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后无症状性肝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导致移植肝动脉阻塞后无症状的可能原因。方法通过肝功能监测、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动脉造影、肝组织活检以及胆道造影等手段追踪观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过,综合分析导致“无症状”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肝移植术后第4d肝动脉吻合口出现血栓形成,至20d肝动脉接近完全阻塞;肝组织学检查见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水样变性、小胆管上皮细胞萎缩以及汇管区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肝功能检查提示除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之外,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71d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完全阻塞,但有侧枝循环建立和门静脉代偿性扩张。术后患者始终未出现肝动脉阻塞所特有的临床症状。结论侧枝循环的建立和门静脉的代偿,使移植肝得以存活;术后2周之内经常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正常角质形成细胞转染人乳头瘤病毒(HPV) 16后,c-fos、c-jun、MDM2 mRNA表达情况。方法 在无血清的M154培养基上培养角质形成细胞,适当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转染试剂F
`目的研究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 α-D-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性质。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及柱层析法纯化酶蛋白,垂直板状SDS-PAGE和native gradient PAGE检查蛋白
以授课为基础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各有其优缺点.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
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20项建议,认为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并恰当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目的建立转染3种TNF-α基因(分泌型TNF-α突变体、跨膜型TNF-α突变体和野生型TNF-α的H22细胞株,以比较不同类型TNF-α的杀瘤效应。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3种TNF-α基因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膜往往出现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并
目的 探讨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白蛋白 (Alb)基因在肝癌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以逆转录巢式PCR法扩增肝癌组织及外周血中Alb基因片段 ,分析其在肝癌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
建立了利用蒸发散射光检测器测定荜总皂苷水解后的薯蓣皂苷元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将该法用于荜总皂苷的质量控制。
目的通过对60Co源事故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经过和诊治方法的总结,以积累临床资料.方法依据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的研究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 ERG)振荡电位 (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测试了40只(40例)正常对照眼、33只(33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