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渐近尾声,绝大部分有上市公司参股的公募基金利润情况逐一曝光。根据已披露的数据,工银瑞信基金的净利润排在了2016年的首位,该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6.41亿元,同时还有5家公司净利润达两位数。冰火两重天的是,在排行榜的另一端,对比2016年底和2015年底的数据,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基金公司也不在少数,在已曝光的39家基金公司中,两家基金公司的净利缩水最为严重,超过6成:一家是上海的申万菱信基金,另一家则是北京的华商基金。
净利榜首“旧貌换新颜”
2016年,内地公募基金行业基本呈现股债双杀的局面,具体说来,权益类基金亏损严重,债券型基金实现小幅盈利,货币型基金依旧是各家基金公司净利润的主要贡献者。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混合型基金2016年亏损约1987.10亿元,股票型基金2016年亏损约为1029.18億元。
一位分析师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分析净利增速快的基金公司时,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去年委外基金发展迅猛,委外基金助力部分基金公司实力和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管理费赚得盆满钵盈。
从净利润榜来看,工银瑞信基金2016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6.41亿元,而2015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2.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7.21%,超越华夏基金跃居首位;同样超越华夏的还有天弘基金,该公司2016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5.3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6.30%;2015年的净利润冠军华夏基金“小步难抵快跑”,虽然同比也小幅增长了3%,但是最终2016年净利润定格在14.58亿元这一数字上,退至净利润榜的第三位。同时在已曝光的基金公司净利润数据中,易方达、汇添富、中银等3家基金公司的净利润也达到了两位数。
委外给净利加“杠杆”,在银行系基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说来,除去工银瑞信外,建信基金2016年净利润增长也达到90%,鑫元基金在南京银行的“帮衬”下净利增速达到90.67%,中银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7.80%,农银汇理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46.41%,交银施罗德基金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达到26.26%,浦银安盛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14%,惟一亏损的是民生加银基金,其净利润同比增幅为-6.21%。
出乎意料的是,净利润增速排在首位的却并非银行系基金,成立时间不长的创金合信基金凭借188.79%的净利润增速抢去眼球。数据显示,根据第一创业的年报披露,2015年,创金合信基金全年实现净利润0.11亿元,2016年,该基金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0.32亿元,创金合信基金成立于2014年7月9日,目前排在第73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旗下的27只基金中只有两只规模在10亿以上,且多数基金规模迷你,这或许为公司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
除此之外,财通基金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了68.50%,究其原因,在圈内一直被称为定增王的财通基金,其公募部分的规模2016年也实现了激增,其增长率达283%。
申万菱信净利润缩水居首
与此同时,在基金公司净利润榜的另一端,净利润负增长的基金公司比比皆是,上海的申万菱信基金2016年实现净利润1.67亿元,2015年时实现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滑了66.80%,暂时居于垫底位置。
究其原因,分级基金规模缩水所带来的管理费收入锐减成为直接的导火索。根据申万宏源证券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持股67%的申万菱信基金公募规模减少153亿,同比下降31%,而其主营业务收入5.58亿元,同比下滑52%。
红周刊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申万菱信2015年实现的5亿净利润实际上是拜管理费成倍飙升所赐。统计表明,该公司2014年时所获取的管理费收入约为1.94亿元,但2015年时则飙升至6.37亿元。彼时分级基金恰处黄金期,膨胀的规模间接导致公司净利润突破5亿。
如今时过境迁,该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规模就说明了问题。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表明,基金公司的规模在2015年第二季度达到顶峰,当时公司的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024.9亿,但之后公司基金管理规模迅速回落,截至去年底约为340.8亿。从单只基金来看,申万菱信竞争优势和申万菱信消费增长的规模已经不足1亿,还有两只分级基金的规模也徘徊在2亿生死线之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申万宏源的年报中,记者找到其表述“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17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6691万元”的字眼,这说明剔除掉公募的340亿规模,申万菱信的非公部分规模约有800亿的水平;但纵然如此,两者加权在一起的净利水平仍然“大幅退步”。
与申万菱信基金不同的是,净利润缩水榜紧随申万菱信之后的华商并非是一家当初依靠分级基金提升规模的公司。来自Wind数据的统计表明,华商基金在2015年规模突破600亿大关,当年一季度资产规模为602.4亿,四季度规模增至621.1亿;但2016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缩水超过百亿,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480亿。
深层原因揭秘
实际上,在内地的基金公司中,纵然管理费收入不缩水,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深层次原因在于“新基金的发行赔本赚吆喝”。
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只新基金按首募最低成立标准2个亿计算,按照1.5%的管理费标准,一年能有300万的管理费收入,但银行渠道的尾佣至少要减去3成,这样还能剩下200万的收入,但接下来还要扣除营销成本和发行的合规成本,具体说来包括广告费、差旅费、客服费等等,而其中的权益类产品因为租用券商交易通道交易,还要支付券商分佣。综合计算,如果一只新基金首募规模偏低的话,常常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在上述所有因新基金发行产生的费用中,基金公司惟一可以砍掉的非硬成本就是广告费,而银行尾佣呈现逐年上涨的局面,这也导致近年来新基金屡屡出现裸发的局面。但广告费的占比在新基金发行成本中杯水车薪,因此,公募圈内盛传,小基金公司发一只产品亏损40万是普遍的现象。
与广告费可以灵活伸缩不同,新基金发行中最硬的一块成本就是支付给银行的尾随佣金,近年来尾佣水平水涨船高,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管理费的7成,这就造成了中小基金公司掉入了发行黑洞。而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基金公司所着力拓展的电商渠道销售成绩平平,难以和银行渠道的业绩贡献分庭抗礼。
综上所述,新基金发行亏损叠加老基金规模缩水,两者的合力导致中小基金公司净利润缩水明显。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除去指望市场牛熊转换外,大力发展非公业务似乎是最为靠谱的可行之路。特别是在近期银行委外资金遭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拓展新的盈利之路已迫在眉睫。
净利榜首“旧貌换新颜”
2016年,内地公募基金行业基本呈现股债双杀的局面,具体说来,权益类基金亏损严重,债券型基金实现小幅盈利,货币型基金依旧是各家基金公司净利润的主要贡献者。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混合型基金2016年亏损约1987.10亿元,股票型基金2016年亏损约为1029.18億元。
一位分析师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分析净利增速快的基金公司时,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去年委外基金发展迅猛,委外基金助力部分基金公司实力和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管理费赚得盆满钵盈。
从净利润榜来看,工银瑞信基金2016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6.41亿元,而2015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2.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7.21%,超越华夏基金跃居首位;同样超越华夏的还有天弘基金,该公司2016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5.3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6.30%;2015年的净利润冠军华夏基金“小步难抵快跑”,虽然同比也小幅增长了3%,但是最终2016年净利润定格在14.58亿元这一数字上,退至净利润榜的第三位。同时在已曝光的基金公司净利润数据中,易方达、汇添富、中银等3家基金公司的净利润也达到了两位数。
委外给净利加“杠杆”,在银行系基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说来,除去工银瑞信外,建信基金2016年净利润增长也达到90%,鑫元基金在南京银行的“帮衬”下净利增速达到90.67%,中银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7.80%,农银汇理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46.41%,交银施罗德基金净利润的同比增幅达到26.26%,浦银安盛基金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14%,惟一亏损的是民生加银基金,其净利润同比增幅为-6.21%。
出乎意料的是,净利润增速排在首位的却并非银行系基金,成立时间不长的创金合信基金凭借188.79%的净利润增速抢去眼球。数据显示,根据第一创业的年报披露,2015年,创金合信基金全年实现净利润0.11亿元,2016年,该基金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0.32亿元,创金合信基金成立于2014年7月9日,目前排在第73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旗下的27只基金中只有两只规模在10亿以上,且多数基金规模迷你,这或许为公司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
除此之外,财通基金的净利润增速达到了68.50%,究其原因,在圈内一直被称为定增王的财通基金,其公募部分的规模2016年也实现了激增,其增长率达283%。
申万菱信净利润缩水居首
与此同时,在基金公司净利润榜的另一端,净利润负增长的基金公司比比皆是,上海的申万菱信基金2016年实现净利润1.67亿元,2015年时实现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滑了66.80%,暂时居于垫底位置。
究其原因,分级基金规模缩水所带来的管理费收入锐减成为直接的导火索。根据申万宏源证券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持股67%的申万菱信基金公募规模减少153亿,同比下降31%,而其主营业务收入5.58亿元,同比下滑52%。
红周刊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申万菱信2015年实现的5亿净利润实际上是拜管理费成倍飙升所赐。统计表明,该公司2014年时所获取的管理费收入约为1.94亿元,但2015年时则飙升至6.37亿元。彼时分级基金恰处黄金期,膨胀的规模间接导致公司净利润突破5亿。
如今时过境迁,该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规模就说明了问题。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表明,基金公司的规模在2015年第二季度达到顶峰,当时公司的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024.9亿,但之后公司基金管理规模迅速回落,截至去年底约为340.8亿。从单只基金来看,申万菱信竞争优势和申万菱信消费增长的规模已经不足1亿,还有两只分级基金的规模也徘徊在2亿生死线之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申万宏源的年报中,记者找到其表述“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17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6691万元”的字眼,这说明剔除掉公募的340亿规模,申万菱信的非公部分规模约有800亿的水平;但纵然如此,两者加权在一起的净利水平仍然“大幅退步”。
与申万菱信基金不同的是,净利润缩水榜紧随申万菱信之后的华商并非是一家当初依靠分级基金提升规模的公司。来自Wind数据的统计表明,华商基金在2015年规模突破600亿大关,当年一季度资产规模为602.4亿,四季度规模增至621.1亿;但2016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缩水超过百亿,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480亿。
深层原因揭秘
实际上,在内地的基金公司中,纵然管理费收入不缩水,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深层次原因在于“新基金的发行赔本赚吆喝”。
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只新基金按首募最低成立标准2个亿计算,按照1.5%的管理费标准,一年能有300万的管理费收入,但银行渠道的尾佣至少要减去3成,这样还能剩下200万的收入,但接下来还要扣除营销成本和发行的合规成本,具体说来包括广告费、差旅费、客服费等等,而其中的权益类产品因为租用券商交易通道交易,还要支付券商分佣。综合计算,如果一只新基金首募规模偏低的话,常常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在上述所有因新基金发行产生的费用中,基金公司惟一可以砍掉的非硬成本就是广告费,而银行尾佣呈现逐年上涨的局面,这也导致近年来新基金屡屡出现裸发的局面。但广告费的占比在新基金发行成本中杯水车薪,因此,公募圈内盛传,小基金公司发一只产品亏损40万是普遍的现象。
与广告费可以灵活伸缩不同,新基金发行中最硬的一块成本就是支付给银行的尾随佣金,近年来尾佣水平水涨船高,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管理费的7成,这就造成了中小基金公司掉入了发行黑洞。而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基金公司所着力拓展的电商渠道销售成绩平平,难以和银行渠道的业绩贡献分庭抗礼。
综上所述,新基金发行亏损叠加老基金规模缩水,两者的合力导致中小基金公司净利润缩水明显。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除去指望市场牛熊转换外,大力发展非公业务似乎是最为靠谱的可行之路。特别是在近期银行委外资金遭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拓展新的盈利之路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