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龛是佛坛的一种类型,佛龛不仅在寺庙中出现,在湘中南地区很多居民家中也有摆放,这些佛龛大部分由木雕刻而成。反映了独特的地域性宗教文化现象,是当地民众对佛教信仰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湘中南木雕佛龛的结构、造型、工艺、装饰纹样这些设计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挖掘并分析其造型传统而现代、木雕工艺先进而精湛、装饰丰富而得体的设计艺术特征。
关键词:湘中南;佛坛神龛;佛教艺术文化
1佛龛概述
龛,即容纳安置一处之意,汉扬雄在其著作《方言》中称:“龛,受也。”佛龛顾名思义即安放佛像之容所。佛龛也可称为佛坛,是寺庙和民居安置佛像的龛位,也是佛教法器之一。佛龛广义上指供奉佛像的处所,狭义上为安置佛像的小阁子或橱子,特指适中造型。
佛龛源于建筑和石窟雕像,历史遗留下的佛龛大部分为石窟雕刻,其凿刻天然山石为开放式无门窗的石室,凹进去的部分为龛状,在龛的内部造佛像,譬如中国著名的龙门石窟中有大量的佛龛,构造大都如此。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而现今佛龛主要为木材或金属材质,由于地域性差异,佛龛所呈现出的形式也不同,东南地区多树林,故大部分为木雕佛龛;西北地区多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金属材质被运用到佛龛制作中,尤其在牧区,牧民为了财物携带方便和宗教信仰感强烈,而把佛龛打制格外精巧,西藏地区的嘎乌就被作为一种可随身携带的佛龛,随时可礼敬佛主。
2湘中南佛龛的设计表现形式
在湘中南地区,农村和城市地区民居室内所设佛龛有异同之处,这是由建筑结构、家居摆设、生活水平所决定的。城市中因室内格局,神龛一般摆放门侧,而且要与室内风格统一。大部分家庭的神龛艺术形式较简约大方,并且结合现代装修风格,与巴蜀地区的装饰繁缛雕琢截然不同。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与佛龛的设计艺术特征有密切的联系,湘中南地区的人们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方式,性格淳朴爽快。其设计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如下:
2.1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造型
造型是体现湘中南地区佛龛设计艺术特色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性。湘中南地区佛龛在造型风格上,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赋予时代感。湘中南地区的古代艺人擅长用通感联想的艺术造型方式,造型多变而结构统一,有如佛堂建筑的缩小版,有与四角亭相似的亭式龛,也有似佛塔的塔龛。著名建筑史学家刘致平认为:“我国对于龛、藏、石灯、纪念柱、香炉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来解决造型问题,这是一种习惯,也是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显得格外精巧。”湘中南地区佛龛体型轻巧适中,不似巴渝地区体型庞大,体态凝重。其造型一般都具备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龛造型艺术形式表现最突出和重要的龛顶,也称作飘檐,在清代宫廷中一般的民居都是采用一两层满金花雕飘檐,在功能和形式上飘檐起到了把佛龛和建筑的室内空间风格统一协调化,美化了室内空间环境,不仅表礼敬佛主之意,又起到了装饰效果。第二部分是佛龛的主位,就是供位和佛像,位于佛龛的中心位置,主要用于供奉佛陀和观世音菩萨,是佛龛礼敬之意的集中表现,体现了该地区人们的佛教信仰和精神面貌。并且结构与其他部位相通融合,与之相互呼应。第三部分是佛龛的花罩,是支撑龛顶的辅助部分,从而与龛顶形成一个整体,花罩一般为三层。第一层连接龛顶,一般为莲花缠枝支架造型,象征佛教清净脱俗之意;第二层是支撑龛顶和底座的重要部位,呈门帘状;第三层是底座部位,印有佛光普照等字样。[1]
2.2精湛先进的木雕技艺
湘中南地区的佛龛大部分采用木雕工艺,木雕技艺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工艺技法,表现手法有浮雕、透雕、印雕等。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在之前是由单纯的木雕演变而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沿革和发展。佛龛木雕技艺具体源起于史前时期,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雕作品。而木雕佛龛真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由于当时佛教和玄学思想的盛行,佛龛被广泛生产与使用。木雕的技艺被运用到佛龛中,木料在佛教中是富有灵性的材质,佛教用品中大部分采用木质制造,譬如檀木佛珠、木鱼、饭钵等。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沿袭古代技艺,并有所创新和发展,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雕刻工具先进,在雕刻技术上增加了难度和美感,采用镂空透雕的技术,层次更加丰富和精美。[2]
漆工艺决定了佛龛的色彩美感强度,并方便存储,在我国有很多地区的佛龛漆艺精湛高超,南北地区技艺手法各异,福州和宁波的红漆、还有北京的鬃漆等,而湘中南地区的漆艺受楚文化影响深远,在古老而灿烂的鬃漆工艺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漆艺以佛龛的木材为基础,材质的好坏决定漆艺的美感和光滑度,湘中南以地取材,佛龛一般选用上好的樟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是佛教器物专用木材。一方面,为了增强木雕佛龛的艺术美感,各种色彩的漆料被均匀地涂在龛身,并与室内的装饰风格保持一致,极富美学理念和现代感。另一方面,受湘中南地区潮湿炎热气候的影响,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一般都会涂上漆料,以防止发霉、干裂和起虫。
2.3祈福礼敬涵义的装饰纹样
自清代以来,龛的制作与使用大幅度增加,人们也愈发重视佛龛的制作和装饰,装饰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和精美,审美性比功能性明显。其湘中南地区佛龛的装饰纹样普遍采用传统的龙凤吉祥纹样,一般在龛顶部突出位置,莲花藤缠枝纹装饰其身,有些在龛门帘处写有吉祥文字或对联,独具传统文化,并且装饰风格统一协调,符合美学思想。
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装饰纹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蕴,佛龛是虔诚向佛者在学佛时的转化物,把对佛的敬仰用物移情,并且通过纹样图案的内容表现出来。用这些装饰纹样来表达对众佛的追思之情和礼敬之意,更好地修学佛法和进行法事,而不是只供养不礼敬学习。而民居中的佛龛,一是作为礼敬诸佛,二是祈福报本,是湘西南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它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为单一的花草纹样,而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图案。[3]
3小结
湘中南地区的佛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湘中南地区是指湖南省中部以南的区域,包括衡阳、郴州、永州等城市。尤其是在衡阳地区,大部分居民家中设佛龛,是因为衡阳的南岳佛教思想的盛行和家居审美需求,随着人们宗教信仰感日益强烈,佛龛的制作和使用被更多人重视。由艺术品逐渐向家具品转变,功能性大于审美性。由于地区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而采用木质雕刻佛龛。工匠们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出造型传统多变、雕刻技艺独具匠心、纹样吉祥纳福的佛龛,流露出湘中南地区人们对佛教深深的敬仰之情,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高超不凡的审美水平,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胡虹.巴渝神龛家具的传承与特征研究[J].装饰,2008(9).
[2] 王抗生.民间木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正覺.佛教图文百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2.
[4] 济群.学佛者的信念[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5] 王鲁湘.神明之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6] 姜松荣.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关键词:湘中南;佛坛神龛;佛教艺术文化
1佛龛概述
龛,即容纳安置一处之意,汉扬雄在其著作《方言》中称:“龛,受也。”佛龛顾名思义即安放佛像之容所。佛龛也可称为佛坛,是寺庙和民居安置佛像的龛位,也是佛教法器之一。佛龛广义上指供奉佛像的处所,狭义上为安置佛像的小阁子或橱子,特指适中造型。
佛龛源于建筑和石窟雕像,历史遗留下的佛龛大部分为石窟雕刻,其凿刻天然山石为开放式无门窗的石室,凹进去的部分为龛状,在龛的内部造佛像,譬如中国著名的龙门石窟中有大量的佛龛,构造大都如此。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而现今佛龛主要为木材或金属材质,由于地域性差异,佛龛所呈现出的形式也不同,东南地区多树林,故大部分为木雕佛龛;西北地区多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金属材质被运用到佛龛制作中,尤其在牧区,牧民为了财物携带方便和宗教信仰感强烈,而把佛龛打制格外精巧,西藏地区的嘎乌就被作为一种可随身携带的佛龛,随时可礼敬佛主。
2湘中南佛龛的设计表现形式
在湘中南地区,农村和城市地区民居室内所设佛龛有异同之处,这是由建筑结构、家居摆设、生活水平所决定的。城市中因室内格局,神龛一般摆放门侧,而且要与室内风格统一。大部分家庭的神龛艺术形式较简约大方,并且结合现代装修风格,与巴蜀地区的装饰繁缛雕琢截然不同。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与佛龛的设计艺术特征有密切的联系,湘中南地区的人们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方式,性格淳朴爽快。其设计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如下:
2.1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造型
造型是体现湘中南地区佛龛设计艺术特色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性。湘中南地区佛龛在造型风格上,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赋予时代感。湘中南地区的古代艺人擅长用通感联想的艺术造型方式,造型多变而结构统一,有如佛堂建筑的缩小版,有与四角亭相似的亭式龛,也有似佛塔的塔龛。著名建筑史学家刘致平认为:“我国对于龛、藏、石灯、纪念柱、香炉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来解决造型问题,这是一种习惯,也是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显得格外精巧。”湘中南地区佛龛体型轻巧适中,不似巴渝地区体型庞大,体态凝重。其造型一般都具备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龛造型艺术形式表现最突出和重要的龛顶,也称作飘檐,在清代宫廷中一般的民居都是采用一两层满金花雕飘檐,在功能和形式上飘檐起到了把佛龛和建筑的室内空间风格统一协调化,美化了室内空间环境,不仅表礼敬佛主之意,又起到了装饰效果。第二部分是佛龛的主位,就是供位和佛像,位于佛龛的中心位置,主要用于供奉佛陀和观世音菩萨,是佛龛礼敬之意的集中表现,体现了该地区人们的佛教信仰和精神面貌。并且结构与其他部位相通融合,与之相互呼应。第三部分是佛龛的花罩,是支撑龛顶的辅助部分,从而与龛顶形成一个整体,花罩一般为三层。第一层连接龛顶,一般为莲花缠枝支架造型,象征佛教清净脱俗之意;第二层是支撑龛顶和底座的重要部位,呈门帘状;第三层是底座部位,印有佛光普照等字样。[1]
2.2精湛先进的木雕技艺
湘中南地区的佛龛大部分采用木雕工艺,木雕技艺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工艺技法,表现手法有浮雕、透雕、印雕等。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在之前是由单纯的木雕演变而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沿革和发展。佛龛木雕技艺具体源起于史前时期,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雕作品。而木雕佛龛真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由于当时佛教和玄学思想的盛行,佛龛被广泛生产与使用。木雕的技艺被运用到佛龛中,木料在佛教中是富有灵性的材质,佛教用品中大部分采用木质制造,譬如檀木佛珠、木鱼、饭钵等。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沿袭古代技艺,并有所创新和发展,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雕刻工具先进,在雕刻技术上增加了难度和美感,采用镂空透雕的技术,层次更加丰富和精美。[2]
漆工艺决定了佛龛的色彩美感强度,并方便存储,在我国有很多地区的佛龛漆艺精湛高超,南北地区技艺手法各异,福州和宁波的红漆、还有北京的鬃漆等,而湘中南地区的漆艺受楚文化影响深远,在古老而灿烂的鬃漆工艺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漆艺以佛龛的木材为基础,材质的好坏决定漆艺的美感和光滑度,湘中南以地取材,佛龛一般选用上好的樟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是佛教器物专用木材。一方面,为了增强木雕佛龛的艺术美感,各种色彩的漆料被均匀地涂在龛身,并与室内的装饰风格保持一致,极富美学理念和现代感。另一方面,受湘中南地区潮湿炎热气候的影响,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一般都会涂上漆料,以防止发霉、干裂和起虫。
2.3祈福礼敬涵义的装饰纹样
自清代以来,龛的制作与使用大幅度增加,人们也愈发重视佛龛的制作和装饰,装饰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和精美,审美性比功能性明显。其湘中南地区佛龛的装饰纹样普遍采用传统的龙凤吉祥纹样,一般在龛顶部突出位置,莲花藤缠枝纹装饰其身,有些在龛门帘处写有吉祥文字或对联,独具传统文化,并且装饰风格统一协调,符合美学思想。
湘中南地区的木雕佛龛装饰纹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蕴,佛龛是虔诚向佛者在学佛时的转化物,把对佛的敬仰用物移情,并且通过纹样图案的内容表现出来。用这些装饰纹样来表达对众佛的追思之情和礼敬之意,更好地修学佛法和进行法事,而不是只供养不礼敬学习。而民居中的佛龛,一是作为礼敬诸佛,二是祈福报本,是湘西南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它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为单一的花草纹样,而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图案。[3]
3小结
湘中南地区的佛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湘中南地区是指湖南省中部以南的区域,包括衡阳、郴州、永州等城市。尤其是在衡阳地区,大部分居民家中设佛龛,是因为衡阳的南岳佛教思想的盛行和家居审美需求,随着人们宗教信仰感日益强烈,佛龛的制作和使用被更多人重视。由艺术品逐渐向家具品转变,功能性大于审美性。由于地区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而采用木质雕刻佛龛。工匠们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出造型传统多变、雕刻技艺独具匠心、纹样吉祥纳福的佛龛,流露出湘中南地区人们对佛教深深的敬仰之情,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高超不凡的审美水平,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胡虹.巴渝神龛家具的传承与特征研究[J].装饰,2008(9).
[2] 王抗生.民间木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正覺.佛教图文百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2.
[4] 济群.学佛者的信念[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5] 王鲁湘.神明之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6] 姜松荣.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