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当下文艺批评的“亚健康”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heng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下的文艺批評,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些批评家所缺失的并不是专业素养,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批评家所特有的批判精神。没有饱含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充其量只能是处于“亚健康”的学术价值低下的批评文本。
  英国文学理论家艾·阿·瑞恰兹指出:“一位优秀的批评家要具备三个条件。他必须是个善于体验的行家,没有怪癖,心态要和他所评判的艺术作品息息相通。其次,他必须能够着眼于不太表面的特点来区别各种经验。再则,他必须是个合理判断价值的鉴定者。”这三个条件,其实讲的是一个意思,一个真正的文艺批评家,应该是一位真诚的审美感受者,具有批评家所应有的尊严,具有自己的批判立场,且站在审美的立场投入丰盈的生命体验,从生命出发而作诗性言说,是作品不足的发现者,是作品问题的评判者,也是文艺家未来发展的预见者和规划者。但是,如果批评家丧失了自身尊严和批评品格,丧失了审美制高点,无法投入全部的生命体验来细读文本,无法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对话,无法秉持科学理性精神来对文艺家创作的优长和短处进行艺术总结和概括,文艺批评就变成了“表扬稿”,成了颂词,真正的价值无以彰显。
  批判家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批评家要坚守批评的良知,坚守批评家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承担,竭力维护批评的尊严。有尊严的批评家,不做玷污学术纯洁性的亏心事,敢于直面现实和挑战自我,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尖锐的观点,成为群众的审美引领者,并督导创作者拿出优秀作品,积极建立良好、健康批评生态的新秩序,使文艺批评真正担当起社会批判和精神救赎的社会功能。
  文艺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之本身。批评家如果没有批评精神,就意味着放弃了批评立场,进而致使文艺批评失去诚信度与公信力,失去了批评思想成果所应该具有的价值。一段时间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尖锐和崇高正在逐渐丧失,文艺有被庸俗化和商业化的倾向,特别是当下不少文艺家精神立场和知识分子的理性严重流失。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些批评家却放弃了引领与矫正的立场,丧失了理性批判精神和真诚批评态度,消解了批评的庄重性与严肃性,使得文艺创作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更有甚者,少数批评家沦落到向作家艺术家献媚求欢的尴尬地步,对那些品格低下的作品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容,致使文艺批评成了为人所不屑的“谀评”。
  别林斯基说:“当问题述及真理,述及艺术的利益的时候,我的确不喜欢宽容。”这道出了真正批评家的尊严。批评家在学术上要心生敬畏,恪守道德和艺术的规矩,秉持一种理性精神来进行批评活动,要成为作品的良心,也要成为社会的良心,在关乎文艺的是非问题上敢于争鸣、正气凛然、毫不退缩。如果批评家没有了批判精神,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和担当,牺牲了作出判断的勇气与品质,而使批评主体严重缺席,导致批评家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批评识见和睿智严重钝化,不仅不能维护文化的尊严,而且在面对着许多外在的压力或诱惑时,失去批评的严肃性与正义感。
  批判精神,是批评家的价值之根和立身之本。具有批判精神的批评家才可能具有自己的声音,抢占文艺批评的制高点,获得批评话语的“制空权”,从而激发文艺批评的活力。而具有自己声音的文艺批评,已经没有了“亚健康”的疲软表现,必然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具有灵魂的刻度,具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痛感,具有理性投注的一种审美体验的张力,具有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其他文献
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故事汇”在社会各方关注支持下已走过五年春秋,成为沪上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项目。近日,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題的“上海故事汇”五周年庆典活动在上海市群艺馆举行,近200位新老朋友赶来为故事汇“庆生”,会场加了三排座位依然座无虚席。庆典活动中,故事家张红玉讲了《上海故事》杂志上发表的故事《老同学恩仇记》,评话表演艺
期刊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4月28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开幕。本届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隆重推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的《中国故事》作品专场,上演《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喜马拉雅之光》等多部优秀作品,同时世界首演交响组曲《敦煌》。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历时三周,在此期间,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波兰、瑞士、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乐团、音乐家、舞蹈家們将奉献
期刊
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板块,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近期在国际舞蹈中心举行。两场演出、32个新创舞蹈节目颇为炫目,数量之丰,令人欣喜。两场展演节目的编导大多为专业舞蹈院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其中不乏初次涉足编导领域的“新人”。自编自演是上海舞蹈界一个好传统,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青年舞者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充满挑战的嘗试,成长为优秀编舞人才。在本次展演中,这一传统得
期刊
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走进经典”剧本朗读会——“孩子们的戏剧”世界读书日专场在马兰花剧场举行。此次朗诵会可谓“大咖”云集,著名教育家过传忠与来自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小观众们分享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朗诵的技巧,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梁波罗、赵静,中福会儿艺著名演员殷超斌分别朗读了《白齿姑娘和黑齿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小提琴的力量》。嘉宾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们沉浸在故事
期刊
作为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之一,《锦绣中华·魅力西南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的献演可以说是空前成功的。整场音乐会如同一个“非遗聚宝盆”,来自彝族、侗族、苗族、土家族、藏族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演员,通过民歌演唱、器乐表演,集中展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从开场穿着华丽的本民族服装的主持人叮叮当当地款款上台,到结束时从云南飞出、扎根上海的“百灵鸟”杨学进以一曲《远方
期刊
日前,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摄协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31个省(市)自治区摄协支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的“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精品展巡展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举行。展览展出“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部分获奖作品和“上海国际摄影邀请展”部分作品,其中艺术类作品表现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纪实类作品贴近社会、关注民生;商业类作品对商业视觉元素的驾驭较为娴熟。许多作品将当
期刊
春节过后,《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尔后《朗读者》又刷爆口碑,加上此前《见字如面》的好评如潮,一时间,乐观的人们欢欣鼓舞,以为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到了。理由很简单,无论是“考诗词”的高雅,“诵名作”的高档,“读家书”的高冷,几无花哨,甚或枯燥,居然也能赢得人氣、衍成热门,说明观众对文化的需求如饥似渴,一发现解饥解渴的节目,便忍不住饕餮,大快朵颐了。  且不论“春天”是否已到,不妨先分析一下文化类节目。
期刊
第二屆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活动推进会近日在市文联举行,会议就大赛章程修改、比赛规则和赛事安排等广泛听取各参赛院校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发言踊跃并形成共识。此次会议标志着由上海市文联指导、上海视协和上海银润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这项大赛活动正式启动。此次大赛是上海视协为上海各大院校新闻与传播系、艺术系及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搭建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展示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成
期刊
25岁的秦云轶现就读于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是欧洲乃至全球如雷贯耳的钢琴大师阿里瓦迪手下的中国弟子,学习之余她还多次举办室内乐演出,多次和欧洲各地交响乐团合作。24岁的毕汉辰现就读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大师马丁·瑞卡里奥。在这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琴少年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去的顶级学院,年纪轻轻的毕汉辰已经担任着钢琴教师的工作。24岁的尹存墨现就读于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14岁时他就成功地录
期刊
2017年是曹禺早期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中的《原野》诞生80周年,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  在曹禺的五大经典话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中,1937年问世的《原野》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剧作,不少评论家认为它“缺乏生活基础”。那么,《原野》这部三幕话剧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它到底有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请允许笔者从头说起。  第一位启蒙老师——段妈  19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