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专题点拨.聚散为整 以大化小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专题复习的内容很多,但研究高考、掌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关注热点问题是专题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而经济史内容繁杂枯燥,一些同学掌握的知识很零散,无法形成体系。能否建立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掌握解题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考生的高考成绩。
   考点剖析
  1.透过试题建体系
  我们做题,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在做完一套试题后,同学们不妨尝试一下跳出试题,思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下列内容都是经济史非常重要的考点,围绕这些知识点,可建立如下的知识体系(参见表一):
  表一 经济史核心考点
  考点 核心提炼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1.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化启动);
  2. 世界市场的拓展: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
  3.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 (全球化开始);
  4.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发展);
  5. 全球化高潮:20世纪90年代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 17~18世纪:重商主义;
  2.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
  3.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70年代经济滞胀,减少干预,新自由主义;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问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农副土特产品商品化;
  2. 洋务运动,洋务企业出现;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春天→一战结束后经济迅速萧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较快发展→抗战期间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50年合理调整、恢复发展→1953~1956年改造消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义时期探索与失误(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劫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腾飞);
  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抓住主线建体系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渗透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史学观念,课程标准、课标教材亦如此。课标教材经济史部分更突出地体现了现代化史观与全球史观,因此,我们应以“工业化、市场化与全球化”为主线建立经济史专题知识体系(参见表二)。
  表二 工业化、市场化与全球化
  进程 主要内容
  工业化 三次工业革命、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中国近代企业的出现及发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国有企业的改革)
  市场化 世界市场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全球化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比较中建体系
  专题复习时,如果我们将一些具有可比性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从进程、影响来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参见表三):
  
  表三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进程(特点) 发明来源 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结合不紧密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迅速应用于生产,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主要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 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发源产业 从棉纺织业开始 由重工业领域变革开始
   发生时空 从英国开始,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 在多个国家同时展开(美、德是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主要产业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煤炭、钢铁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
  影响 生产力 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迎来的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经济结构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上升,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 工业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以重化工业为主
   生产组织 确立了工厂制 垄断组织形成,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经营特点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社会关系 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 垄断资产阶级形成;无产阶级政党活跃;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矛盾渐增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凯恩斯主义形成
   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4.纵横交织建体系
  经济史专题复习是以某一专题为线索,建立纵向的经济史知识体系,但经济、政治、文化是有联系的,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所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建立横向的知识体系也很有必要。关于这一时期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参见表四):
  
  表四 16~18世纪中西社会比较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外交
  中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禁锢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海禁、闭关锁国
  西方 工场手工业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拓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少数国家建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牛顿力学体系建立,近代科学产生发展 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金榜名题
  1.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西欧的崛起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读图所示的经济结构图,指出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图一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图二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图三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
  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的人文化等方面。可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
  (2)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请结合19世纪英国、法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3)材料二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材料三:右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参考答案】1.C 2.B 3.A 4.B
  5.(1)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及拓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2)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较多席位;法国: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等。
  (3)变化: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寓意: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方法突围
  在高三复习阶段,通过试题来检验、巩固复习效果很有必要,但我们又不能陷于题海中,成为做题的机器,而忘记练习的终极目标。现在通过分析以上典型例题,帮助大家总结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1.回扣教材法
  读题之后,回扣教材,明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属于哪一章(单元)节(课),这一章(单元)节(课)的基本框架是什么,这一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此举有利于我们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关键词突破法
  有些题目中个别词很关键,换了别的词,答案可能就不同了。找出这样的关键词,是解题的突破口。第1题题干中的“全球史观”就是关键词,如果将其换成“现代化史观”或“生产方式的角度”,答案就不是C而是B了。第2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选B呢?因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派形成,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向西方学习就从器物进入制度层面。这就是“转石效应”,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后,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3.概念分析法
  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一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第4题考查了三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结构的影响。什么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它使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所以答案为A。在做第5题第(3)问时,一些同学回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明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
  4.史论分析法
  掌握相关史学理论,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基本观点,大家要善于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生产力的进步是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都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都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经济的发展无非就是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所以第4题选B。
  第5题材料一第一句就是现代化史观的基本观点,第(1)、(2)问是据此设计的。第(1)问应该紧扣“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思想人文化”作答,第(2)问则应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角度回答。第(3)问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其他文献
电影《一代宗师》,武术大家宫羽田曾提到:武术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个关于“悟”的主题,终究还是会回到“悟”本身。感慨颇多,回想“学习”一事,发现同样也要走过三个境界——自己,天地,众生。  何谓见自己?见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所知和无知之处,旨在于对自己进行深刻剖析,知道掌握了什么,并且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历史为例,最开始学习时,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篇章,一个个的时代,一个个维度(经济、
期刊
(一)人民大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无力组织有效抵抗。中国人民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三元里人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重挫英军。  认识: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反割台斗争  (1)背景。在18
期刊
我还在念初中时,因为忘性太大,经常忘记带钥匙,放学后蹲在家门口等爸妈回家,是常事。儿子忘性大,父母也好不到哪去。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都忘记带钥匙。妈妈很快请来了开锁的师傅。那位师傅带着螺丝刀、锥子等三两把简单的工具,硬是把我家那复杂的大铁门给打开了。这一举动在当时才13岁的我眼里,简直像是看俄罗斯马戏表演一样,又神秘又让人惊奇。那一刹,我隐约感悟到:原来,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技术来解决。  纽
期刊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偏居我国东南一隅的福州,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由昔日的蛮荒之地逐渐演变成“海滨邹鲁”“文儒之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她孕育了兼具坚韧与包容性质的闽都文化。福州自古有“榕城”之雅称,而闽都文化之风采,就有如榕树:身健体硕,枝荣叶茂;盘根错节,玲珑四达;独木成林,垂荫一方。  在这片闽都文化沃土的滋养下,尊师
期刊
湘潭,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在风雷激荡的近代史上大放异彩,造就了“百年中国看湘潭”的人文奇观。星光熠熠的湘潭,回荡着历史的余音,韶峰顶上依稀可见少年毛泽东踏出乡关时的万丈豪情,星斗塘畔犹可见白石老人蘸墨挥洒,湘绮楼下一代大儒王壬秋笑迎弟子门生……湘潭大学,便是这韶峰湘水孕育下的人文圣地、科教殿堂。  这个园林式大学沟通城内外的城门是一个巨型标志:三道相互连接却又上不封顶的拱形门。这个代表着湘潭大学
期刊
只有工作了之后才会明白,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相比,是多么的轻松、简单和精彩。
期刊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泰语是除英语之外在中国最受宠的十大外语了,它们在教育部的官方称谓是外国语言文学类(非英语)专业,俗称“小语种”。这种称呼未必准确,但很受大家欢迎。  很多人学外语都是出于个人喜好,但在具体选择某个语言的时候,除了爱好,最看重的应该就是就业形势了。  《2011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显示,在2010届高于平均薪资(2815元/月)的主
期刊
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东财”)坐落在海风习习的大连,这个城市,有些时候是海雾弥漫、路灯摇曳,一到冬日,便又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还有些季节是青藤紫蔓、风和日丽,或者银杏落叶、一地金黄。我自认为幸运之至和东财有了命运的交集,因为她是如此的美丽与傲岸。  在东财的日子如白驹过隙,我有幸目睹了她取得辽宁省、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建设的巨大成果,陪伴她度过了60岁生日。我也同每一个思想与知识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财
期刊
对文科生而言,数学是老虎,是最痛苦的科目,不少文科生就指望着大学彻底甩开数学,在纯文字的世界里遨游。不过,别怪我击碎了你希望逃离数学的美梦,无论是专业应用的需要还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超过八成的文科专业都需要接触数学,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打赢这场专业选择的仗。不过你也不必太紧张,数学与不同文科专业的结合度有所不同,你也大可绕过数学这只“拦路虎”,选择数学难度较弱甚至不需要学的专业。现在我们就以专业对数学
期刊
天已经暗下,我拖着行李箱往五公里轻轨站赶去,五十分钟后就踏上回家的火车了。行人来去匆匆,我止住脚步,回首再望一眼身后的土地。  重庆,山之城雾之都。这里继承了巴渝文化,同时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一座古城,一个直辖市,孕育了承前启后的经济和文化。  或许是怀着一种乡情,高考完我选择了重庆本地的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以下简称“重庆工商”)。虽重庆工商非“211工程”“985工程”院校,但她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