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建设最前沿的阵地,代表了基层群众最根本、最基础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我省全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联系最远一家人”的枢纽。就调研情况而言,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设施不足、“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及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短板”,已经阻碍了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益的发挥。我们亟需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的效能。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 资源利用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一、基本情况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乡(镇)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组织辅导部门和活动场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五年来,随着国家、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政策上的倾斜,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总体而言,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4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站143个,二级站212个,三级站288个,上等级站占文化站总数的44.41%。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35个,民族乡25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因此,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没有民族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就谈不上贵州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整体进步。
一方面,民族地区因其自身积淀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还兼备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我省民族地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存在好、中、差的情况,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我们认为,被调查的民族地区所呈现的情况具有一般性特征,基本能代表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一般运行状况。我们选取了偏远地区的铜仁市德江县、黔东南州台江县、麻江县、榕江县、黎平县共计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实地查看、民意调查、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
二、乡镇文化站资源利用现状
(一)基础设施基本具备,阵地功能发挥常态化
从调研实际情况来看,调研的12个乡镇都能按照“三室一厅一房”的功能要求标准建设站房、文化配备设备和免费开放,还为每个文化站配备了体育器材,有的乡镇还配备了芦笙、侗族琵琶等民族乐器,做到紧贴要求、功能完备。以上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均在300㎡以上,站内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办公室及多功能厅,基本实现对外免费开放,无出租、拍卖乡镇文化站现象。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阵地服务功能得到基本保障,开展培训、宣传教育等业务活动基本做到常态化。
(二)人才队伍整体得到加强,结构趋于合理化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没有合格的人才队伍作保障,乡镇文化站也只能是“空壳”,发挥不了社会效益。总体而言,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或专职、或兼职队伍,好的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遵义市所辖县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硬性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配备不低于3名的业务人员。差的地方也基本配备了1-2名兼职工作人员。不论是专业、学历、职称,还是年龄、性别等结构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结构趋于合理化,能基本保障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
在走访的台江县、麻江县4个乡镇中均配有专职工作人员。以台江县为例,该县台盘乡综合文化站共有3名工作人员,3名工作人员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德江县、榕江县、黎平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计配置文化站兼职工作人员12人。其中,铜仁市德江县高家湾、堰塘、龙泉、稳平等4个乡镇、黔东南州榕江县忠诚镇、黎平县水口、永从等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无专职工作人员。
(三)活动开展种类繁多,服务形式多样化
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举办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各类知识培训,如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歌咏比赛、举办农作物病虫害基础知识讲座、电脑扫盲培训班、“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读书、读好书活动,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如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六月六”活动。多数乡镇都能较好地结合农村特点,组建秧歌队、侗歌队、芦笙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乡村级文化演出队伍,乡土夜话、技术课堂、政策培训、侗戏编演等多种形式齐上台,使文化活动成为基层群众身边雅俗共赏的“文化排档”。
(四)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化
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工作的效率,逐步夯实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活跃,着力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打造成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部分地方政府重视机制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
近年来,黔东南州黎平县在机制建设方面较有成效。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了“县协调、乡镇(街道)牵头、村组为主”的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呈现出“政府牵头、上下联动、遍地开花”的农村文化新局面。二是完善帮扶带动机制。建立了“专业指导、部门联村、村企结对”的农村文化工作帮扶带动机制,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使之始终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以抓好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为抓手,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以开展争优创星活动为动力,促进管理服务水平上等级。目前,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级达标率超过97%,全年开放时间超300天,文化站管理服务人员全部实现培训上岗,开展了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农家书屋、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队伍、优秀文化辅导员评选表彰工作,文化站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乡镇文化站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薄弱
就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而言,总体来说,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比2020年底实现文化小康的指标要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句话,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总体薄弱,“兼职不专职,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是业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上述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有8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具备大专学历的占比不到40%,本科学历的基本没有,知识严重老化,观念陈旧。二是专职人员比例偏低,兼职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明确分工、专职专用,抽调从事计生、维稳、扶贫等其他工作的人员,根本无心从事文化工作,担心“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的现象等,都在较大范围内存在。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匹配资金不到位
综合文化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免费开放资金、地方财政匹配拨款、重大地方文化活动临时性投入。但是,就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地方配套资金问题上,绝大多数乡镇政府很难配套。更有甚者,个别乡镇甚至将4万元的文化站免开资金挪作他用,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文化空间不足,文化設施陈旧
根据调查可知,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文化设施不完善,需要改进。很多设施都是“十一五”期间统一配送,现在已经老化、退化。有的乡镇文化站电脑因配置过低原因,加之缺乏有效的保养和维修,已全部报废。电脑、乐器等设施的缺乏不能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广大群众“看书、看报、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表演、体育比赛的场所少,如乡镇的舞蹈队、秧歌队、体育团体想开展活动和比赛,却没有专业的排练场地。文化站人员反映:综合文化站长期没有添置电子设备器材,图书报刊更新速度滞后,统一配送的乐器,比如电子琴、打击乐、洋鼓等基本上没有人能使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上述这些因素导致文化站人气不旺。
(四)乡镇文化站被边缘化、被挤占,设备外借、挪用现象比较突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是乡镇文化站被边缘化。德江县的稳平乡文化站建在移民安置区的最边缘,远离群众聚集区,进出道路为泥巴路且较为狭窄,未悬挂乡镇文化站牌子,已然被边缘化。二是乡镇文化站被挤占。12个乡镇文化站中,6个文化站建在乡(镇)政府大院内紧靠乡政府办公楼。在访谈中,很多群众反映不敢进去、不方便出来。其中,榕江县忠诚镇、黎平县水口、永从等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设有“工会”“妇女之家”“职工之家”。台江县一乡镇负责人在汇报中,觉得利用乡镇文化站作为职工之家可以很好地解决走读干部的问题,也是文化站功能发挥的具体体现。三是设备外借、挪用现象比较突出。调研发现,以上7个乡镇文化站中,除永从镇外,其余乡镇文化站由于乡镇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出现了设备外借、挪作它用的现象。部分设施设备流向民间文化业余团体(乐器、音响),41台电脑被乡镇政府挪作它用,且多数乡镇文化站无管理、登记、移交、报废台账或台账不全,设施设备底数不清、下落不明。
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将文化站的综合职能理解为多部门管理,因此,乡镇文化站办公楼门前悬挂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牌子的也不是一例两例。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紧张、场地有限等原因,出现了文化站被挤占,设施设备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为了解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工作和开展文化活动的状况,对12个文化站和周边群众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乡镇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歌舞演出、棋牌比赛、体育活动、书画展览、知识讲座、文化骨干培训与辅导。供应的“文化大餐”仍是传统的“四菜一汤”(指吹、拉、弹、唱)。培训与辅导、歌舞表演、体育活动等项目形式单一,不够新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乡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加上现在乡镇网络建设的全面推开、 家庭电脑的普及和闭路电视的覆盖,乡镇居民可以接收、了解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接收的信息量较以前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如送电影下乡、开展歌舞表演、开放图书阅览室、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就略显单调,对群众失去吸引力。
四、我们的建议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建设最前沿的阵地,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最基础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我省全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联系最远一家人”的枢纽。就调研情况而言,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不足、“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及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短板”,已经阻碍了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益的发挥。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的效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坦率地说,乡镇综合文化站之所以出现站址选择问题、人员欠缺、经费不足、活动单一等情况,关键在于缺乏对乡镇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约束,没有把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因此,往往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如果将乡镇综合文化建设与GDP增长、计生、维稳等工作一并纳入对乡镇领导政绩的考核,作为提拔重用的主要指标,促使乡镇领导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那么,乡镇乃至县委、县政府的党政领导干部就会充分认识到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势必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建设规划、活动内容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约束机制,文化的重要性就是一句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那么,存在的一切短板要想解决就显得遥遥无期。 (二)明确功能定位,统筹整合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乡镇文化站建设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重复建设,人、财、物等资源分散,造成文化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偏低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定位。无疑,文化站的综合性既是特征也是其定位。综合文化站建设远非建立几间农村书屋,单一地送几场电影那么简单。应该既有科学艺术的普及,又有现代精神文明的传播,还包括体育、文化、娱乐。细而言之,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皆是其内容。我们只有在明确这一定位的情况下,才好统筹整合相关文化资源,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终端平台优势,推动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切实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高效利用,进而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资源战略
事业兴旺的关键是人才,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人才业务水平的高低。如前文所述,乡镇文化站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兼职太多、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业等现象,即使是在职在编的从业人员,其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已严重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的开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对此,要想有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资源战略作为重要议事议程来抓、来落实。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人员编制,落实职称、待遇。
目前,很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不外乎是管理上没有理顺,身份上不明不白。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待遇上是文化人员,想讓你做事干活的时候说你是行政干部,而面临薪酬、晋升等待遇时又说你是文化业务人员。在我们走访的乡镇文化站,无一人被评为中级职称,也没见到有人被提拔为乡镇领导,这两头不着力“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工作境地无疑会严重挫伤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理顺管理体制,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员统一由县级文化部门管理,明确他们的事业身份。每个乡镇作为县文化馆的分馆,根据其服务人口,每一个乡镇统一配备1-3名文化干部,确保他们的薪酬、职称评比等待遇。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调研的12个乡镇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的还很少见。黎平县、台江县都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一年甚至两年才开展一次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多侧重党的政策、方针,专门的业务培训是少之又少,成效甚微。因此,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下定决心, 做好统筹,划拨专项经费, 将乡(镇)文化干部的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对在职在编文化干部培训、继续再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通过一系列强化业务培训的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文化干部不称职、无作为的问题;再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开展对文化工作的达标考核,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乡镇文化站队伍夯实基础。
(四)满足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满足群众的诉求,是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干部在内,所有公共文化战线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然而,就目前我省总体情况来看,现有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下一步,“以人为本,对接需求”理应成为我省加强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基本原则。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整体建设与提升中,务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先导,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加认同、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立足大文化观念,着力阵营建设。
乡镇人口少则1.8万,多则3万、5万。服务人口如此众多,想通过编制内的几个人做好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文化战线的人,立足大文化观念,着力一个强大的文化阵营建设与营造。我们可以尝试加强与当地中小学、医疗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合作,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形成一个大文化的阵营。“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擅于巧借外力,想方设法与上述机构合作,举办各类艺术节、科技节、节假日庆典、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传习活动。创新机制,促使当地文化站、中小学学校图书馆、体育场等一体化建设, 极力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及时展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建设的新成果、新风采。
二是激发群众活力,着力氛围营造。
人民群众的根在基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很多都是歌舞之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乡镇文化站需要做的是,一切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扎根基层,出好点子,出好主意,就能把群众文化做“活”,就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需知“高手在民间”,群众文化的根在民间。
壮大文化队伍,一是村级文化员队伍建设,开展好日常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如组织妇女做刺绣、传习民族文化等;二是建立高素质的文艺骨干队伍,通过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和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来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三是民族文化传承队伍。通过传承人来带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弘扬,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着力品牌打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往单一的送文化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老百姓的文化多样化需求。从供给侧出发,今后“点菜式”的服务模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将是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服务形式,着力从“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定位出发,打造群众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的打造,来满足群众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广大群众参与性的文化需求。
据我们实地调研,台江县施洞镇苗族独木龙舟节、姊妹节影响广泛,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几十支队伍争相亮相,吸引了周边县市、周边省份乃至国外人士。苗族独木龙舟节、姊妹节已然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此外,麻江县贤昌镇布依族的“六月六”、仫佬族的“吃先节”等都是这一文化方面的品牌。因此,我们应广泛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大型文体赛事、开展文体能力培训等服务方式,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学勤,高峰松.关于加快河北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2(05).
[2]吕余龙.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J].浙江文化月刊,2013.
[3]郭茂强.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J].福建理论学习,2014.
[4]张楠.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缺失及改进——基于江苏乡镇文化站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效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16GA13)。
(作者简介:陆吉星,男,硕士,贵州省文化馆调查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贵州群文天地》执行主编,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理论、文化馆(站)建设与发展)(责任编辑 肖英奎)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 资源利用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一、基本情况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乡(镇)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组织辅导部门和活动场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五年来,随着国家、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政策上的倾斜,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总体而言,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4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站143个,二级站212个,三级站288个,上等级站占文化站总数的44.41%。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35个,民族乡25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因此,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没有民族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就谈不上贵州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整体进步。
一方面,民族地区因其自身积淀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还兼备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我省民族地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存在好、中、差的情况,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我们认为,被调查的民族地区所呈现的情况具有一般性特征,基本能代表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一般运行状况。我们选取了偏远地区的铜仁市德江县、黔东南州台江县、麻江县、榕江县、黎平县共计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实地查看、民意调查、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
二、乡镇文化站资源利用现状
(一)基础设施基本具备,阵地功能发挥常态化
从调研实际情况来看,调研的12个乡镇都能按照“三室一厅一房”的功能要求标准建设站房、文化配备设备和免费开放,还为每个文化站配备了体育器材,有的乡镇还配备了芦笙、侗族琵琶等民族乐器,做到紧贴要求、功能完备。以上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均在300㎡以上,站内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办公室及多功能厅,基本实现对外免费开放,无出租、拍卖乡镇文化站现象。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阵地服务功能得到基本保障,开展培训、宣传教育等业务活动基本做到常态化。
(二)人才队伍整体得到加强,结构趋于合理化
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没有合格的人才队伍作保障,乡镇文化站也只能是“空壳”,发挥不了社会效益。总体而言,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或专职、或兼职队伍,好的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遵义市所辖县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硬性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配备不低于3名的业务人员。差的地方也基本配备了1-2名兼职工作人员。不论是专业、学历、职称,还是年龄、性别等结构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结构趋于合理化,能基本保障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
在走访的台江县、麻江县4个乡镇中均配有专职工作人员。以台江县为例,该县台盘乡综合文化站共有3名工作人员,3名工作人员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德江县、榕江县、黎平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计配置文化站兼职工作人员12人。其中,铜仁市德江县高家湾、堰塘、龙泉、稳平等4个乡镇、黔东南州榕江县忠诚镇、黎平县水口、永从等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无专职工作人员。
(三)活动开展种类繁多,服务形式多样化
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举办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各类知识培训,如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歌咏比赛、举办农作物病虫害基础知识讲座、电脑扫盲培训班、“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读书、读好书活动,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二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如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六月六”活动。多数乡镇都能较好地结合农村特点,组建秧歌队、侗歌队、芦笙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等乡村级文化演出队伍,乡土夜话、技术课堂、政策培训、侗戏编演等多种形式齐上台,使文化活动成为基层群众身边雅俗共赏的“文化排档”。
(四)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化
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工作的效率,逐步夯实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活跃,着力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打造成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部分地方政府重视机制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
近年来,黔东南州黎平县在机制建设方面较有成效。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了“县协调、乡镇(街道)牵头、村组为主”的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呈现出“政府牵头、上下联动、遍地开花”的农村文化新局面。二是完善帮扶带动机制。建立了“专业指导、部门联村、村企结对”的农村文化工作帮扶带动机制,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使之始终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以抓好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为抓手,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以开展争优创星活动为动力,促进管理服务水平上等级。目前,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级达标率超过97%,全年开放时间超300天,文化站管理服务人员全部实现培训上岗,开展了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农家书屋、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队伍、优秀文化辅导员评选表彰工作,文化站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乡镇文化站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薄弱
就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而言,总体来说,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比2020年底实现文化小康的指标要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句话,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总体薄弱,“兼职不专职,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是业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上述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有8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具备大专学历的占比不到40%,本科学历的基本没有,知识严重老化,观念陈旧。二是专职人员比例偏低,兼职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明确分工、专职专用,抽调从事计生、维稳、扶贫等其他工作的人员,根本无心从事文化工作,担心“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的现象等,都在较大范围内存在。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匹配资金不到位
综合文化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免费开放资金、地方财政匹配拨款、重大地方文化活动临时性投入。但是,就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地方配套资金问题上,绝大多数乡镇政府很难配套。更有甚者,个别乡镇甚至将4万元的文化站免开资金挪作他用,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文化空间不足,文化設施陈旧
根据调查可知,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文化设施不完善,需要改进。很多设施都是“十一五”期间统一配送,现在已经老化、退化。有的乡镇文化站电脑因配置过低原因,加之缺乏有效的保养和维修,已全部报废。电脑、乐器等设施的缺乏不能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广大群众“看书、看报、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表演、体育比赛的场所少,如乡镇的舞蹈队、秧歌队、体育团体想开展活动和比赛,却没有专业的排练场地。文化站人员反映:综合文化站长期没有添置电子设备器材,图书报刊更新速度滞后,统一配送的乐器,比如电子琴、打击乐、洋鼓等基本上没有人能使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上述这些因素导致文化站人气不旺。
(四)乡镇文化站被边缘化、被挤占,设备外借、挪用现象比较突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是乡镇文化站被边缘化。德江县的稳平乡文化站建在移民安置区的最边缘,远离群众聚集区,进出道路为泥巴路且较为狭窄,未悬挂乡镇文化站牌子,已然被边缘化。二是乡镇文化站被挤占。12个乡镇文化站中,6个文化站建在乡(镇)政府大院内紧靠乡政府办公楼。在访谈中,很多群众反映不敢进去、不方便出来。其中,榕江县忠诚镇、黎平县水口、永从等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设有“工会”“妇女之家”“职工之家”。台江县一乡镇负责人在汇报中,觉得利用乡镇文化站作为职工之家可以很好地解决走读干部的问题,也是文化站功能发挥的具体体现。三是设备外借、挪用现象比较突出。调研发现,以上7个乡镇文化站中,除永从镇外,其余乡镇文化站由于乡镇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出现了设备外借、挪作它用的现象。部分设施设备流向民间文化业余团体(乐器、音响),41台电脑被乡镇政府挪作它用,且多数乡镇文化站无管理、登记、移交、报废台账或台账不全,设施设备底数不清、下落不明。
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将文化站的综合职能理解为多部门管理,因此,乡镇文化站办公楼门前悬挂宣传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牌子的也不是一例两例。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紧张、场地有限等原因,出现了文化站被挤占,设施设备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为了解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工作和开展文化活动的状况,对12个文化站和周边群众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乡镇开展的活动主要有歌舞演出、棋牌比赛、体育活动、书画展览、知识讲座、文化骨干培训与辅导。供应的“文化大餐”仍是传统的“四菜一汤”(指吹、拉、弹、唱)。培训与辅导、歌舞表演、体育活动等项目形式单一,不够新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乡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加上现在乡镇网络建设的全面推开、 家庭电脑的普及和闭路电视的覆盖,乡镇居民可以接收、了解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接收的信息量较以前而言不可同日而语。如送电影下乡、开展歌舞表演、开放图书阅览室、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就略显单调,对群众失去吸引力。
四、我们的建议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建设最前沿的阵地,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最基础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我省全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联系最远一家人”的枢纽。就调研情况而言,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不足、“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及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短板”,已经阻碍了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益的发挥。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着力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的效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坦率地说,乡镇综合文化站之所以出现站址选择问题、人员欠缺、经费不足、活动单一等情况,关键在于缺乏对乡镇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约束,没有把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纳入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因此,往往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如果将乡镇综合文化建设与GDP增长、计生、维稳等工作一并纳入对乡镇领导政绩的考核,作为提拔重用的主要指标,促使乡镇领导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那么,乡镇乃至县委、县政府的党政领导干部就会充分认识到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势必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建设规划、活动内容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约束机制,文化的重要性就是一句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那么,存在的一切短板要想解决就显得遥遥无期。 (二)明确功能定位,统筹整合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乡镇文化站建设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重复建设,人、财、物等资源分散,造成文化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偏低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定位。无疑,文化站的综合性既是特征也是其定位。综合文化站建设远非建立几间农村书屋,单一地送几场电影那么简单。应该既有科学艺术的普及,又有现代精神文明的传播,还包括体育、文化、娱乐。细而言之,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皆是其内容。我们只有在明确这一定位的情况下,才好统筹整合相关文化资源,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终端平台优势,推动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单一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切实促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高效利用,进而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资源战略
事业兴旺的关键是人才,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的高效与否取决于人才业务水平的高低。如前文所述,乡镇文化站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兼职太多、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业等现象,即使是在职在编的从业人员,其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已严重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的开展,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对此,要想有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资源战略作为重要议事议程来抓、来落实。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人员编制,落实职称、待遇。
目前,很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不外乎是管理上没有理顺,身份上不明不白。行政上隶属乡镇政府,待遇上是文化人员,想讓你做事干活的时候说你是行政干部,而面临薪酬、晋升等待遇时又说你是文化业务人员。在我们走访的乡镇文化站,无一人被评为中级职称,也没见到有人被提拔为乡镇领导,这两头不着力“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工作境地无疑会严重挫伤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理顺管理体制,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员统一由县级文化部门管理,明确他们的事业身份。每个乡镇作为县文化馆的分馆,根据其服务人口,每一个乡镇统一配备1-3名文化干部,确保他们的薪酬、职称评比等待遇。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调研的12个乡镇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的还很少见。黎平县、台江县都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一年甚至两年才开展一次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多侧重党的政策、方针,专门的业务培训是少之又少,成效甚微。因此,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下定决心, 做好统筹,划拨专项经费, 将乡(镇)文化干部的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对在职在编文化干部培训、继续再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业务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通过一系列强化业务培训的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文化干部不称职、无作为的问题;再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开展对文化工作的达标考核,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乡镇文化站队伍夯实基础。
(四)满足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满足群众的诉求,是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干部在内,所有公共文化战线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然而,就目前我省总体情况来看,现有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下一步,“以人为本,对接需求”理应成为我省加强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基本原则。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整体建设与提升中,务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先导,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加认同、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立足大文化观念,着力阵营建设。
乡镇人口少则1.8万,多则3万、5万。服务人口如此众多,想通过编制内的几个人做好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文化战线的人,立足大文化观念,着力一个强大的文化阵营建设与营造。我们可以尝试加强与当地中小学、医疗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合作,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形成一个大文化的阵营。“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擅于巧借外力,想方设法与上述机构合作,举办各类艺术节、科技节、节假日庆典、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传习活动。创新机制,促使当地文化站、中小学学校图书馆、体育场等一体化建设, 极力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及时展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建设的新成果、新风采。
二是激发群众活力,着力氛围营造。
人民群众的根在基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很多都是歌舞之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乡镇文化站需要做的是,一切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扎根基层,出好点子,出好主意,就能把群众文化做“活”,就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需知“高手在民间”,群众文化的根在民间。
壮大文化队伍,一是村级文化员队伍建设,开展好日常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如组织妇女做刺绣、传习民族文化等;二是建立高素质的文艺骨干队伍,通过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和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来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三是民族文化传承队伍。通过传承人来带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弘扬,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着力品牌打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往单一的送文化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老百姓的文化多样化需求。从供给侧出发,今后“点菜式”的服务模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将是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服务形式,着力从“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定位出发,打造群众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的打造,来满足群众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广大群众参与性的文化需求。
据我们实地调研,台江县施洞镇苗族独木龙舟节、姊妹节影响广泛,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几十支队伍争相亮相,吸引了周边县市、周边省份乃至国外人士。苗族独木龙舟节、姊妹节已然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此外,麻江县贤昌镇布依族的“六月六”、仫佬族的“吃先节”等都是这一文化方面的品牌。因此,我们应广泛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大型文体赛事、开展文体能力培训等服务方式,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学勤,高峰松.关于加快河北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2(05).
[2]吕余龙.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J].浙江文化月刊,2013.
[3]郭茂强.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J].福建理论学习,2014.
[4]张楠.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缺失及改进——基于江苏乡镇文化站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效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16GA13)。
(作者简介:陆吉星,男,硕士,贵州省文化馆调查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贵州群文天地》执行主编,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理论、文化馆(站)建设与发展)(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