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使之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关键字:教学目标 通俗性 学生的主体 德育教育的形象性 个人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诗人冯雪峰说:“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是取决于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美丽的。”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在取决于法制的健全时,还存在于全民的道德素养。孔子曰:“君子忧道而不忧贫。”那么,我们如何完成全面的德育教育呢?我想学校的政治课应该是我们达到目的的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让政治课变成一门很有魅力的课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行、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首先端正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
从教师来说,教师应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思维工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自觉的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是考试的科目、必考的科目就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考试中不考的或者分值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所以,学科渗透变得有名无实。因此,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
二、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其一定会喝水。”几乎每一个教师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时都会想到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这说明恰到好处的课程和教学非常有必要。如果学生学习没用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就学不到许多东西。而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及努力程度取决于很多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可以考虑:
1、政治教学要讲究通俗性。
所谓通俗,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以此为根据来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而不是强制灌输、死记硬背。例如在讲到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时,老师可以跟同学一起分析各个国家在转变外交政策时都是基于本国的根本利益考虑。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不仅是“核武”和“复仇”,要给同学分析这背后的“石油”诱因以及世界两大宗教之间的对抗。这样的分析很容易使学生掌握复杂理论,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并学会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更深刻地剖析国际局势,宏观把握、看待各种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中国融入世界格局,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客观地看待中国和世界。
在政治课课堂提问问题中经常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形象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是各方面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比如举办小型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辩题的征集、计时、主持人、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是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作最后点评。辩题有有关盗版的问题、早恋的问题、正确对待金钱的问题、成功与失败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比较困惑的问题。理不辨不明,经过辩论,让学生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德育教育的形象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接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
4、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教材就是真理读本。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再加上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就会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脑了,仔细研究学习内容了,从而更好地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我在讲到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需要“诚实守信”这一节时,提问学生社会上有哪些现象不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都议论纷纷,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課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不诚实守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字:教学目标 通俗性 学生的主体 德育教育的形象性 个人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诗人冯雪峰说:“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是取决于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美丽的。”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在取决于法制的健全时,还存在于全民的道德素养。孔子曰:“君子忧道而不忧贫。”那么,我们如何完成全面的德育教育呢?我想学校的政治课应该是我们达到目的的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让政治课变成一门很有魅力的课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行、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首先端正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
从教师来说,教师应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思维工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自觉的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是考试的科目、必考的科目就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考试中不考的或者分值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所以,学科渗透变得有名无实。因此,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
二、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其一定会喝水。”几乎每一个教师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时都会想到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这说明恰到好处的课程和教学非常有必要。如果学生学习没用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就学不到许多东西。而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及努力程度取决于很多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可以考虑:
1、政治教学要讲究通俗性。
所谓通俗,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以此为根据来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而不是强制灌输、死记硬背。例如在讲到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时,老师可以跟同学一起分析各个国家在转变外交政策时都是基于本国的根本利益考虑。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不仅是“核武”和“复仇”,要给同学分析这背后的“石油”诱因以及世界两大宗教之间的对抗。这样的分析很容易使学生掌握复杂理论,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并学会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更深刻地剖析国际局势,宏观把握、看待各种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中国融入世界格局,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客观地看待中国和世界。
在政治课课堂提问问题中经常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形象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是各方面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比如举办小型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辩题的征集、计时、主持人、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是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作最后点评。辩题有有关盗版的问题、早恋的问题、正确对待金钱的问题、成功与失败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比较困惑的问题。理不辨不明,经过辩论,让学生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德育教育的形象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接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
4、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是听众,教材就是真理读本。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再加上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就会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脑了,仔细研究学习内容了,从而更好地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我在讲到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需要“诚实守信”这一节时,提问学生社会上有哪些现象不诚实守信?问题一提出,都议论纷纷,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課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不诚实守信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