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高度主体化循环式的认知过程,是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写作者必须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交互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国内外对写作的认识大致有三种:(1)从结果上看,把写作看作“写文章”;(2)从过程上看,把写作看作“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3)从功能上看,把写作看作“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与此相应,写作教学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的“结果—文本”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程—作者”取向的写作教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倡导的基于具体语境“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纵观我国写作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写作内在心理认知过程缺乏深入了解,以多写多练为指导原则,过分关注的是“写作结果”(Product),却较少关注学生的思考、交流、修改等“写作过程”(Process),常常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精神的成长和情感的养育。如此一来,写作便成为了大家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于是,写作教学陷入教与学的双重困境中。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它不是一种结果,不是创作者的产品,而是人脑复杂的认知心理生成过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过程写作法(Process Writing),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将聚焦点由“写作结果”转向“写作过程”,把写作看成一个复杂、循环的思维创造的过程,强调每一位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参与。在当前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重视学生知识创造、独立思考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随着核心素养的不断推进,我们有必要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借鉴美国过程写作法的优势,促进过程写作法的“本土化”转化,为推进作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一、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写作认知过程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促使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个体对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等加工过程,即个体内部心理过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在写作领域,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人类的写作活动,发生在写作主体的大脑内部,是不可随意打开和解读的,我们把它称为“黑匣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过程(process writing)以及如何进行写作教学,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打开黑匣子”的探索之旅,从对“写作结果”的研究转向对“写作过程”的研究,着力探讨潜藏于写作活动之下的个体心理内在生成机制以及写作现象背后的成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弗劳尔和海斯(L.Flower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它不是一种结果,不是创作者的产品,而是人脑复杂的认知心理生成过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过程写作法(Process Writing),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将聚焦点由“写作结果”转向“写作过程”,把写作看成一个复杂、循环的思维创造的过程,强调每一位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参与。在当前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重视学生知识创造、独立思考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随着核心素养的不断推进,我们有必要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借鉴美国过程写作法的优势,促进过程写作法的“本土化”转化,为推进作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一、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写作认知过程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促使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个体对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等加工过程,即个体内部心理过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在写作领域,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人类的写作活动,发生在写作主体的大脑内部,是不可随意打开和解读的,我们把它称为“黑匣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过程(process writing)以及如何进行写作教学,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打开黑匣子”的探索之旅,从对“写作结果”的研究转向对“写作过程”的研究,着力探讨潜藏于写作活动之下的个体心理内在生成机制以及写作现象背后的成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弗劳尔和海斯(L.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