响学生数学素质的因素谈起,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课堂教学现状为例,谈到了多个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影响,并从教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从“被布置”的被动学习状态到轻松、愉悦、有成就感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内在能力。
关键词:数学素质;符号语言;应试教育;学习的个性化;改进措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前言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高职人才培养中开设的必要性[1]:
(一)作为基础学科,它能够给学生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提供学生更为优化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二)它是素质教育的启蒙学科,它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严谨的公式理论,能给学生以严谨的逻辑,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作风的培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既有理论又重视应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工作中提供重要的数学理论,用于工作中完善其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在日常学习中,影响学生数学素质的指标及因素如下[2]:
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数学逻辑关系下的抽象数学符号语言的掌握不加重视。
例如,因中学时学习的导数用或来表示,而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理解导数概念,学生似乎感觉很容易,当学习了导数的表达符号==时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而对没有新的认识,导致对于后面的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新的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及符号表达的理解与接受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学习数学,当然跟抽象符号语言脱离不了关系,而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对符号语言的不重视,而滥用数学符号,势必对数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把刚入学来的“雄心与壮志”在“漫长而痛苦”的学习生活中变得消沉,没有兴趣。
(二)应试教育下,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对学习过程不重视,没有注意到学习的个性化
例如,在“空间平面方程”一讲中,先指导学生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旧的知识及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数学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最终得出空间平面方程的点法式。用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垂直关系结合来理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于知识之间的逻辑衔接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让老师看到很多学生不出一分钟,在书上做好记号,然后直接就向后看了,原来他们只是将“=0 ,此方程称为空间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用框框起来,这就是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中的经验之为,没有关注这个结果产生的过程,而只注重了结果,背离老师的初衷。
很理解,学生认为,能把他框的记下来,就会做例题、习题,甚至考试题,也就是在学生那“会做题才是硬道理”。岂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最终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是要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实现,况且加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懒惰及学习氛围的影响,一般课后都不会去理会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即便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会做题,而不懂遇到问题如何灵活应对,如何让自己的做法更具说服力,更深层次说,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如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方式来处理,估计对这类学生来说,应该是无从下手了。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结果的模式下,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思维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及获取进而转变为自身内在能力的一个过程。
(三)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各异,睡觉的、听耳机的、看小说的、玩手机的……,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可能不同程度每个老师都经历过,任凭老师想尽办法调动、启发,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即使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可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有多大的意志来抵抗外界的干扰?很多老师实在没有办法,拿出“杀手锏”,“再这样考试不能及格”。于是会有一部分“胆小”学生为了考试在课堂上“配合老师”。试问:这样的学习状况,何谈“数学素质”?
三、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课堂中具体问题,实际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面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育者承担着教学改革中无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位同学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能在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过程中去学习、体会、提高,最终形成个体的数学素质及个人内在的能力。
首先,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编排及讲解应从抽象的数量关系到几何直观、从抽象的逻辑关系到生活实际、从抽象的理论体系到具体专业的一些应用,最终理解记忆抽象的数学符号,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达其数量及逻辑上的关系,应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回归实际问题。
其次,针对不同的内容,给学生一些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产生兴趣,即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流程[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从简单实际问题出发,本可以通过器械来完成的问题,把问题经过整合、转化、抽象,最终用数学定义、数学公式来表达。
(二)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问题提出之后,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感受这样的学习是一次愉快的心理体验的过程。
(三)组织小组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争论,加之老师在其争论焦点处的指导或点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在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学习的愉快环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情感的交流, 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师生反思、修正、深化,激励学生,正确评价
肯定学生们所付出的努力及收获,可以个别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谈谈最初对此问题的认识及在探索过程中的作为,到最后对该问题的认识之间的对比,体验心理认识之间变化的过程性,而非如前例中注重的结果。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也可由老师进行,最后大家总结,老师补充。
(五)由学到用,自主变通,理论实践相结合
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运用数学课堂上的思想和学法、并进行迁移,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知识面,同时吸收、内化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最终目的是形成学生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高等数学》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荣雅艳.浅谈高等数学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4.
[2]罗萍.学生数学素质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1).
[3]徐镇红,陈宪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改研究,2009,(4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数学素质;符号语言;应试教育;学习的个性化;改进措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一、前言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高职人才培养中开设的必要性[1]:
(一)作为基础学科,它能够给学生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提供学生更为优化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二)它是素质教育的启蒙学科,它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严谨的公式理论,能给学生以严谨的逻辑,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作风的培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既有理论又重视应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工作中提供重要的数学理论,用于工作中完善其专业技能,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在日常学习中,影响学生数学素质的指标及因素如下[2]:
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数学逻辑关系下的抽象数学符号语言的掌握不加重视。
例如,因中学时学习的导数用或来表示,而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理解导数概念,学生似乎感觉很容易,当学习了导数的表达符号==时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而对没有新的认识,导致对于后面的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新的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及符号表达的理解与接受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学习数学,当然跟抽象符号语言脱离不了关系,而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对符号语言的不重视,而滥用数学符号,势必对数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把刚入学来的“雄心与壮志”在“漫长而痛苦”的学习生活中变得消沉,没有兴趣。
(二)应试教育下,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对学习过程不重视,没有注意到学习的个性化
例如,在“空间平面方程”一讲中,先指导学生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旧的知识及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用数学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最终得出空间平面方程的点法式。用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垂直关系结合来理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于知识之间的逻辑衔接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让老师看到很多学生不出一分钟,在书上做好记号,然后直接就向后看了,原来他们只是将“=0 ,此方程称为空间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用框框起来,这就是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中的经验之为,没有关注这个结果产生的过程,而只注重了结果,背离老师的初衷。
很理解,学生认为,能把他框的记下来,就会做例题、习题,甚至考试题,也就是在学生那“会做题才是硬道理”。岂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最终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是要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实现,况且加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懒惰及学习氛围的影响,一般课后都不会去理会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即便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会做题,而不懂遇到问题如何灵活应对,如何让自己的做法更具说服力,更深层次说,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如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方式来处理,估计对这类学生来说,应该是无从下手了。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结果的模式下,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思维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及获取进而转变为自身内在能力的一个过程。
(三)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各异,睡觉的、听耳机的、看小说的、玩手机的……,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可能不同程度每个老师都经历过,任凭老师想尽办法调动、启发,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即使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可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有多大的意志来抵抗外界的干扰?很多老师实在没有办法,拿出“杀手锏”,“再这样考试不能及格”。于是会有一部分“胆小”学生为了考试在课堂上“配合老师”。试问:这样的学习状况,何谈“数学素质”?
三、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课堂中具体问题,实际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面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育者承担着教学改革中无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位同学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能在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过程中去学习、体会、提高,最终形成个体的数学素质及个人内在的能力。
首先,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编排及讲解应从抽象的数量关系到几何直观、从抽象的逻辑关系到生活实际、从抽象的理论体系到具体专业的一些应用,最终理解记忆抽象的数学符号,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达其数量及逻辑上的关系,应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回归实际问题。
其次,针对不同的内容,给学生一些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产生兴趣,即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流程[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从简单实际问题出发,本可以通过器械来完成的问题,把问题经过整合、转化、抽象,最终用数学定义、数学公式来表达。
(二)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问题提出之后,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感受这样的学习是一次愉快的心理体验的过程。
(三)组织小组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争论,加之老师在其争论焦点处的指导或点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在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学习的愉快环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情感的交流, 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师生反思、修正、深化,激励学生,正确评价
肯定学生们所付出的努力及收获,可以个别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例,谈谈最初对此问题的认识及在探索过程中的作为,到最后对该问题的认识之间的对比,体验心理认识之间变化的过程性,而非如前例中注重的结果。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也可由老师进行,最后大家总结,老师补充。
(五)由学到用,自主变通,理论实践相结合
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运用数学课堂上的思想和学法、并进行迁移,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知识面,同时吸收、内化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最终目的是形成学生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
四、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高等数学》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荣雅艳.浅谈高等数学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4.
[2]罗萍.学生数学素质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1).
[3]徐镇红,陈宪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改研究,2009,(4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