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对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uhai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将人力、资源、财富聚集的最有效形式,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不断促使人类更新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但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城镇污染越来越严重,城镇生态越来越脆弱,居民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同时,由于城镇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引起以豫西地区为代表的一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如何跳出“资源陷阱”,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探寻一条新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镇化;发展;思考
  一、生态文明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立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理论创新。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要摆脱之前工业发达、服务落后、农业原始的发展模式,形成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共同发展、互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城镇发展观念,重新规划城镇建设发展目标,发挥工业带头、服务引领、农业保障的各自优势,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的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不仅要完善符合城镇发展的产业结构,还要通过结构的调整转变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城镇发展规划开始,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上植入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要用政策的、法律的、道德的方式贯彻好生态文明的建设方案,通过引导城镇居民合理消费模式,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订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起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生活、工业相关污染物的达标处理和排放,对水资源、绿地资源、空气质量的严格控制,改变城镇破坏式发展模式,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趋势。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是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民意、体察民情、符合民心的又一战略思想,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保持了资源储备优势,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城镇的发展水平,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有较大帮助,城镇的发展更将惠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无穷动力。
  二、城镇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需要用生态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一)人口快速聚集与城镇发展缓慢的矛盾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45亿人,其中近90%的人口流入东部地区,但随着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及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流向东部地区的人口将有所减少,回流到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将逐渐增多。近年来,豫西地区借助中原经济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发展区的有利条件,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使城镇化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4.25%上升到2014年的48.6%,市区常住人口逐年攀升超过30万人,城区的公共资源略显不足。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之后,在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城镇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由于多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略显滞后,更由于人口的不断集中,造成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逐年增加。豫西地区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聚集、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城市道路较为拥挤,也消耗了较大的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电力、供水等资源。一方面城镇居民不断享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便利,享受城镇化进程带来各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不断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平,抵消人口增加所带来人均公共资源占有的下降。
  (二)生活质量需求与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
  当前,大部分农民对未来的生活希望充满着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就造成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民加入到城镇化进程当中,成为城镇中的一份子。新增的城镇人口,必然要消耗原有市民享受的生活品质,而原有生活品质的提供就会受到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空间、水资源、环境等方面影响较为突出。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有缺水现象,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缺水较为严重,造成城市周边水资源开采量超过补给量,继续加大开采力度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相关开采区的楼房地基等有较大影响,甚至还会形成地陷。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又进一步困扰着水源的选择,缺水城市中一部分就是因为城市所靠近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水源无法使用而造成的缺水。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促进机动车辆数量激增,家庭轿车、摩托车普及率逐年攀升,由于车辆数增加过快,道路建设速度较慢,道路资源配置日益紧缩,致使车辆拥堵现象日益严重,从而使得PM2.5等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人口的增加对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提高这些方面的建设水平和适应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造成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这些资源的短缺,进而成为阻碍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
  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齐头并进促进了财富的聚集和城镇的繁荣,但聚集和繁荣的背后又加剧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城镇周边大多开设有工业企业,其生产对城镇又造成了一定的大气、粉尘污染,个别工业企业废渣、废液的无序排放,使得当地的水体、土壤、空气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豫西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GDP水平不断提升档次,人均GDP达到47664元,成为河南省第二并在中部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非常明显、发展后劲十足,所依托的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等产业污染相对较重,中金集团、中国铝业、义煤集团等的大型资源型企业及附属产业链业已形成,矿山开采、工业污水排放、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较为严重,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提高。截止2011年底数据显示,豫西地区以0.09元/立方米的资源环境效率排名位于全国倒数第十;工业烟尘排放量以64163吨排名全国第六,远高于全国19814吨的平均值;绿色经济指数更是以0.0172排名全国倒数第十,远低于0.2062的全国平均值。豫西地区的灵宝地区的铅污染和义马地区的铬渣污染,曾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此豫西地区政府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尽快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的现代工业体系,对产业政策导向的把握准确,积极关停并转了一批国家产业政策所规定的项目,积极引导产业升级换代,这期间共关闭取缔污染企业67家,限期或停产治理污染企业167家,还市民一片绿水青山。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镇的基本特征
  (一)和谐发展特征
  和谐发展就是要改变工业文明时期提出对自然的战胜、主宰和统治思想,更要改变发展过程当中人与人矛盾对立的现状,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摒弃工业发展时期形成的“人是自然的最高立法者”的有关思想,把全社会的思想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当中,既要保障人的发展,更要兼顾自然的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城镇的建设当中,第一要解决是人的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注重人与人关系的良性互动,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恶性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缓解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解决之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积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产生的矛盾,让城镇形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二)生态发展特征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对环境的毁灭式破坏而进行的。我国因之前工业化不够发达,污染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但随着90年代承接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和自身发展速度加快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了将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典型案例,造成城镇周边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对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较大威胁。
  在我们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当中,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把生态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建设项目要严格管理,不是必要的项目不建设,必需的项目要加快升级换代,从源头上减少其污染,从工艺上降低其能耗,同时,通过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城镇化的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最大限度的挖掘可利用资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小事做到节约资源、能源。在农业发展方面,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让农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相结合,使生态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三)理性发展特征
  各国在评价发展水平高低时经常使用GDP作为衡量标准,这一标准过分夸大了经济价值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相关标准,造成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评价地方发展能力高低、发展速度快慢的时候,对经济总量过分要求,使各地盲目的为增加经济总量而发展经济,造成了一窝蜂上马项目、技术较为落后、环保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经济杠杆盲目刺激和鼓励消费,造成消费攀比心理、消费品过盛、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等诸多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缺乏理性的投资和消费理念,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一定阻碍作用。
  通过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论,在建设新时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真正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摒弃不良消费文化,适当追求物质享受,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对整个社会服务的不良占用。我们还要在以GDP衡量发展水平的同时,增加绿色GDP衡量指标,充分考虑资源的、环境的、社会的GDP成本,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改变经济增长指标为主的现状,凸显人文关怀,保障经济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的良性共同发展。要确保经济发展速度不降低,不断提升公众满意程度;要保障经济发展的总量逐年增加,不断提升积极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支持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水平;要改善现有资源环境现状,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文体的盛行在中国文学批评界掀起了一股锐不可挡的批评潮流,茅盾、沈从文都曾热衷于这种批评文体,并且不约而同的将批评视野延伸至“五四”时期的
近年以来,我们“用脚步思考,用头脑走路”,立足于尤溪教育生态及地域文化,不断雕琢;植根于自己培养的课改典型,精心加工。艰辛的探求、不断的实践,总结出带有浓厚尤溪本土文化气息和
摘要:应用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指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工作实际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要素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外国文学新型课堂及考核机制。在新型课堂的构建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学习;在考核上实行综合性考核,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实际阅读及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很早就做出了两个不同侧重点的阐释。本文将从“根本上”和“现实上”两个层次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加以理解和分析,并提出两个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个理解层次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第二个理解层次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希望人能在自身现实力量的塑造中
筱敏说,记忆是一种精神疾病.rn昆德拉在上个世纪从容地滑过我们的视野,那种倨傲与沧桑远胜于一场疾病,更像一种行为艺术的展示.这位捷克作家有宽阔的额头,花白稀疏的头发,深
《影迷》是沃克·珀西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宾克斯为线索,对20世纪人们(尤其是美国南方年青一代)普遍陷入的生存困境尤其是丧失自我进行深入探索。宾克斯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地名是一种词语,但它又与一般词语不同,它可以用具体的地理坐标表达,可以反映当地的地域、历史、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等,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化石。选取孝义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