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规避失分雷区(三)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就是作文的谋篇布局。它是按照作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对所选取的论证材料进行的组织安排。考生要考虑到论点的阐述,论据的适当、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据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然后形成合乎逻辑的写作思路以及合理的论证结构。有人把主题比喻为作文的灵魂,把材料比喻为作文的血肉,把结构比喻为作文的骨架。灵魂、血肉、骨架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才会写出好作文。结构主要解决使作文“言之有序”的问题。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谨”,就要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作文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它们的任务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些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却常常没有体现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或则结构臃肿,引论、本论和结论重叠交叉;或则结构松散,整篇作文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则结构混乱,各部分没有明显的界限。结构形式模糊不清,作文整体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混乱。这种作文主要表现为言之无序、思路不清。考生事先没有通盘考虑,不尊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思路缺乏条理性。
   2.中途转轨。考生在写作中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岔出别的话题,致使作文出现旁逸斜出的问题。这样的作文,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分散、笔力零乱。
   3.分层不当。这主要表现为段落层次不明,或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段里生硬地将几层意思组合在一起,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4.硬套模式。考生写作时在体裁或者结构方面会生硬套用别人的作文模式。有的考生在作文时强迫自己非散文不写,还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套用小标题式结构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问”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问”。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知新。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史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被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
  其次,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讨,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以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想”与“问”,相辅相成。“想”要“想得对”,“问”要“问”得好。而“问”得好,首先要谦虚,要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上的知识总是每隔七年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只要五年至十年就更新了。因此,我们更需要让自己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想多问”。
  【失误原因】
  上文的最大失误就是结构混乱、思路不清。首段引用孔夫子和王充的名句谈在学习中“学”与“问”的重要性,接着又谈起学习中的“想”与“问”,层次混乱。第二段谈“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其重要性在后面进行阐述,可见前后安排不得当。下面又谈“问”的好处,先是“问能知新”,再谈“问能解惑”,其先后顺序也不当。而最后两段,也有“想”与“问”的论述,与整篇作文主旨不合,应该重点突出“学”与“问”即可。所以,上述文段不符合结构要求,顺序不合理,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其次,问能知新。弗西西斯·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史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被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进行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请教,表面似乎懂得了不少,但属于自己的、真正被吸收的却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要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总是每隔七年至十年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只要五年至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我們更需要让自己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问”。
  【升格点评】
  升格之后,作文就有了完整性。作文先谈学习,再谈学问,然后谈“问”的好处,最后谈怎样才能“问”得好,脉络清晰,衔接自然,主线分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符合结构的一般要求,给人以完整感。
其他文献
应考锦囊  积累文言实词,不可死记硬背,语文的学习贵在语境,文言文也不例外。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考生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理解词义。要想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须注意以下几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整理。  1.一词多义  顾名思义,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语具有多个意义。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把握一词多义,需要注意词语的本义、
期刊
日前,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南大街一家单位,窗口左侧墙上挂上了一块牌匾,上面印着五个黑色大字:不文明单位。这是当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挂出的首块“不文明单位”牌匾。  该市6月1日印发《“门前四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检查结果排名后三位的单位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子。暗访发现,南大街某单位存在乱扔垃圾、电动车停放不整齐和门前出现“牛皮癣”小广告等问题。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匾后,
期刊
格言   我只是一束光,虽然微弱,但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  榜样力量  朱丽华,浙江嘉兴人,18岁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此后的7年时间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沉浸在苦痛中。直到有一天,朱丽华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她被感动了,也被唤醒了,她说:“躯体残疾并不可怕,心灵残疾才是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一切都不会黑暗。朱丽华决心走出家门。1985年,朱丽华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盲人中医推拿
期刊
押题理由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把家国情怀,品德修养、务实奋斗等引入到高考命题中去。近几年,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考作文更加凸显对人才培养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一年,更需要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地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高中生要传递正能量,践行实干兴国的精神,争当新时代榜样。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
期刊
临场症状:难以展开作文论证  救急方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考生在审题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却难以展开论证,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补救:  1.横向拓展法。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等序列词语,提出一系列分论点,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论证。或用“同样”“相似的情形还有”等过渡词句组织材料,显得论证充分,过渡自然,脉络清晰。  2.纵深挖掘法。可以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假如具备了”“假如没有”“
期刊
技法点拨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都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分辨清楚优劣、是非。考生若能很好地把握作文材料的内容要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且作文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鲜明,就达到了“符合题意”的要求。  1.明确题意要求  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首先要注意“题意要求”,明確标题或话题的内涵、材料的含意以及其他写作要求等。
期刊
人们常常在生活中沉迷于享受,放弃“感受”。没错,享受很容易,可享受中的人们依旧没有安全感,那是因为他没有去用心感受。  舍弃享受,感受家庭之爱。  记者采访乔布斯时问了一个问题:“你的孩子应该很喜欢玩你设计的产品吧?”乔布斯的回答让记者大吃一惊:“不,他们还没有玩过。”后来,这名记者采访了许多高科技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玩高科技产品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周末才能玩,且不超过两个小时。乔布斯每天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作文。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路遥《平凡的世界》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这句话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是对“啃老族”“拼爹党”“佛系青年”的一记重击,有振聋发聩之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
期刊
去年夏天,教我们语文的张老师生病了。暑假后,学校便为我们安排了位新的语文老师——王老师。说实在的,王老师刚来时,我们一下子有点接受不了,课上课下,总爱把两位老师比较一番。  张老师五十多岁,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个子不算高,瘦瘦的,背略有些驼。张老师一向身体很好,从未耽误一节课,哪怕是一节自习。可就在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却突然病了。我们曾到医院看过几次,见他精神很好,觉得没有大碍。可是等到开学后
期刊
主持人撒贝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命运是世界上最烂的编剧,你就要争取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丰富的个体,不能轻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成功是靠自己奋斗拼搏而来的,命运的罗盘是靠我们自己扭转的。  扭转命运的罗盘需要心怀梦想,有了梦想,就会有为此拼搏前进的动力,目标才会更清晰,步伐才会更坚定。在《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选手刘媛媛在不被导师看好的情况下,在总决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