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扬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或肯定成绩,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或挖掘亮点,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一直认为表扬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表扬”不仅没有激起学生的交流,反而让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全班“冷场”,由此引发了我对这一评价手段的反思。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小英?学生答案挺多:孤独的、伤心的、可怜的、残疾的……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小英,她看不到光明。”(这时有些学生在偷笑)我霎时为这个答案感到惊异,甚至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一些得意,我发现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不住地点头。于是,我满怀激情地表扬他:“王苏悦说得多么深刻啊,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我还没说完,学生便热烈地鼓起掌来。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学习仍在继续。当学生认识了演讲后开朗活泼的小英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小英?”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掌声。”我追问:“掌声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这到底是怎样的掌声,让我们一起经历这场掌声吧。请大家边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的掌声。”
过了一会儿,部分学生举手了。我随便点了一个学生。她站起来回答:“这是充满阳光的掌声。”多么富有灵性的回答,我带头鼓起了掌:“你真了不起,能从别人的发言里悟出自己的东西。”接着问:“还有谁来说自己的理解?”大约过了两分钟,居然没有一只手再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终于有两位学生举手了,我皱了皱眉,叫他们回答。一个说:“让人离开黑暗的掌声。”另一个说:“给人光明的掌声。”我对他们的发言很失望。学生怎么啦?他们跳不出“阳光”,冲不破“黑暗”。此时,我渐渐冷静了下来,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刚才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女学生又高高举起了手。这次我没有让她立即回答问题,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于是,我再请学生读书交流,要求不能重复别人的意思。这样,学生的答案丰富起来,如“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持久的掌声”“令人感动的掌声”……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我循着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读书,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和分析】
上完这堂课,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刚开始时只会说深奥的理解,而不会说最基本的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敢说话了?我觉得问题在于,我运用表扬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了偏差,主要有三点:
一、强烈的表扬,使学生望而却步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在课堂上,我对一次回答有三次很动情的表扬,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学生认为,只有说到“黑暗”“阳光”之类的话才能得到表扬,因而谁也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二、表扬仅停在答案的精彩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我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大加表扬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我在表扬时仅仅停留在精彩的答案上,表扬后也没有对其他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导意见,让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低水平模仿或者囫囵吞枣迎合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如果我表扬后说一句:“他通过自己认真读书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也能说说你读书后的想法吗?”也许就能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到评价中去,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使课堂評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表扬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造成“曲高和寡”
课后回想起来,那两个在课堂上说出如诗般语言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我记得,当时王苏悦的发言刚结束,就有学生因为不理解而发出笑声,而这被我忽略了。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心里觉得能说出“黑暗”“阳光”这样的话很了不起,但自己又不会说,也就不开口了。就因为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都意识到了正面肯定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在课堂上不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你真了不起”,“你真棒”此起彼伏。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激励性评价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
(责编侯艳星)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小英?学生答案挺多:孤独的、伤心的、可怜的、残疾的……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小英,她看不到光明。”(这时有些学生在偷笑)我霎时为这个答案感到惊异,甚至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一些得意,我发现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不住地点头。于是,我满怀激情地表扬他:“王苏悦说得多么深刻啊,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我还没说完,学生便热烈地鼓起掌来。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学习仍在继续。当学生认识了演讲后开朗活泼的小英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小英?”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掌声。”我追问:“掌声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这到底是怎样的掌声,让我们一起经历这场掌声吧。请大家边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的掌声。”
过了一会儿,部分学生举手了。我随便点了一个学生。她站起来回答:“这是充满阳光的掌声。”多么富有灵性的回答,我带头鼓起了掌:“你真了不起,能从别人的发言里悟出自己的东西。”接着问:“还有谁来说自己的理解?”大约过了两分钟,居然没有一只手再举起来,课堂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冷场”。终于有两位学生举手了,我皱了皱眉,叫他们回答。一个说:“让人离开黑暗的掌声。”另一个说:“给人光明的掌声。”我对他们的发言很失望。学生怎么啦?他们跳不出“阳光”,冲不破“黑暗”。此时,我渐渐冷静了下来,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着,仿佛此时课堂失去了时间的概念,难堪的“冷场”继续着……
过了一会,刚才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女学生又高高举起了手。这次我没有让她立即回答问题,只是冲她微笑了一下(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所以,我和这位同学会再等大家一阵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冷场”继续着……
于是,我再请学生读书交流,要求不能重复别人的意思。这样,学生的答案丰富起来,如“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持久的掌声”“令人感动的掌声”……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我循着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读书,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和分析】
上完这堂课,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刚开始时只会说深奥的理解,而不会说最基本的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敢说话了?我觉得问题在于,我运用表扬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了偏差,主要有三点:
一、强烈的表扬,使学生望而却步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在课堂上,我对一次回答有三次很动情的表扬,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刺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学生认为,只有说到“黑暗”“阳光”之类的话才能得到表扬,因而谁也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二、表扬仅停在答案的精彩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我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大加表扬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我在表扬时仅仅停留在精彩的答案上,表扬后也没有对其他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导意见,让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低水平模仿或者囫囵吞枣迎合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如果我表扬后说一句:“他通过自己认真读书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也能说说你读书后的想法吗?”也许就能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到评价中去,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使课堂評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表扬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造成“曲高和寡”
课后回想起来,那两个在课堂上说出如诗般语言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不能代表大多数。我记得,当时王苏悦的发言刚结束,就有学生因为不理解而发出笑声,而这被我忽略了。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心里觉得能说出“黑暗”“阳光”这样的话很了不起,但自己又不会说,也就不开口了。就因为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都意识到了正面肯定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在课堂上不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你真了不起”,“你真棒”此起彼伏。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激励性评价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