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代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在核心素养的注入下更具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指导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再一味地实行知识灌输模式,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110-02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把适用于学生社会发展的生存技能和必备品格作为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各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构建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语文实践课堂的原因
(一)核心素养符合课堂综合实践教学的理念
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求实中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提高。不难看出,给小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将核心素养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课堂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用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被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以现代教育来说,即便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超前思想的改革方法。像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社会上要求改变对于看重分数的培养人才方法等。但是,这些要求在课堂上却难以真正落实,各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开展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将改革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下去,锻炼学生的基本语文技能,并把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育的思想方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现语文课堂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使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只做到概念上的理解,不能准确掌握其内涵,致使教师在进行课堂语文教学时不能把教育思想落实到位,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阻碍;其次,受应试化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付了事,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二者的双重阻碍下,使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级别明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但是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众多的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非常模糊的阶段。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授课,认为自己浅显的表面的理解即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依然坚守自己的“老一套”,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觉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可以说明一切。殊不知,他们自身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它不仅要让小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依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做得不太理想,亟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三、核心素养如何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对核心素养目标加以明确
要想将核心素养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把握,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上,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审美鉴赏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美感,增强感受美感的能力;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继续传承。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又分为六大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层级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语文是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海量的语言材料,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大量的听、说、读、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基本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当然也不例外。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一定的品味,以此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正确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明确其构建目标,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咕咚》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吓、腿、热”等生字,还要掌握字形,理解“拔腿就跑、热闹”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热闹”一词进行造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能根据所在情境准确地运用到所学的生字和词语,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把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作为成长平台,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把听说训练作为基础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对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核心素养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学校要注重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硬件设施。例如,全天开放学校图书馆,在走廊以及教室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传物,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师可督促学生定期读一本好书,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了一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會,让孩子们自己去畅谈,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定期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集体朗读等活动,设立奖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竞争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具体来讲,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先教会学生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并能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朗读,提高阅读的语感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地了解小蝌蚪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从而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赏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要想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以主体地位的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主人公角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大要求。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实际上也是在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为了达到这一大要求,学校及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响应号召,改进教师自身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学习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文件和案例,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向同学展示探究内容,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进行拆分并加以小故事的讲解,最后看哪个组的同学讲解出来的字多,可以给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加分,学生在这种激励下会充满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教学,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中实现了科学探究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的契合性,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层面来看,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学校绝对要肩挑重任。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突出语文的综合实践性,才能在实践课程中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21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刻苦钻研,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综合实践课堂中去,义无反顾地、创新性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这一新的课题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淑娟.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开发与实施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常荷燕,赵长林.基于学生核心素養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导刊,2017(10):124.
[3]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58.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110-02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把适用于学生社会发展的生存技能和必备品格作为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各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构建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语文实践课堂的原因
(一)核心素养符合课堂综合实践教学的理念
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求实中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提高。不难看出,给小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将核心素养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课堂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用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理念的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被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以现代教育来说,即便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很多具有超前思想的改革方法。像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社会上要求改变对于看重分数的培养人才方法等。但是,这些要求在课堂上却难以真正落实,各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开展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将改革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下去,锻炼学生的基本语文技能,并把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育的思想方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现语文课堂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使这种教学模式达不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只做到概念上的理解,不能准确掌握其内涵,致使教师在进行课堂语文教学时不能把教育思想落实到位,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阻碍;其次,受应试化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付了事,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二者的双重阻碍下,使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级别明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但是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众多的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非常模糊的阶段。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授课,认为自己浅显的表面的理解即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依然坚守自己的“老一套”,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觉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可以说明一切。殊不知,他们自身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它不仅要让小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依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做得不太理想,亟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三、核心素养如何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对核心素养目标加以明确
要想将核心素养顺利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把握,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上,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审美鉴赏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美感,增强感受美感的能力;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继续传承。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又分为六大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层级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语文是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海量的语言材料,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大量的听、说、读、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基本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当然也不例外。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一定的品味,以此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正确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明确其构建目标,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咕咚》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吓、腿、热”等生字,还要掌握字形,理解“拔腿就跑、热闹”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热闹”一词进行造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能根据所在情境准确地运用到所学的生字和词语,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把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作为成长平台,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把听说训练作为基础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对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核心素养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学校要注重加强对文化氛围的硬件设施。例如,全天开放学校图书馆,在走廊以及教室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传物,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参考。教师可督促学生定期读一本好书,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了一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會,让孩子们自己去畅谈,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定期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集体朗读等活动,设立奖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这种竞争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终身受益。具体来讲,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先教会学生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并能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朗读,提高阅读的语感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地了解小蝌蚪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从而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赏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要想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以主体地位的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主人公角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大要求。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实际上也是在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为了达到这一大要求,学校及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响应号召,改进教师自身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学习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文件和案例,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向同学展示探究内容,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进行拆分并加以小故事的讲解,最后看哪个组的同学讲解出来的字多,可以给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加分,学生在这种激励下会充满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教学,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学习中实现了科学探究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与小学课堂实践教学的契合性,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大关键环节。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层面来看,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学校绝对要肩挑重任。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突出语文的综合实践性,才能在实践课程中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21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刻苦钻研,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综合实践课堂中去,义无反顾地、创新性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这一新的课题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淑娟.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开发与实施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常荷燕,赵长林.基于学生核心素養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导刊,2017(10):124.
[3]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