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新课标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学习目的才有可能实现。知识总是情境化的,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可以创设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猴王说“给你们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吃”小猴们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给你们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吃”小猴们试探地说:“还要加一点”这下猴王一拍桌子,显得慷概大度的样子说:“那好给你们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吃”小猴子高兴极了,猴王也笑了。又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拍球比赛”的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获。这个比赛怎么搞?请大家出个注意。
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开展讨论、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给若干根小棒和圆纸片,让他们在每两根小棒之间摆一个圆纸片,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试着摆放,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看不同的摆法中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注重内容开放,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旅游费用”一课后,可以编一道“全班秋游”的补充课题,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一个“秋游计划”,对此学生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给予鼓励,这样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认为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新课标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学习目的才有可能实现。知识总是情境化的,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可以创设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猴王说“给你们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吃”小猴们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给你们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吃”小猴们试探地说:“还要加一点”这下猴王一拍桌子,显得慷概大度的样子说:“那好给你们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吃”小猴子高兴极了,猴王也笑了。又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拍球比赛”的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获。这个比赛怎么搞?请大家出个注意。
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开展讨论、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给若干根小棒和圆纸片,让他们在每两根小棒之间摆一个圆纸片,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试着摆放,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看不同的摆法中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注重内容开放,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旅游费用”一课后,可以编一道“全班秋游”的补充课题,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一个“秋游计划”,对此学生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给予鼓励,这样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认为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