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2013年气象条件对洪泽县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种期间过程性雨水较多,越冬前后气温异常偏低,造成大面积小麦晚播,部分田块冬前出苗不齐或苗少、苗小及苗弱。返青期气温回升快,墒情好,促进了苗情转化与升级。拔节长穗及抽穗期气温变伏大,降水少,全县不少田块出现不同程度冻害和较为严重的旱情。籽粒形成及充实期的适时降雨,不仅有效解除了旱情,同时遏制了过快升温天气,有利于促进灌浆与充实。
关键词 气象条件;小麦生长;江苏洪泽;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162.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37-01
洪泽县夏熟作物主要是冬小麦,2013年冬小麦播种面积2.83万hm2,占夏熟作物播种面积的95%。受前期水稻腾茬较迟及秋种期间持续过程性雨水天气影响,小麦播期总体偏晚、播期跨幅较大(达30~40 d),总体播期较常年适宜播期平均推迟15~20 d,越冬及返青前全县小麦苗情差异不一、叶龄进程悬殊较大。进入返青拔节期,随着气温回升,迟播弱小苗小麦田块苗情转化升级加快,至抽穗扬花期全县小麦总体进程差异有所缩小,但适期早播田块始花期集中在4月22—25日,而大面积晚播田块始花期推迟至5月2—5日。抽穗扬花后的籽粒形成及充实前期的气象因子,使小麦在产量结构上将呈增穗、增粒、增重的“三增”特点,主要原因为大面积晚播小麦其播种量增加明显,有利于增加小麦有效穗数;5月以来,间隙过程性雨日天气,缓解了大面积旱情和平抑升温过快天气,有利于延长小麦灌浆结实期,同时穗肥施用面积扩大及用量增加、赤霉病防控措施的有效组织应用[1-3],形成了增粒、增重的综合效应,全县小麦平均产量达6 180 kg/hm2。
1 播种出苗期
秋种期间过程性雨水较多,越冬前后气温异常偏低,造成大面积小麦晚播,部分田块冬前出苗不齐或苗少、苗小及苗弱。由于2012年秋熟作物成熟收获推迟,加之10月底后多次连阴雨天气影响,导致秋种进度慢、晚播面积大。2012年秋播全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仅占10.1%,2012年11月15日以后晚播面积达1.90万hm2,占69.3%,甚至少数田块在2013年1月初才播种。秋播以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明显偏低,其中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20日全县平均气温4.0 ℃,较常年同期偏低1.7 ℃,为近25年来最低值,持续低温天气对大面积的晚播小麦播种出苗和苗情转化升级极为不利。2012年10月下旬至12月降水量147.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78.3 mm,而同时日照时数为372.8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近1成。降水多、光照少,使多数小麦田块田间渍害较为严重,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苗情素质下降,呈现叶龄偏小、茎蘖数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的特点。但雨水偏多,土壤墒情足,对秸秆还田腐熟和沉实有利,也有利于减轻冬季冻害[4-5]。
2 返青期
返青期(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快,墒情好,促进了苗情转化与升级。进入2月洪泽县小麦开始陆续返青生长。但上旬气温总体偏低,为2.0 ℃;雨水多,降水量达48.4 mm,比常年同期偏多40.6 mm;日照明显不足,仅26.3 h,不到常年的1/2。但全县只有少数播种早的田块有轻微冻害。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明显,小麦生育进程及转化升级加快,但弱小苗比例仍然较大,洪泽县大多数田块处于三至四叶期,苗情总体不如2012年同期。在此期间,2月18—19日洪泽县普降大到暴雪,但由于气温基数高,积雪溶化快,没有造成冻害,且降雪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3 拔节抽穗期
拔节长穗及抽穗期气温变幅大,降水少,全县不少田块出现不同程度冻害和较为严重的旱情。3月初至4月中旬,洪泽县出现8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起伏大,霜情重。特别是进入4月以后,7、21日仍出现2次强低温天气,21日才出现终霜,全县不少田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特别是部分品种如淮麦30等早播田块有受冻死穗现象。另外,3、4月降水明显偏少,总降水量仅50.5 mm,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52.3 mm,全县大面积小麦旱情严重,部分田块麦苗枯黄。但抽穗扬花期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有效地抑制赤霉病的发生,除少数播种迟的田块零星见病,未发生大面积病害[6]。
4 灌浆乳熟期
籽粒形成及充实期的适时降雨,不仅有效解除了旱情,同时遏制了过快升温,有利于促进灌浆与充实。5月8—9日,在旱情持续加剧的关键时期出现强降水天气,雨量达29.9 mm,旱情完全解除。降水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墒情,但对少数抽穗扬花偏迟的田块加重了赤霉病的发生。5月17—18、26—27日2次降水过程,非常有利于小麦灌浆结实与增粒重。特别是后一场降水过程,不但满足了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也拉低了气温,避免了高温逼熟和干热风的危害。
5 参考文献
[1] 张青文,林昌善,张一宾.河北省农业气候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J].华北农学报,1989(3):54-59.
[2] 武建华,陈松,陈英慧,等.驻马店市冬小麦主要气候特征及高产气象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87-393.
[3]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322-323.
[4]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农业气象出版社,1988:83-84.
[5] 买苗,查书评,朱宝,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92-4695.
[6] 辛吉武,蒲金涌,马鹏里.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方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天水市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7,22(B8):156-159.
关键词 气象条件;小麦生长;江苏洪泽;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162.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37-01
洪泽县夏熟作物主要是冬小麦,2013年冬小麦播种面积2.83万hm2,占夏熟作物播种面积的95%。受前期水稻腾茬较迟及秋种期间持续过程性雨水天气影响,小麦播期总体偏晚、播期跨幅较大(达30~40 d),总体播期较常年适宜播期平均推迟15~20 d,越冬及返青前全县小麦苗情差异不一、叶龄进程悬殊较大。进入返青拔节期,随着气温回升,迟播弱小苗小麦田块苗情转化升级加快,至抽穗扬花期全县小麦总体进程差异有所缩小,但适期早播田块始花期集中在4月22—25日,而大面积晚播田块始花期推迟至5月2—5日。抽穗扬花后的籽粒形成及充实前期的气象因子,使小麦在产量结构上将呈增穗、增粒、增重的“三增”特点,主要原因为大面积晚播小麦其播种量增加明显,有利于增加小麦有效穗数;5月以来,间隙过程性雨日天气,缓解了大面积旱情和平抑升温过快天气,有利于延长小麦灌浆结实期,同时穗肥施用面积扩大及用量增加、赤霉病防控措施的有效组织应用[1-3],形成了增粒、增重的综合效应,全县小麦平均产量达6 180 kg/hm2。
1 播种出苗期
秋种期间过程性雨水较多,越冬前后气温异常偏低,造成大面积小麦晚播,部分田块冬前出苗不齐或苗少、苗小及苗弱。由于2012年秋熟作物成熟收获推迟,加之10月底后多次连阴雨天气影响,导致秋种进度慢、晚播面积大。2012年秋播全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仅占10.1%,2012年11月15日以后晚播面积达1.90万hm2,占69.3%,甚至少数田块在2013年1月初才播种。秋播以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明显偏低,其中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20日全县平均气温4.0 ℃,较常年同期偏低1.7 ℃,为近25年来最低值,持续低温天气对大面积的晚播小麦播种出苗和苗情转化升级极为不利。2012年10月下旬至12月降水量147.8 mm,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78.3 mm,而同时日照时数为372.8 h,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近1成。降水多、光照少,使多数小麦田块田间渍害较为严重,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苗情素质下降,呈现叶龄偏小、茎蘖数偏少、弱小苗比例偏大的特点。但雨水偏多,土壤墒情足,对秸秆还田腐熟和沉实有利,也有利于减轻冬季冻害[4-5]。
2 返青期
返青期(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快,墒情好,促进了苗情转化与升级。进入2月洪泽县小麦开始陆续返青生长。但上旬气温总体偏低,为2.0 ℃;雨水多,降水量达48.4 mm,比常年同期偏多40.6 mm;日照明显不足,仅26.3 h,不到常年的1/2。但全县只有少数播种早的田块有轻微冻害。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明显,小麦生育进程及转化升级加快,但弱小苗比例仍然较大,洪泽县大多数田块处于三至四叶期,苗情总体不如2012年同期。在此期间,2月18—19日洪泽县普降大到暴雪,但由于气温基数高,积雪溶化快,没有造成冻害,且降雪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3 拔节抽穗期
拔节长穗及抽穗期气温变幅大,降水少,全县不少田块出现不同程度冻害和较为严重的旱情。3月初至4月中旬,洪泽县出现8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起伏大,霜情重。特别是进入4月以后,7、21日仍出现2次强低温天气,21日才出现终霜,全县不少田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特别是部分品种如淮麦30等早播田块有受冻死穗现象。另外,3、4月降水明显偏少,总降水量仅50.5 mm,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52.3 mm,全县大面积小麦旱情严重,部分田块麦苗枯黄。但抽穗扬花期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有效地抑制赤霉病的发生,除少数播种迟的田块零星见病,未发生大面积病害[6]。
4 灌浆乳熟期
籽粒形成及充实期的适时降雨,不仅有效解除了旱情,同时遏制了过快升温,有利于促进灌浆与充实。5月8—9日,在旱情持续加剧的关键时期出现强降水天气,雨量达29.9 mm,旱情完全解除。降水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墒情,但对少数抽穗扬花偏迟的田块加重了赤霉病的发生。5月17—18、26—27日2次降水过程,非常有利于小麦灌浆结实与增粒重。特别是后一场降水过程,不但满足了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也拉低了气温,避免了高温逼熟和干热风的危害。
5 参考文献
[1] 张青文,林昌善,张一宾.河北省农业气候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J].华北农学报,1989(3):54-59.
[2] 武建华,陈松,陈英慧,等.驻马店市冬小麦主要气候特征及高产气象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87-393.
[3] 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322-323.
[4]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农业气象出版社,1988:83-84.
[5] 买苗,查书评,朱宝,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692-4695.
[6] 辛吉武,蒲金涌,马鹏里.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方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天水市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7,22(B8):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