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承与创新瑶族刺绣策略研究①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传承与创新瑶族刺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当前瑶绣传承方面面临的文化生态环境、传承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和审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瑶绣的发展现状。
  [关 键 词] 大学生;瑶族刺绣;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J5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48-02
  一、问题源起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民族。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孕育出了瑶族特色的文化载体——瑶绣。瑶绣以经过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抽象的几何图形为基本造型,颜色绚丽多彩,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传承过程中,智慧的瑶族人民不断赋予瑶绣以民族特色,也作为瑶族具有仪式意义的传统服饰象征固定下来,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族群的识别标志。
  瑶绣是代代传承的,是瑶族文化的精髓和典型代表,体现着瑶族的族群认同。瑶族没有发展出属于自己族群的文字。相对于汉族来说,依赖文字来交流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历史,传播乃至塑型自己的文化,瑶族则是依赖独特的瑶绣图像来完成相关的文化行为。可以说,瑶绣就是瑶族的活文字。瑶绣多采用典型图案纹样,如犬纹、盘王印纹都是瑶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的符号要素。在传统瑶绣中,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故事、历史事件以及生活常识正是瑶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有力记载。
  二、瑶绣传承困境
  在瑶族相对聚集的广东连南,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瑶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瑶绣这一传统古老的手工艺术品也逐渐丧失其功能性,渐渐淡出瑶族人民的生活,使得瑶绣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
  生态环境是民族生存的空间,复杂多样的生態环境是多样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成的基本条件,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瑶族刺绣原本是连南当地瑶族先民在迁徙流动中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探索完善的。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瑶绣的材质材料、图案样式、功能属性都出现了更多可替代性的选择。原本以瑶绣衬托装饰的瑶服被现代材质更加舒适、款式更加新颖的流行服装所代替,作为装点民俗节庆、人生礼仪必不可少的饰品,也随之瑶族历史上盛大的“耍歌堂”“长鼓舞”等民俗的消失而淡化,作为闺中待嫁姑娘的一项必备技能,也随着“瑶族姑娘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这一习俗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二)传承机制难以为继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绣的传承主要通过一代代人心口相传。在这一传承过程中,瑶绣文化传承人——瑶族妇女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是瑶绣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中枢,对瑶族文化传承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进入21世纪后,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青年人热衷于外出闯出一片新天地,刺绣传承的主体就以她们这些老一代的妇女为主,再加上她们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对自己掌握的技艺和经验进行整理,过去心口相传的传承方式逐渐式微。2015年,美术学院“三下乡”团队赴连南开展社会调研发现,集居在连南的瑶族妇女中,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口中大约99%都会刺绣,30岁以上的大约只有50%,而更为年轻的瑶族姑娘则只有少数人会刺绣和愿意学刺绣。尤其是对独特的反面刺绣工艺来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其技巧针法全都是靠口耳相传,时下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孩子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学习刺绣,年轻姑娘们学习刺绣的意识也在慢慢淡化。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使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老一辈瑶绣手工艺人对传统瑶绣生产工艺的执着,使得瑶绣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产品形式单一、市场认可度低,越来越成为瑶绣发展的一大阻碍。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影响着瑶绣创作者进行创新的动力,瑶绣所要表达和传承的传统精神观念和精神寄托也被弱化。
  (四)审美价值的多元化
  瑶绣起源于瑶胞们对祖先盘王的崇拜,一般刺绣于靛蓝色或白色的布上,其颜色五彩斑斓。图案代表着某一个物种,或代表某一个典故,或代表某一种思想,或代表某一种生活场景等,受到其工艺的限制,有着其固定的表现手法,相对较为单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价值不断趋于多元,而且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固着于单一文化的瑶绣很难在瑶族文化圈之外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
  三、当代大学生促进瑶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2003年联合国签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主动承担起保护民族和人类文化财富的重任,作为教育者,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传承与创新瑶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一)将瑶绣文化融入大学专业教育
  系统的专业教育是知识和技艺最有效的传递方式之一。通过专业教育可以将瑶绣的刺绣工艺、理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大学生。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是服装、服饰等与瑶绣相关性比较大的专业,可以通过开设瑶绣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经常性邀请瑶绣传承人走进课堂现场传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文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的瑶绣专业人才,并建立瑶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库。其他专业,可以通过公共文化选修课,建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瑶绣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不同的审美视角和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也可以为瑶绣的发展融入时代特色,促进瑶绣的创新。
  (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兴趣,发挥瑶绣文化的艺术魅力,利用大学生对瑶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吸引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瑶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   1.可以通过艺术展演进校园的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瑶绣文化。瑶绣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再加上瑶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如耍歌堂等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展示瑶绣独特的文化魅力。
  以瑶绣艺术展为例。201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广东瑶族博物馆共同举办、美术学院承办了“瑶绣艺术展——瑶族同胞向党献礼”展览。本次展览,美术学院精心设计了主题绣片,由4位瑶族绣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经过整整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瑶族同胞向党献礼”主题绣品的刺绣。展品中,既有来自国内外的珍贵传统瑶绣精品,又有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生、各企业和连南绣娘共同合作设计制作的现代瑶绣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不仅展示了瑶绣独特的色彩、造型、文化特色,也展示了瑶绣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不同地区的风格差异,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一时间,让广大师生近距离接触到了瑶绣的精彩魅力,感受到了瑶族文化的五彩斑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建立校园瑶绣艺术社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一些对瑶绣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学生兴趣社团,让他们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提高对瑶绣技艺和文化的研究,并不断影响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对瑶绣的文化认知当中。
  3.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暑期“三下乡”、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连南瑶族聚居村落、博物馆等,实地走访调研瑤绣的原生态文化历史,了解瑶绣的现实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瑶绣技艺和文化大力开展瑶绣文化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加强社会对瑶绣的关注。
  2015年以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连续两年利用暑期组成“三下乡”队伍,与老师一起探访大山深处的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中国瑶族之乡——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了瑶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社会实践和调研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继承人学习了解、当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此次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瑶绣的发展现状,体会到瑶绣后继无人的焦虑和不安。
  (三)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创新发展
  政府、高校和当代大学生都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政府应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一个连南瑶族文化博物馆,连南市当地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瑶绣传承人、高校学生共同参与,旨在促进瑶绣艺术发展的合作平台。
  2015年8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联合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中共连南县委、县政府、县旅游局、民族宗教局、教育局、广东瑶族博物馆等部门开展了连南瑶族自治县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拟与连南开展校地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具体设想,建议在成立广东(连南)民族发展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通过民族民俗与艺术、瑶绣培训与研发、“互联网+”等多领域合作,以项目驱动形式,推进双方协同创新工作有效开展。此次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瑶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开了各方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随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广东瑶族博物馆签订瑶绣产业化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在瑶绣传承人——绣娘的培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相互合作在绣娘的文化基础、服装、服饰设计和瑶绣针法及刺绣工艺等方面共同培养。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分别在广东瑶族博物馆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举办骨干绣娘培训班,培养一批绣娘带头人。
  当代大学生在瑶绣这一民族文化手工艺术的传承中,不仅是传承瑶绣技艺,将瑶绣技艺保存和发展壮大,也是培养个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建雄.失落的文明与“拟他”的时代:试论瑶族刺绣的复兴契机[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2-45.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
  [3]龙雪梅.瑶族刺绣的发展与创新:连南瑶族挑花刺绣的发展之路[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0-54.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建筑类高职院校里开设的日语公选课存在学生基本素质有待加强、外语学习能力较弱、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课时少等教育现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为例,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日语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以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建筑类高职院校;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出台后,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能力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在此背景下,辅导员能力竞赛作为专业化业务水平的展示平台,具有权威性,有效利用这一平台提升辅导员技能、提升整体教学辅导水平成为重要命题,如何破解辅导员队伍整体困境,使职业角色专业化专家化、提高队伍稳定性、拓宽发展空间,是各高校学工团队亟待探索的问题。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  
期刊
[摘 要] 理论与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大学教育的天平越来越向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倾斜,从新生代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看,课堂实践同样重要,而这种重要性正体现在大学教育中为人和为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上。  [关 键 词] 大学教育;为人;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05-01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很有想法,
期刊
[摘 要] 《数码摄影技术》项目课程是遵循以本专业特色的“基、专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依据教学大纲,以提高操作技术为主线,科学地设置工作项目;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完成项目的教学;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完整的任务实施过程组织学习内容。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数码摄影技术;项目课程;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22-0
期刊
[摘 要] 信息化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以《导游实务》课程为教学对象,选取“景区导游讲解”单元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了《导游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关 键 词] 导游实务;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20-01
期刊
[摘 要] 以《快速成型技术训练》课程为例,介绍了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微课应如何选题、开发和应用。提出了微课的选题应源于项目并服务于项目;微课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微课的应用要依托移动网络终端,注重利用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微课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等观点。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法;微课;快速成型;3D打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
期刊
[摘 要] 在本科教育教学系统中,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理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新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課程体系建设,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
期刊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效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点。以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为例,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些方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进程的安排等。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53-01  自2015年国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为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结合高校现行的扶贫资助政策,找出当前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加强对“精准扶贫”学生的教育管理,构建大学生涯指导、情商智商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系统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精准扶贫”学生的能力。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