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研究成果的多少将兰州鼓子的研究成果分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两个阶段,对这两个阶段的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以期厘清兰州鼓子的研究史、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兰州鼓子;渊源;音乐特征;传承人
Summary of Lanzhou drum research
Tang Peidong
School of music,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Gansu, China, 730070
Abstract: Based on many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f Lanzhou GuZi into twentieth Century 30s and 40s to the end of twentie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as two stages, the two stages of the results were carefully comb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Lanzhou drum,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study.
Key word:Lanzhou drum; orig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蘭州鼓子是流传于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牌子曲类的民间曲艺形式。它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自鼓子好家及相关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兰州鼓子的研究价值时,兰州鼓子就以其古色古香饱受研究者的关注。从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自21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06年兰州鼓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研究成果愈来愈丰硕。下面以研究成果的多少分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两个阶段来分述。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
较早对兰州鼓子进行研究的是木石齐主,他在《兰州鼓子出故都说》一文中从历史史实——清朝时有不少满族旗人在陕甘任职和伴奏乐器的相似性两个方面出发,认为兰州鼓子源自北平鼓书或子弟书,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西北地区的唱法。这篇文章不但引起了研究者对兰州鼓子的关注,而且该文章的论点在今天看来都是高瞻远瞩的,意义重大。这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鼓子好家李海舟先生就对此作出了回应——《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后》,李老据曲牌名字和鼓子用词等几方面认为兰州鼓子是宋词元曲演变而来。之后,李老在其著作《兰州鼓子》的序言中更明确地指出:“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于元、明之际”,这一论点是以内容和曲牌两个方面为据得出的。对于兰州鼓子的渊源问题除了以上的两种观点外,还有人从唱词和曲调的角度入手认为小元曲在发展的过程中演变为两个不同的类型:一为眉户,一为兰州鼓子。
之后直到八十年代末,有关兰州鼓子的研究虽仅有零星的几篇文章或著作,但研究成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间值得一提的有二:
一为关于兰州鼓子的第一部学术型著作——《兰州鼓子研究》,这是第一次对兰州鼓子进行全面关照的专著。该书著者王正强先生对兰州鼓子的渊源、曲本唱词、曲牌的联套程序、曲牌的结构特征以及方言和当地的民歌、戏曲等对兰州鼓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对鼓子腔系和越调腔系的曲牌进行了分析。其中有几个观点很有必要在此做特别说明:
观点一:兰州鼓子是在北京八角鼓和陕西眉户的基础上繁衍而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当地的音乐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具有了地方特色。王正强在书中否定了“宋元说”,结合曲牌、曲本以及相关文献对兰州鼓子、八角鼓、眉户做了对比分析,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为了考证兰州鼓子的产生时间,因文献无证,他又走访了当地的老艺人,从他们手中获得了一手资料,据此他认为兰州鼓子当在清道光、咸丰前后开始传唱了。
观点二:兰州鼓子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王正强从兰州鼓子的内容、曲调以及艺术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且提出应在研究和介绍方面加大力度。
二为杜亚雄和赵塔里木合撰的《“兰州鼓子”简析》一文。文中一方面从历史文化背景、音乐特征、方言的影响等方面肯定了兰州鼓子形成于明清时期这一说法;另一方面对兰州鼓子的曲牌分类、唱段的构成方式及唱词的特点等做了简单的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研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研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兰州鼓子的渊源问题,且引起了学术争鸣;研究队伍较小,主要为兰州鼓子好家及王正强、杜亚雄等研究者;研究领域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兰州鼓子的形成时间问题及兰州鼓子本身的音乐特性两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考证法和音乐元素分析法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兰州鼓子从开始研究时就运用了人类学的方法(访谈、收录曲本等)。
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
相对于前一时期的研究,这一时期兰州鼓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兰州鼓子本身、音乐、文学和“人”等几方面。具体来讲,兰州鼓子本身方面主要指兰州鼓子的源流、现状、衰败原因、继续发展的建议等;音乐方面主要指曲牌、曲调、唱词等的分析;文学方面主要指兰州鼓子的文化功能、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民俗特征等;“人”主要指对鼓子好家的介绍。研究视角宽广了,研究队伍也壮大了:音乐研究领域的、民俗研究领域的学者等。
二十一世纪初期(较确切的说为2006年之前)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并没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对兰州鼓子的历史发展做了梳理,反映兰州鼓子的兴衰历
程。其中黄虎的硕士论文《兰州鼓子的调查与初步研究》一文运用人类学、社会学、音乐元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兰州鼓子的生存现状、曲牌、演唱方式等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系统认识兰州鼓子有一定的意义。自2006年兰州鼓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非遗”,它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亦愈加深入。其间值得一提的有三: 一为周琪和郝相礼合著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一书,该书为兰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产物,也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兰州鼓子的必读专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主要梳理了以下几点:兰州鼓子的渊源及发展概况、传承人的简介、曲本内容的解读、典型曲牌的分析、演唱方式的解说、曲词反映的文化信息、现状等,这些都是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仅从学术意义上讲,这本书并未对学术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但对于认识兰州鼓子仍有一定的意义。
二为肖振东先生的专著《兰州鼓子荟萃》。此书为肖老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亲力亲为收集、录制的兰州鼓子曲本的一个集子。书中还对兰州鼓子的渊源、代表人物、兰州鼓子的分布与流传、音乐组成等问题进行了整理,这些忠实地记录都是认识和研究兰州鼓子的基础,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为两篇硕士论文《雅俗嬗变 古韵犹存——兰州鼓子唱词研究》和《兰州鼓子传承与保护研究》。前者侧重从文学史和民俗的角度对不同内容的兰州鼓子唱词内容归类分析,揭示了其地域特色和文化艺术价值,并分析了兰州鼓子唱本创作的难点与局限性,且结合近几年的创作情况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这属于针对兰州鼓子唱词的专题性研究。后者从文学史、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角度入手,一方面对兰州鼓子的唱词、曲牌进行了分析、与邻近曲种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了其反映的民俗文化及对兰州人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表演理论对兰州鼓子的表演模式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解析,且对其发展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细究其文本会发现二者有几点共性:其一,都侧重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阐释;其二,都对兰州鼓子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述评研究,经推敲分析都一致赞同王正强先生在《兰州鼓子研究》序言中对兰州鼓子源流的考证观点、考证方法、考证过程,这种细微的逻辑论证更有说服力。
除了以上相对综合性的研究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相对专门的研究成果。下面以研究主题②的不同分别论述。
兰州鼓子本身方面。自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以来,兰州鼓子的现状和保护发展对策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演出场所的不固定性、演出空间的缩小、传承人的老龄化、唱词不易听懂、经费短缺、演唱风格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大相径庭等等问题都是限制兰州鼓子在现今发展的因素。针对上述情况,相关研究者就兰州鼓子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策略,如改变演出方式、办兰州鼓子学习班、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扩大影响、用“中介缓冲”的合作模式来实现传承人与政府间的利益诉求等等。
文学方面。这是这一时期关于兰州鼓子研究新的研究角度。张彦丽等学者从演唱兰州鼓子在家庭、村落、社会等不同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兰州鼓子唱词内容所体现的兰州地方风情等角度分析了兰州鼓子的村落文化特征、民俗特性、社会价值、文化功能等,这有助于透过兰州鼓子的音乐特征深层次的认识其背后深藏的文化面貌。
“人”方面。蒋明云等学者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兰州鼓子艺人的演唱特点、年龄分布、职业情况、学习兰州鼓子的启蒙人、艺人是否懂乐器、学唱方式、习唱一首曲子所需时间、艺人们的后代对兰州鼓子的态度、艺人们对兰州鼓子的保护发展见解等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这对研究兰州鼓子保护策略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还有些研究者以访谈录音为基础对陈增三等鼓子好家的师承、学习兰州鼓子的经历以及对兰州鼓子的贡献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记录。
相对于前一时期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亦有几个显著特点:研究愈加地全面了,不仅有音乐表层方面的研究,还有兰州鼓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探讨;注意到了兰州鼓子传承的核心——传承人,但对“人”的研究较粗略;兰州鼓子的渊源仍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且较多研究者赞同王正强的“清代说”。
三、关于兰州鼓子研究的思考
从总体来看,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兰州鼓子的曲本、曲词、演唱三个方面所做的工作。具体而言,主要工作有:一、兰州鼓子的起源问题,虽各家说法不一且目前似趋于“明清说”,但仍未有较有说服力的论证;二、兰州鼓子的音乐特性分析;三、兰州鼓子的文学特质;四、兰州鼓子的保护研究。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结论等方面亦存在可待商榷之处。
四、结语
兰州鼓子作为一种地方性曲艺形式,有其特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地人们的文化习俗以及兰州鼓子这种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非遗”热的浪潮下,兰州鼓子的保护研究刻不容缓,相关研究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木石齐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N],西北日报,1948-9-8.
[2] 李海舟.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N],西北日报,1948-9-11.对于兰州鼓子源于“宋代说”,慕少堂早在《甘宁青史略》“皋兰鼓子词”中就有说明,但他的提法只是记载不是研究(参见慕少堂.甘宁青史略[M].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
[3] 蘭州市文化局,兰州市文协.兰州鼓子·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1-2.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收录了二十八首唱词和八十一支曲牌(鼓子类、越调类、平调类、其他类),这是研究和保护兰州鼓子的基础。
[4] 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民间音乐资料.兰州鼓子[M],1954.
[5] 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6] 前揭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M].1-28.
作者简介:唐沛东,1988年,男,甘肃会宁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关键词】兰州鼓子;渊源;音乐特征;传承人
Summary of Lanzhou drum research
Tang Peidong
School of music,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Gansu, China, 730070
Abstract: Based on many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f Lanzhou GuZi into twentieth Century 30s and 40s to the end of twentie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as two stages, the two stages of the results were carefully comb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Lanzhou drum,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study.
Key word:Lanzhou drum; orig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蘭州鼓子是流传于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牌子曲类的民间曲艺形式。它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自鼓子好家及相关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兰州鼓子的研究价值时,兰州鼓子就以其古色古香饱受研究者的关注。从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自21世纪以来,尤其是自2006年兰州鼓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研究成果愈来愈丰硕。下面以研究成果的多少分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两个阶段来分述。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
较早对兰州鼓子进行研究的是木石齐主,他在《兰州鼓子出故都说》一文中从历史史实——清朝时有不少满族旗人在陕甘任职和伴奏乐器的相似性两个方面出发,认为兰州鼓子源自北平鼓书或子弟书,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西北地区的唱法。这篇文章不但引起了研究者对兰州鼓子的关注,而且该文章的论点在今天看来都是高瞻远瞩的,意义重大。这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鼓子好家李海舟先生就对此作出了回应——《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后》,李老据曲牌名字和鼓子用词等几方面认为兰州鼓子是宋词元曲演变而来。之后,李老在其著作《兰州鼓子》的序言中更明确地指出:“兰州鼓子可能始创于宋,曾繁于元、明之际”,这一论点是以内容和曲牌两个方面为据得出的。对于兰州鼓子的渊源问题除了以上的两种观点外,还有人从唱词和曲调的角度入手认为小元曲在发展的过程中演变为两个不同的类型:一为眉户,一为兰州鼓子。
之后直到八十年代末,有关兰州鼓子的研究虽仅有零星的几篇文章或著作,但研究成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间值得一提的有二:
一为关于兰州鼓子的第一部学术型著作——《兰州鼓子研究》,这是第一次对兰州鼓子进行全面关照的专著。该书著者王正强先生对兰州鼓子的渊源、曲本唱词、曲牌的联套程序、曲牌的结构特征以及方言和当地的民歌、戏曲等对兰州鼓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对鼓子腔系和越调腔系的曲牌进行了分析。其中有几个观点很有必要在此做特别说明:
观点一:兰州鼓子是在北京八角鼓和陕西眉户的基础上繁衍而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当地的音乐对其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具有了地方特色。王正强在书中否定了“宋元说”,结合曲牌、曲本以及相关文献对兰州鼓子、八角鼓、眉户做了对比分析,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为了考证兰州鼓子的产生时间,因文献无证,他又走访了当地的老艺人,从他们手中获得了一手资料,据此他认为兰州鼓子当在清道光、咸丰前后开始传唱了。
观点二:兰州鼓子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王正强从兰州鼓子的内容、曲调以及艺术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且提出应在研究和介绍方面加大力度。
二为杜亚雄和赵塔里木合撰的《“兰州鼓子”简析》一文。文中一方面从历史文化背景、音乐特征、方言的影响等方面肯定了兰州鼓子形成于明清时期这一说法;另一方面对兰州鼓子的曲牌分类、唱段的构成方式及唱词的特点等做了简单的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研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研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兰州鼓子的渊源问题,且引起了学术争鸣;研究队伍较小,主要为兰州鼓子好家及王正强、杜亚雄等研究者;研究领域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兰州鼓子的形成时间问题及兰州鼓子本身的音乐特性两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考证法和音乐元素分析法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兰州鼓子从开始研究时就运用了人类学的方法(访谈、收录曲本等)。
二、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
相对于前一时期的研究,这一时期兰州鼓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兰州鼓子本身、音乐、文学和“人”等几方面。具体来讲,兰州鼓子本身方面主要指兰州鼓子的源流、现状、衰败原因、继续发展的建议等;音乐方面主要指曲牌、曲调、唱词等的分析;文学方面主要指兰州鼓子的文化功能、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民俗特征等;“人”主要指对鼓子好家的介绍。研究视角宽广了,研究队伍也壮大了:音乐研究领域的、民俗研究领域的学者等。
二十一世纪初期(较确切的说为2006年之前)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并没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对兰州鼓子的历史发展做了梳理,反映兰州鼓子的兴衰历
程。其中黄虎的硕士论文《兰州鼓子的调查与初步研究》一文运用人类学、社会学、音乐元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兰州鼓子的生存现状、曲牌、演唱方式等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系统认识兰州鼓子有一定的意义。自2006年兰州鼓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非遗”,它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亦愈加深入。其间值得一提的有三: 一为周琪和郝相礼合著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一书,该书为兰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产物,也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兰州鼓子的必读专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主要梳理了以下几点:兰州鼓子的渊源及发展概况、传承人的简介、曲本内容的解读、典型曲牌的分析、演唱方式的解说、曲词反映的文化信息、现状等,这些都是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仅从学术意义上讲,这本书并未对学术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但对于认识兰州鼓子仍有一定的意义。
二为肖振东先生的专著《兰州鼓子荟萃》。此书为肖老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亲力亲为收集、录制的兰州鼓子曲本的一个集子。书中还对兰州鼓子的渊源、代表人物、兰州鼓子的分布与流传、音乐组成等问题进行了整理,这些忠实地记录都是认识和研究兰州鼓子的基础,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为两篇硕士论文《雅俗嬗变 古韵犹存——兰州鼓子唱词研究》和《兰州鼓子传承与保护研究》。前者侧重从文学史和民俗的角度对不同内容的兰州鼓子唱词内容归类分析,揭示了其地域特色和文化艺术价值,并分析了兰州鼓子唱本创作的难点与局限性,且结合近几年的创作情况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这属于针对兰州鼓子唱词的专题性研究。后者从文学史、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角度入手,一方面对兰州鼓子的唱词、曲牌进行了分析、与邻近曲种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了其反映的民俗文化及对兰州人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表演理论对兰州鼓子的表演模式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解析,且对其发展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细究其文本会发现二者有几点共性:其一,都侧重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阐释;其二,都对兰州鼓子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述评研究,经推敲分析都一致赞同王正强先生在《兰州鼓子研究》序言中对兰州鼓子源流的考证观点、考证方法、考证过程,这种细微的逻辑论证更有说服力。
除了以上相对综合性的研究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相对专门的研究成果。下面以研究主题②的不同分别论述。
兰州鼓子本身方面。自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以来,兰州鼓子的现状和保护发展对策等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演出场所的不固定性、演出空间的缩小、传承人的老龄化、唱词不易听懂、经费短缺、演唱风格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大相径庭等等问题都是限制兰州鼓子在现今发展的因素。针对上述情况,相关研究者就兰州鼓子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策略,如改变演出方式、办兰州鼓子学习班、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扩大影响、用“中介缓冲”的合作模式来实现传承人与政府间的利益诉求等等。
文学方面。这是这一时期关于兰州鼓子研究新的研究角度。张彦丽等学者从演唱兰州鼓子在家庭、村落、社会等不同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兰州鼓子唱词内容所体现的兰州地方风情等角度分析了兰州鼓子的村落文化特征、民俗特性、社会价值、文化功能等,这有助于透过兰州鼓子的音乐特征深层次的认识其背后深藏的文化面貌。
“人”方面。蒋明云等学者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兰州鼓子艺人的演唱特点、年龄分布、职业情况、学习兰州鼓子的启蒙人、艺人是否懂乐器、学唱方式、习唱一首曲子所需时间、艺人们的后代对兰州鼓子的态度、艺人们对兰州鼓子的保护发展见解等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这对研究兰州鼓子保护策略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还有些研究者以访谈录音为基础对陈增三等鼓子好家的师承、学习兰州鼓子的经历以及对兰州鼓子的贡献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记录。
相对于前一时期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亦有几个显著特点:研究愈加地全面了,不仅有音乐表层方面的研究,还有兰州鼓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探讨;注意到了兰州鼓子传承的核心——传承人,但对“人”的研究较粗略;兰州鼓子的渊源仍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且较多研究者赞同王正强的“清代说”。
三、关于兰州鼓子研究的思考
从总体来看,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兰州鼓子的曲本、曲词、演唱三个方面所做的工作。具体而言,主要工作有:一、兰州鼓子的起源问题,虽各家说法不一且目前似趋于“明清说”,但仍未有较有说服力的论证;二、兰州鼓子的音乐特性分析;三、兰州鼓子的文学特质;四、兰州鼓子的保护研究。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兰州鼓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结论等方面亦存在可待商榷之处。
四、结语
兰州鼓子作为一种地方性曲艺形式,有其特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地人们的文化习俗以及兰州鼓子这种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非遗”热的浪潮下,兰州鼓子的保护研究刻不容缓,相关研究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木石齐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N],西北日报,1948-9-8.
[2] 李海舟.读“兰州鼓子出故都”说[N],西北日报,1948-9-11.对于兰州鼓子源于“宋代说”,慕少堂早在《甘宁青史略》“皋兰鼓子词”中就有说明,但他的提法只是记载不是研究(参见慕少堂.甘宁青史略[M].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
[3] 蘭州市文化局,兰州市文协.兰州鼓子·序[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1-2.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收录了二十八首唱词和八十一支曲牌(鼓子类、越调类、平调类、其他类),这是研究和保护兰州鼓子的基础。
[4] 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民间音乐资料.兰州鼓子[M],1954.
[5] 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6] 前揭王正强.兰州鼓子研究[M].1-28.
作者简介:唐沛东,1988年,男,甘肃会宁人,硕士。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