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已然凸显,在国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政策背景下,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地变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征,这是由社会制度环境、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引导、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主体自觉等多方面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以便更好地实现就业。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发生了及其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较为复杂多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伴随着高校扩招而产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也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壮大,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约680万 ,再创历史新高。这就从客观上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供大于求”的局面,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双重的,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及其转变规律,对于现阶段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
要分析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首先要厘清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从宏观层面讲,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根据市场及社会需求,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对选择何种职业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其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三种因素构成,微观层面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就业的形势、意义、取向、方式、时空等方面的判断,其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按照以上概念的定义,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分為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就业期望值、价值取向、心理动机、就业途径等。
虽然由于性别、受教育程度、价值取向、性格等多种主体因素差异,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特殊性,但是从特定的客观历史环境的角度来看,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使得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成为可能。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问题
就总体而言,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健康良好的,具备独立自主的就业意识,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近年来创业理念也在逐渐深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涌现出了不少创业典型。但是,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既有着积极健康的一面,又有着消极悲观的一面。这里笔者更多强调的是当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当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症结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帮助、引导其实现就业。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出发,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对就业环境的认识上存在着“职业刻板印象” 的误区,即对某些职业的评价很高,某些则很低,就业观与就业需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第二,在就业态度上忽冷忽热,冷热交替,就业形势好的情况下热情高涨、积极找工作,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就抱怨、迟就业,而不是主动面对;第三,部分大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期望值偏高,也就是角色定位偏高,导致错过了很多良好的机会;第五,当下大学生就业最难逾越的鸿沟就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求稳,缺乏创新精神,上述调查数据已表明,想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偏低;此外,就是就业目标不明确,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是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是生理及安全因素,如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稳定性等;其次是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因素,如个人交际、兴趣爱好、晋升空间、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从内因外因的角度来考量,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因即大学生自身主体,包括就业心理动机、价值取向、性别、个性、个人综合能力等。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当下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其就业心理也表现出了趋于现实、个性化的趋势,如前所述,即更多地需要考量现实因素,而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如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文化知识水平及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不同,其在现实考量方面会有不同的心理排序,这就从主观上影响了其就业的价值取向。
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的首要要素之一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理性的就业观。这里笔者主要是从内外因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当下就业形势及环境,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消极应对就业,反而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摆正好心态,找准就业目标,在遇到困难时适当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如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基础,提升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求职过程中注重不断积累求职技巧及经验等。
其次,国家要从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上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改革并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向基层就业并提供政策刺激等,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正能量”,要客观公正地报道大学生就业情况,多一些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少一些偏颇消极的报道。
此外,用人单位在用人原则上要做到“三公开”,避免出现“关系户”,在用人标准上要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在一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如专业、学历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社会实践经历等,更多考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创新等能力,着重强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校生、高学历等。
同时,“家庭作为长期而权威的影响因素” 应该受到重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补充,父母要积极引导其自主择业,适时转变就业心态,鼓励并保证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独立意识,切不可过分干预。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征。为此,要从国家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多方面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大学生自身要及时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董琦.北京市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时代经贸,2010.12中旬刊(总第190期).
[2]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7(第7期).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第6期).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就业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发生了及其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较为复杂多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伴随着高校扩招而产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也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壮大,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约680万 ,再创历史新高。这就从客观上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供大于求”的局面,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双重的,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及其转变规律,对于现阶段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
要分析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首先要厘清大学生就业观的概念。从宏观层面讲,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根据市场及社会需求,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对选择何种职业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其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三种因素构成,微观层面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就业的形势、意义、取向、方式、时空等方面的判断,其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按照以上概念的定义,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分為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就业期望值、价值取向、心理动机、就业途径等。
虽然由于性别、受教育程度、价值取向、性格等多种主体因素差异,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特殊性,但是从特定的客观历史环境的角度来看,其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使得研究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成为可能。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问题
就总体而言,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健康良好的,具备独立自主的就业意识,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近年来创业理念也在逐渐深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涌现出了不少创业典型。但是,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既有着积极健康的一面,又有着消极悲观的一面。这里笔者更多强调的是当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当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症结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帮助、引导其实现就业。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出发,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对就业环境的认识上存在着“职业刻板印象” 的误区,即对某些职业的评价很高,某些则很低,就业观与就业需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第二,在就业态度上忽冷忽热,冷热交替,就业形势好的情况下热情高涨、积极找工作,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就抱怨、迟就业,而不是主动面对;第三,部分大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期望值偏高,也就是角色定位偏高,导致错过了很多良好的机会;第五,当下大学生就业最难逾越的鸿沟就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求稳,缺乏创新精神,上述调查数据已表明,想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偏低;此外,就是就业目标不明确,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是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是生理及安全因素,如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稳定性等;其次是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因素,如个人交际、兴趣爱好、晋升空间、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从内因外因的角度来考量,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因即大学生自身主体,包括就业心理动机、价值取向、性别、个性、个人综合能力等。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当下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其就业心理也表现出了趋于现实、个性化的趋势,如前所述,即更多地需要考量现实因素,而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如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文化知识水平及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不同,其在现实考量方面会有不同的心理排序,这就从主观上影响了其就业的价值取向。
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的首要要素之一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理性的就业观。这里笔者主要是从内外因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当下就业形势及环境,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消极应对就业,反而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摆正好心态,找准就业目标,在遇到困难时适当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如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基础,提升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求职过程中注重不断积累求职技巧及经验等。
其次,国家要从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上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改革并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向基层就业并提供政策刺激等,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正能量”,要客观公正地报道大学生就业情况,多一些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少一些偏颇消极的报道。
此外,用人单位在用人原则上要做到“三公开”,避免出现“关系户”,在用人标准上要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在一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如专业、学历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社会实践经历等,更多考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创新等能力,着重强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校生、高学历等。
同时,“家庭作为长期而权威的影响因素” 应该受到重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补充,父母要积极引导其自主择业,适时转变就业心态,鼓励并保证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独立意识,切不可过分干预。
五、小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征。为此,要从国家政策、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多方面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大学生自身要及时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董琦.北京市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时代经贸,2010.12中旬刊(总第190期).
[2]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7(第7期).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