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表扬,尴尬的“冷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扬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或肯定成绩,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或挖掘亮点,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一直认为表扬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表扬”不仅没有激起学生的交流,反而让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全班“冷场”,由此引发了我对这一评价手段的反思。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小英?学生答案挺多:孤独的、伤心的、可怜的、残疾的……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小英,她看不到光明。”(这时有些学生在偷笑)我霎时为这个答案感到惊异,甚至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一些得意,我发现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不住地点头。于是,我满怀激情地表扬他:“王苏悦说得多么深刻啊,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我还没说完,学生便热烈地鼓起掌来。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学习仍在继续。当学生认识了演讲后开朗活泼的小英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小英?”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掌声。”我追问:“掌声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这到底是怎样的掌声,让我们一起经历这场掌声吧。请大家边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的掌声。”
  过了一会儿,部分学生举手了。我随便点了一个学生。她站起来回答:“这是充满阳光的掌声。”多么富有灵性的回答,我带头鼓起了掌:“你真了不起,能从别人的发言里悟出自己的东西。”接着问:“还有谁来说自己的理解?”大约过了两分钟,居然没有一只手再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终于有两位学生举手了,我皱了皱眉,叫他们回答。一个说:“让人离开黑暗的掌声。”另一个说:“给人光明的掌声。”我对他们的发言很失望。学生怎么啦?他们跳不出“阳光”,冲不破“黑暗”。此时,我渐渐冷静了下来,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刚才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女学生又高高举起了手。这次我没有让她立即回答问题,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于是,我再请学生读书交流,要求不能重复别人的意思。这样,学生的答案丰富起来,如“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持久的掌声”“令人感动的掌声”……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我循着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读书,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和分析】
  上完这堂课,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刚开始时只会说深奥的理解,而不会说最基本的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敢说话了?我觉得问题在于,我运用表扬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了偏差,主要有三点:
  一、强烈的表扬,使学生望而却步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在课堂上,我对一次回答有三次很动情的表扬,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学生认为,只有说到“黑暗”“阳光”之类的话才能得到表扬,因而谁也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二、表扬仅停在答案的精彩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我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大加表扬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我在表扬时仅仅停留在精彩的答案上,表扬后也没有对其他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导意见,让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低水平模仿或者囫囵吞枣迎合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如果我表扬后说一句:“他通过自己认真读书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也能说说你读书后的想法吗?”也许就能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到评价中去,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使课堂評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表扬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造成“曲高和寡”
  课后回想起来,那两个在课堂上说出如诗般语言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我记得,当时王苏悦的发言刚结束,就有学生因为不理解而发出笑声,而这被我忽略了。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心里觉得能说出“黑暗”“阳光”这样的话很了不起,但自己又不会说,也就不开口了。就因为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都意识到了正面肯定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在课堂上不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你真了不起”,“你真棒”此起彼伏。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激励性评价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对当前育肥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品种优化程度不足、缺乏养殖技术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养殖策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对犬的几种常见的皮肤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课标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它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败优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而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该是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他认为:“教师应该确认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交际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那么,
为调查了解湖南省宁远县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选取该县具有代表性的30个规模猪场采集557份血样,通过gp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PRVgpI抗体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进而学会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
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牧者”,把“羊群”带到那辽阔的水草丰盛之处,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吃草。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牧者”,在课堂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里的《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所描写的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也都经历了各种巨大的变化,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变革,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小语教师认识到了网络技术的巨大魅力和方便快捷,
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和运用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品读欣赏,通过比较性品读、想象性品读、反复性品读,来感悟语言的意蕴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比较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语感的意蕴性是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师生之间的所有活动都应体现出一种和谐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发言是积极的、自由的;他们的心灵是敞开的、澄明的;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富有情趣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情感激活课堂  1.加深投入。教师要用自身的满腔热情和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备课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