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增长,许多学校专硕的报名超过学硕。不同的学校的人才培养呈现出一定的差别,因此以地方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在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问题及原因,为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硕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74
直到2018年4月,根据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会员单位数量,我国招收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院所)已经达到168个,其中一部分是地方院校。本文的基于对两类高校——在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调研。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的学校往往是实力较强的综合高校或财经院校,我们的调研对象包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上海财大、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调研;地方院校的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浙江财经、上海外国语学院、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1 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与评估排名前20%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方面。
学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师资力量办学资源,评估排名前20%的高校国际化、专业化、精品化方向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步,此外对于金融工程、量化投资、金融数理等应进行侧重发展,很多优秀教师都是在海外名校留学获取的博士学位,为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投资等课程提供师资储备优秀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国际化合作、校友资源等。根据地方高校的服务区域的经济状况,结合当地传统金融基础上发展特色办学,专注于区域金融、小微企业金融、农村金融扩大师资力量,不过由于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占比仍然较少,也会错过发展人才的发展培养定位,所以更应立足于地方经济进行学科的建设,密切关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在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呈现出以下特征。
1.1 人才多样化
在大多数的高校内部设立不同专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跨国公司金融、国际投融资管理和区域金融三个方向;浙江财经大学设置了资本市场运营与证券投资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方向、金融规划方向。广东金融学院设置了金融资产管理方向、金融机构运营管理方向、金融营销与客户服务方向、国际金融管理方向;湘潭大学设置了现代金融理论实证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实践方向;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与实务、农业保险方向。而北京联合大学则没有具体的细分方向,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地域特色,针对地域特征以及服务区域的经济特点进行培养,尤其是发展在国际化开发前沿的一线城市,更加的需要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
1.2 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办学
地方高校建设需要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课程教学设置,在办学上更应该和本地经济匹配才能凸显出办学特色,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如地方传统的金融管理与区域金融、小微企业金融以及农村金融等。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关注农村金融领域、北京联合大学虽然没有划分专业方向,但也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培养小微金融专门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也积极利用语言方面的优势,突出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1.3 以国际化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相对于排名靠前的高校突出国际化办学理念,地方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国际化的办学尝试,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地处一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来培养金融专业硕士。例如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就开展了相关教程体系,“专业理论导师+外语辅导导师+专业实践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四位一体的多元导师体系。某些地方高校同样也会和名校进行合作培养金融硕士,在国际化合作商地方高校仍旧需要继续努力。
1.4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一些地方院校在课程设计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把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全球顶尖资质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选修课程中,参照“双证”(硕士证书+资格证书)教学模式。西南民族大学也开展CFA 应试课程讲座。很多地方院校还通过奖励等方法,激励研究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1.5 与实践基地开展多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大多地方高校在结合地方经济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起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合作方式包括聘任业高管担任导师;行业专家进课堂任教、举办讲座;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甚至将特定课程的教学植入到实践基地开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6 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同样重视学术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在对实践能力培养上与评估排名前20%的高校相似,在地方高校当中,学生也需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部分学校当中也会根据情况展开开题报告,学术会议、学术比赛等等,以此成为学分加分环节,例如,在浙江工商大学就规定了金融硕士必须参加以此竞赛活动,活动内容范围较广,有学校的“希望杯”,省级的“挑战杯”,以及创业计划大赛、科技竞赛活动等等。
2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
2.1 课程结构不均衡,理论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
根据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部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经过调查,大多地方高校的总学分要求在35-47之间,但理论课程一般占 27-41 学分,实践课程只占 5-8 学分,反映了目前的课程设置與金融硕士学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实践性难以匹配。此类的问题在其他排名靠前的高校当中也是存在的,除此之外,金融行业的实践操作其实也存在着特殊性,缺乏相对应的师资队伍,此外,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开发实践课程,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 2.2 不具备较大的差异性
先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说人才培养的差异,金融学硕与金融专硕的差距很大,金融学硕培养的多为理论人才,金融专硕培养的多为应用型人才,两者应该是不同的人才类型。所以,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应该存在着差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现实中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除了3个月的实践环节外,专硕和学硕的课程体系差异性并不明显,在毕业论文环节都是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虽说专硕教学注重的是案例教学,但是事实上学硕也是用的案例教学,所以对于两者之间的教学质量不必多做叙述。
2.3 还应继续加强实践课程的展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过现在实践课程与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实践的需求,基础资源上仍旧无法满足金融专硕人才的培养。
2.4 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资源之间的纽带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办学资源的支持,除了师资队伍、理论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还包括学科建设成果、国际合作、校友资源等。在上述各项公共的合力下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如何更好地带动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校内师资队伍、校友资源库为人才培养服务是未来地方高校需要面临的课题。
3 促进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的改进措施
3.1 多方入手,突出金融“专硕”特性
专硕区别于学硕在于其定位于高水平、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了改变目前普遍存在“专硕”与“学硕”培养方式趋同的情况,地方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导师配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内容等。在根据培养目标,专门为金融专硕设置适合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带动整体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案例教学。在师资队伍方面,需要培养熟悉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并在学科建设带动下进行案例教学资源建设。当然,推动金融专硕的教材建设,尤其是案例教学的教材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与学校所在的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已经形成的办学资源密不可分。地方高校与排名靠前的高校相比,其学科建设、办学资源与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可紧密的联系,如校外导师、金融机构、校友资源等。地方高校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特定的优势,未来需要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沿,继续巩固这些优势。
3.3 深入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与其他办学资源形成联动
专硕强调实践与应用,因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收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認识。但如何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还需要深入探讨。很多校外导师是实践教学基地所在金融机构的高管,因而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也是学生与校外导师沟通学习的场所。某些相应的课程、讲座可以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去开设。除此以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以“课程+讲座+导师+项目+实习+毕业设计” 带动其他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3.4 以产学研为带动,完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设计的多元化方式
相比学硕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设计可以有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为了避免专硕的学硕化,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实践,选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方式,参与到产学研的实践中来。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尚没有专门的金融专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很多情况下与学硕的趋同,尤其是毕业设计方面,急需建立一套区别学硕、体现专硕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慧峰,丁志杰,余俊洋.国外知名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特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9).
[2]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01).
[3]李国义.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
[4]李治国.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4).
[5]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1).
[6]傅巧灵,赵睿.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8,(02).
关键词:金融硕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74
直到2018年4月,根据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会员单位数量,我国招收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院所)已经达到168个,其中一部分是地方院校。本文的基于对两类高校——在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调研。评估中排名前20%的高校的学校往往是实力较强的综合高校或财经院校,我们的调研对象包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上海财大、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调研;地方院校的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浙江财经、上海外国语学院、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1 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与评估排名前20%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方面。
学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师资力量办学资源,评估排名前20%的高校国际化、专业化、精品化方向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步,此外对于金融工程、量化投资、金融数理等应进行侧重发展,很多优秀教师都是在海外名校留学获取的博士学位,为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投资等课程提供师资储备优秀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国际化合作、校友资源等。根据地方高校的服务区域的经济状况,结合当地传统金融基础上发展特色办学,专注于区域金融、小微企业金融、农村金融扩大师资力量,不过由于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占比仍然较少,也会错过发展人才的发展培养定位,所以更应立足于地方经济进行学科的建设,密切关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在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呈现出以下特征。
1.1 人才多样化
在大多数的高校内部设立不同专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了跨国公司金融、国际投融资管理和区域金融三个方向;浙江财经大学设置了资本市场运营与证券投资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方向、金融规划方向。广东金融学院设置了金融资产管理方向、金融机构运营管理方向、金融营销与客户服务方向、国际金融管理方向;湘潭大学设置了现代金融理论实证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实践方向;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与实务、农业保险方向。而北京联合大学则没有具体的细分方向,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地域特色,针对地域特征以及服务区域的经济特点进行培养,尤其是发展在国际化开发前沿的一线城市,更加的需要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
1.2 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办学
地方高校建设需要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课程教学设置,在办学上更应该和本地经济匹配才能凸显出办学特色,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如地方传统的金融管理与区域金融、小微企业金融以及农村金融等。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关注农村金融领域、北京联合大学虽然没有划分专业方向,但也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培养小微金融专门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也积极利用语言方面的优势,突出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1.3 以国际化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相对于排名靠前的高校突出国际化办学理念,地方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国际化的办学尝试,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地处一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来培养金融专业硕士。例如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就开展了相关教程体系,“专业理论导师+外语辅导导师+专业实践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四位一体的多元导师体系。某些地方高校同样也会和名校进行合作培养金融硕士,在国际化合作商地方高校仍旧需要继续努力。
1.4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一些地方院校在课程设计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把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全球顶尖资质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到专业选修课程中,参照“双证”(硕士证书+资格证书)教学模式。西南民族大学也开展CFA 应试课程讲座。很多地方院校还通过奖励等方法,激励研究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1.5 与实践基地开展多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大多地方高校在结合地方经济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起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等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合作方式包括聘任业高管担任导师;行业专家进课堂任教、举办讲座;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甚至将特定课程的教学植入到实践基地开展。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6 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同样重视学术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在对实践能力培养上与评估排名前20%的高校相似,在地方高校当中,学生也需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部分学校当中也会根据情况展开开题报告,学术会议、学术比赛等等,以此成为学分加分环节,例如,在浙江工商大学就规定了金融硕士必须参加以此竞赛活动,活动内容范围较广,有学校的“希望杯”,省级的“挑战杯”,以及创业计划大赛、科技竞赛活动等等。
2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所存在问题
2.1 课程结构不均衡,理论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
根据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部分: 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经过调查,大多地方高校的总学分要求在35-47之间,但理论课程一般占 27-41 学分,实践课程只占 5-8 学分,反映了目前的课程设置與金融硕士学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实践性难以匹配。此类的问题在其他排名靠前的高校当中也是存在的,除此之外,金融行业的实践操作其实也存在着特殊性,缺乏相对应的师资队伍,此外,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开发实践课程,也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 2.2 不具备较大的差异性
先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说人才培养的差异,金融学硕与金融专硕的差距很大,金融学硕培养的多为理论人才,金融专硕培养的多为应用型人才,两者应该是不同的人才类型。所以,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应该存在着差异。但实际上却截然不同,现实中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除了3个月的实践环节外,专硕和学硕的课程体系差异性并不明显,在毕业论文环节都是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虽说专硕教学注重的是案例教学,但是事实上学硕也是用的案例教学,所以对于两者之间的教学质量不必多做叙述。
2.3 还应继续加强实践课程的展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过现在实践课程与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实践的需求,基础资源上仍旧无法满足金融专硕人才的培养。
2.4 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资源之间的纽带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办学资源的支持,除了师资队伍、理论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还包括学科建设成果、国际合作、校友资源等。在上述各项公共的合力下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如何更好地带动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校内师资队伍、校友资源库为人才培养服务是未来地方高校需要面临的课题。
3 促进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的改进措施
3.1 多方入手,突出金融“专硕”特性
专硕区别于学硕在于其定位于高水平、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了改变目前普遍存在“专硕”与“学硕”培养方式趋同的情况,地方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导师配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内容等。在根据培养目标,专门为金融专硕设置适合培养方向,设计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带动整体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案例教学。在师资队伍方面,需要培养熟悉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并在学科建设带动下进行案例教学资源建设。当然,推动金融专硕的教材建设,尤其是案例教学的教材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与学校所在的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已经形成的办学资源密不可分。地方高校与排名靠前的高校相比,其学科建设、办学资源与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可紧密的联系,如校外导师、金融机构、校友资源等。地方高校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特定的优势,未来需要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沿,继续巩固这些优势。
3.3 深入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与其他办学资源形成联动
专硕强调实践与应用,因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收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認识。但如何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还需要深入探讨。很多校外导师是实践教学基地所在金融机构的高管,因而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也是学生与校外导师沟通学习的场所。某些相应的课程、讲座可以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去开设。除此以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以“课程+讲座+导师+项目+实习+毕业设计” 带动其他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3.4 以产学研为带动,完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设计的多元化方式
相比学硕而言,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设计可以有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为了避免专硕的学硕化,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实践,选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方式,参与到产学研的实践中来。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尚没有专门的金融专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很多情况下与学硕的趋同,尤其是毕业设计方面,急需建立一套区别学硕、体现专硕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慧峰,丁志杰,余俊洋.国外知名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特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9).
[2]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01).
[3]李国义.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
[4]李治国.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4).
[5]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1).
[6]傅巧灵,赵睿.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