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而性别平等教育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期形成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实施性别平等教育,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园;性别平等;探索
科学调查表明,幼儿阶段所接收的性别教育比青春期阶段更加显著。孩子上幼儿园后,“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的行为是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获得的,幼儿园的教材、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把性别平等教育内容融入幼儿园课堂和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正确认识性别的不同,促进幼儿的个人成长、与他人和谐相处。
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一、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在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其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教师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和风气,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认知,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男孩和女孩。其次,在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相同的机会,大胆尝试各种社会角色,获得各种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再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能够根据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培养男孩耐心细心、女孩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
二、营造性别意识的环境
孩子的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是幼儿时期。但是由于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催熟,使得人体的生理成熟提前,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有的孩子在三岁就已经对性别有了较强的意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电视媒体在家庭广泛普及,孩子从小就接受良莠不齐的媒体和社会环境的渲染和影响,孩子普遍早熟。在孩子这种性别意识的朦胧时期,幼儿园教师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要把男女卫生间隔开,让男孩和女孩分开如厕,保护孩子們身体的隐私,并引导孩子们尊重异性间的隐私,这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开展性别平等的活动
孩子最开始是在家庭中从家长的行为习惯中懂得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的,上了幼儿园后,会在幼儿园里继续学习,会发现自己和异性同学间的性别差异。在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反思师幼交往中的性别偏差,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的行为,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通过指导孩子们角色扮演、过家家等多种方式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比如,在传统的《过家家》游戏中,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主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而“爸爸”出去工作,回到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的观念灌输入幼儿的心里。因此,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或者,教师可以建议男女幼儿互换游戏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这样,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在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合在孩子一日生活当中。例如:在光荣的升旗手、礼仪小天使、小小值日生、快乐足球、环境布置等一系列活动中,尽量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一同参与活动,给每个幼儿公平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体验。对游戏活动中的要求也要做到男女一致,不偏袒女孩,不歧视男孩,给予孩子们平等的鼓励与赞赏!
四、提高家长性别平等的意识
家庭中的性别平等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们的性别教育是建立在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的。这种传统的性别教育会给孩子们贴上男女的标签,认为男孩子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子就要温柔文静。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改变家长对男女性别的刻板认知,真心接纳孩子的性别,不跨性别教养,允许幼儿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角色行为,强调“我是我”的观念,让幼儿在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中成长。
性别平等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培养男孩和女孩自信、大胆、勇于竞争的品质,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将理念传递给孩子,在家园共育中,与家长通力合作,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刘 媚.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初探[J].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19(04):95-96.
[2]邱 香.北京市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02):110-116.
关键词:幼儿园;性别平等;探索
科学调查表明,幼儿阶段所接收的性别教育比青春期阶段更加显著。孩子上幼儿园后,“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的行为是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获得的,幼儿园的教材、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把性别平等教育内容融入幼儿园课堂和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正确认识性别的不同,促进幼儿的个人成长、与他人和谐相处。
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一、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在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其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教师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和风气,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认知,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男孩和女孩。其次,在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相同的机会,大胆尝试各种社会角色,获得各种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再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能够根据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培养男孩耐心细心、女孩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
二、营造性别意识的环境
孩子的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是幼儿时期。但是由于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催熟,使得人体的生理成熟提前,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有的孩子在三岁就已经对性别有了较强的意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电视媒体在家庭广泛普及,孩子从小就接受良莠不齐的媒体和社会环境的渲染和影响,孩子普遍早熟。在孩子这种性别意识的朦胧时期,幼儿园教师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要把男女卫生间隔开,让男孩和女孩分开如厕,保护孩子們身体的隐私,并引导孩子们尊重异性间的隐私,这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开展性别平等的活动
孩子最开始是在家庭中从家长的行为习惯中懂得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的,上了幼儿园后,会在幼儿园里继续学习,会发现自己和异性同学间的性别差异。在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反思师幼交往中的性别偏差,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的行为,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通过指导孩子们角色扮演、过家家等多种方式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比如,在传统的《过家家》游戏中,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主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而“爸爸”出去工作,回到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的观念灌输入幼儿的心里。因此,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或者,教师可以建议男女幼儿互换游戏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这样,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在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合在孩子一日生活当中。例如:在光荣的升旗手、礼仪小天使、小小值日生、快乐足球、环境布置等一系列活动中,尽量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一同参与活动,给每个幼儿公平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体验。对游戏活动中的要求也要做到男女一致,不偏袒女孩,不歧视男孩,给予孩子们平等的鼓励与赞赏!
四、提高家长性别平等的意识
家庭中的性别平等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们的性别教育是建立在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的。这种传统的性别教育会给孩子们贴上男女的标签,认为男孩子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子就要温柔文静。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改变家长对男女性别的刻板认知,真心接纳孩子的性别,不跨性别教养,允许幼儿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角色行为,强调“我是我”的观念,让幼儿在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中成长。
性别平等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培养男孩和女孩自信、大胆、勇于竞争的品质,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将理念传递给孩子,在家园共育中,与家长通力合作,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刘 媚.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初探[J].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19(04):95-96.
[2]邱 香.北京市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0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