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 族文化。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 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教育观念;课堂教学
曾经想当然地认为,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科是较能启发人,教育人,对学生较有吸引力的学科,它的对历史、对现实人生的深广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其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趣的人;它的于或短小精悍,或详尽繁富的作品中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剖析,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自然与社会中蕴含的哲理,并使这种分析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感悟。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的科目,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不是因为它太玄妙、太博奥,令人难以理解(如果是这个理由的话倒挺令人欣慰),而是语文这科上得太乏味、太没个性了。
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就现有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所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以及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但它们仍死死地困扰着许多教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还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使得学生校内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得围绕习题训练;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做法,更是把学生牢牢地捆在这个中心轴上转,使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受不正确的人才观的影响,有些教师唯升学是才,唯高分是才,对少数尖子生偏爱有加,冷落了绝大多数普通生;不少教师仍抱着中国传统教育的“苦读观”不放,将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作和苦读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却不思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巧学”“乐学”。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这是一个扬弃过程,是对应试教育合理成分的继承和不合理成分的革除。只有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得以深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颁布之前,初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放在一块表述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实际上是将两个学段语文学科的性质等同了起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仍将上句话表述为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那么高中呢?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颁布和实施之前,我们所遵循的恐怕仍是这一表述。不过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近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 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 ;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1)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2)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 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4)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5)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提高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一直研究不够,教学大纲上的表述也很模糊,大部分内容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度和深度的不明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高中阶段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视野狭窄,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 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中的语文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他们继续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然,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高中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国际大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现代化问题等等。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更为接近,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如果缺乏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那将会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小圈子。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法指导的单项目标,讲授知识内容应与学法指导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富有变化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既要重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要产生的多变性,又要重视在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规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便发现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而通过干预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成为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特征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因此,“获得知识”代替了过去“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同时对课堂教师行为提出了改革要求。
而在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高考纲要和学生实际,经常讲授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初听起来,似乎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实际上是对语言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有经验的教师还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也是讲语音,高中老师会传授给大家“bpmf”只能和“o”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声母才能和“uo”相拼;同样是讲汉字,高中不只讲形声字,还讲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即使讲形声字,也经常和学生分析“形”是什么、表何意;讲词语色彩,不仅有感情色彩,还讲语体色彩;讲句子,不只讲主谓宾定状补,还讲什么词、什么短语经常充当什么成分。几乎对每一个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从初中的基础上引向全面和深入。应当说,高中语言教师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样就使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既注意了连续性,又有很大的扩展和加深,使同学们的知识和能力接近并逐渐达到高考的要求,更适合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对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想,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也应容易克服了。
与此相联系,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以素质为标准,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能力的考查。要以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知识点为依据,不任意拔高要求。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分数比例。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实施四个结合,即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全面考核和抽样考核相结合。此外,评价的过程要民主化。在评价中,不仅要注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评价。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的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的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在阅读、写作方面,我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影响最大的选拔性考试,自然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学教学作出正确的导向,促进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核心因素,高考的这种导向,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考命题,研究高考命题,从中理出方向性、规律性的东西,再联系教学现状作一番深刻的反思,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革除教学弊端,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关键词】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教育观念;课堂教学
曾经想当然地认为,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科是较能启发人,教育人,对学生较有吸引力的学科,它的对历史、对现实人生的深广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其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趣的人;它的于或短小精悍,或详尽繁富的作品中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剖析,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自然与社会中蕴含的哲理,并使这种分析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感悟。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的科目,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不是因为它太玄妙、太博奥,令人难以理解(如果是这个理由的话倒挺令人欣慰),而是语文这科上得太乏味、太没个性了。
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就现有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所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以及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但它们仍死死地困扰着许多教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还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使得学生校内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得围绕习题训练;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做法,更是把学生牢牢地捆在这个中心轴上转,使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受不正确的人才观的影响,有些教师唯升学是才,唯高分是才,对少数尖子生偏爱有加,冷落了绝大多数普通生;不少教师仍抱着中国传统教育的“苦读观”不放,将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作和苦读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却不思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巧学”“乐学”。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这是一个扬弃过程,是对应试教育合理成分的继承和不合理成分的革除。只有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得以深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颁布之前,初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放在一块表述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实际上是将两个学段语文学科的性质等同了起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仍将上句话表述为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那么高中呢?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颁布和实施之前,我们所遵循的恐怕仍是这一表述。不过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近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 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 ;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1)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2)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 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4)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5)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提高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一直研究不够,教学大纲上的表述也很模糊,大部分内容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度和深度的不明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高中阶段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视野狭窄,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 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中的语文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他们继续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然,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高中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国际大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现代化问题等等。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更为接近,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如果缺乏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那将会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小圈子。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法指导的单项目标,讲授知识内容应与学法指导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富有变化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既要重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要产生的多变性,又要重视在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规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便发现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而通过干预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成为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特征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因此,“获得知识”代替了过去“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同时对课堂教师行为提出了改革要求。
而在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高考纲要和学生实际,经常讲授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初听起来,似乎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实际上是对语言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有经验的教师还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也是讲语音,高中老师会传授给大家“bpmf”只能和“o”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声母才能和“uo”相拼;同样是讲汉字,高中不只讲形声字,还讲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即使讲形声字,也经常和学生分析“形”是什么、表何意;讲词语色彩,不仅有感情色彩,还讲语体色彩;讲句子,不只讲主谓宾定状补,还讲什么词、什么短语经常充当什么成分。几乎对每一个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从初中的基础上引向全面和深入。应当说,高中语言教师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样就使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既注意了连续性,又有很大的扩展和加深,使同学们的知识和能力接近并逐渐达到高考的要求,更适合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对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想,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也应容易克服了。
与此相联系,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以素质为标准,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能力的考查。要以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知识点为依据,不任意拔高要求。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分数比例。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实施四个结合,即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全面考核和抽样考核相结合。此外,评价的过程要民主化。在评价中,不仅要注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评价。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的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的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在阅读、写作方面,我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影响最大的选拔性考试,自然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学教学作出正确的导向,促进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核心因素,高考的这种导向,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考命题,研究高考命题,从中理出方向性、规律性的东西,再联系教学现状作一番深刻的反思,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革除教学弊端,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