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DV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拍摄画面,还要做到让画面丰富,这样对于视频的表达和画面剪辑很有帮助。DV机所拍摄的画面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词汇,画面越丰富就证明形容一件事或物的词汇越多。
我喜欢这样形容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者的关系,前期拍摄者就好像是一位翻译,纪录片的拍摄如同实时口译,剧情片的拍摄如同笔译,我们在生活中对于口译和笔译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在拍摄的过程中,根据短片类型的不同DV的拍摄方式也是不同的。
后期的剪辑者更像是一位文字编辑,他要根据前期口译或者笔译者提供的文字整理出通畅优美的语言。所以在前期我们提供的词汇量越多,就会让后期编辑的语言更形象生动,之所以要求大家在拍摄的时候要积累大量丰富的画面正是为了成片考虑的。
注重构图是让画面丰富的技巧之一。当我们看到一部影片,如果我们随时按下暂停键,都可以看到类似摄影一样的构图和光影,那这部影片的水准一定是非常高的,很多经典影片都可以用这样的苛刻方式来衡量。
画面丰富是拍摄的要求,我们拍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无论是抒情的段落还是纪实的段落,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图的完善,丰富和准确。通过不同的构图可以有不同的画面尝试和叙事尝试,这里我只说几个基本的构图方式,其他的运用需要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完善,但是构图的标准就是画面在感官上“舒服”,满足视觉的愉悦。
对称构图:中国人在美学上的观感总是对称的,我们的建筑是对称的,如:故宫;建筑物前的摆设是对称的,如:寺庙门前的石狮子;门上的对联是对称的;甚至说话办事、你来我往都是对称的。对称其实就是一种稳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我们在进行拍摄时不由自主地就喜欢这种对称的平稳的构图方式。
我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我把相机借给一个不懂摄影的朋友,后来回放他所拍摄的图片,绝大多数都是尽量对称的画面,而有时他不经心的作品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他不经心的方式打破了保守的构图。
对于画面拍摄和后期剪辑来说,对称的构图是很容易拍摄,于是我也希望大家多做这样的拍摄,因为这起码是我们创作画面的基本量,这部分画面抓到了,我们的剪辑就有了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发展和打破画面。顺便说一句,当你刚开始接触DV时,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表现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它不晃动,可以顺畅地展现画面。
不对称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就是我们需要打破对称构图得到的,虽然没有了平衡感,但是动感被加强了,而且有余味可以回味。我们在生活中最害怕说半句话的人了,如同我们听评书,最后总是留一个“扣子”。不对称造成的失重就可以带来这样的话语感,这是一种不错的画面选择。
井字格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是很多书中都在介绍的,这是一种标准的构图,我们可以通过DV机的“构图辅助”功能来帮助我们完成井字格构图的操作。
有些人也把“井”字的形式确认为入门最标准的构图方式,因为四条直线将画面分成九个独立的部门,我们可以通过横线和竖线来确定画面的分割方式。另外,直线相交的点被我们称之为“兴趣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其中重要的表现物体往往都被设置在这些位置进行重点描绘,例如:人的眼睛;或者采访时人物脸部的位置;一朵花或者荒野上风车的位置都在这里。而且我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看到这些部位,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点。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是稳定的结构,同样三角形构图可以表现出稳定和端庄的感觉来,很多的采访都使用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这也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是一个长方形内部可以找到的最长的一条连线,既然说到了长度,那么表现长的感觉或者漫长的等待都可以通过对角线的构图方式来表现。而且对焦线的方式可以很夸张地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画面透视关系,这对于表现广阔的环境很是非常有用的形式。
了解了构图的技巧,我们再来说说景别。景别就是构图的宽、窄范围,有时候我们说大景或者小景,说白了就是这样的概念。我们经常提到的景别有,远、全、中、近、特。这些概念从我说的宽、窄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了,远景如同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宏观地观察环境,这样的视角是很宽广的,逐渐地减小我们的视角,最后落在物体的细节或者人的脸部就成为了特写画面。
平视: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平视,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角度,在视觉表达上这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角度,这种镜头没有倾向性,一切需要画面表现的故事和观点,全部都通过平视的感觉娓娓道来,如同平静的湖面。
当我们在进行平视镜头的拍摄时,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将DV举到面前,平视观察LCD影像的角度就是平视拍摄的角度。如果我们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可以先来确定三脚架云台的高度,基本略低于主视角度一点,这样架设上DV之后的角度就是平视的了。
其实对于景别来讲不用我们枯燥的理解,我经常给学习DV的朋友们背诵一首大家都知道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这首儿歌就已经把景别的表现说得一清二楚,基本上是一个推镜头,把画面从远景一直推进至特写,从山到庙,再到老和尚、小和尚,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景别的表现。
景别主要表现的是环境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强调细节,也可以引起观者开放式的想象。“文似观山不喜平”,我们在进行DV拍摄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想法,各种景别都要有所尝试,这样不但可以丰富画面,而且可以找到自己的视觉喜好,也就是说,在哪种景别下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自己适合哪种景别的表现。这如同我们经常说,好的摄影师都使用定焦镜头,除了画质的要求外,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师找到了自己的景别,他能驾驭和叙述景别,这对于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不对每个景别做特殊的讲解,这一切希望大家可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找到感觉,总之远、全、中、近、特使从宏观到微观的表达,大景表现气势,小景描述细节。 对于同一个拍摄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同样可以丰富画面。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画面寓意,从主体角度来说,可以将角度分为:主视角和客视角,即主观观看和客观视角的观看。
我们先来说主视角,在主视角的表现中我们可以将角度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侧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平视的角度是和兴趣点有关的,我们在上面的文字中介绍了构图的兴趣点,那么在角度的选择上,也要依照兴趣点来选择,这就是均衡的视角。有一个著名的猫粮广告,拍摄者将摄像机安装在猫的脖子上,记录猫一天的生活,通过这样的画面我们可以从猫的视角看到世界,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视的拍摄。在生活中我们认为渺小的东西,在猫的眼中就是巨大的,这种另类的角度看似特别,其实就是选择不同的兴趣点进行了连贯的平视角度的画面拍摄。
另外,多说几句。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说,“不用正眼看人”,其实正眼看人就是平视角度的拍摄,但是不用正眼看人不一定就是看不起人,因为除了平视角之外还有其他的拍摄角度,其中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拍摄领导者和胜利者我们也要使用仰视的画面,这样会增加人物的内心表现,坚毅的性格、不畏艰险的勇气、过人的胆识都可以通过这种仰视角度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曾经看到过的电影,英雄人物的形象、领导者和改革者的形象,这种感觉应该会油然而生吧。
还有一种感觉,我们在观看古代佛像和壁画时将里面主要人物的造型总结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怒目圆睁的造型的确让人感觉生猛的霸气,这里咱们暂且不表。单来说说“菩萨低眉”的感觉,当我们在庙宇里看到一尊硕大无比的雕像,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要想端详他的模样,我们必须使用仰视角的手法。但是如果我们仰视看到的一尊低眉看向人间的菩萨像,那么菩萨给人的感觉就具有十足的亲和力了,这同样是一种反衬。在艺术的层面而言,无论技法和思维都是相通的,我们使用DV同样可以在其他艺术领域借鉴和发挥不同的艺术感觉。
俯视:从构图上讲,俯视可以最大范围看到最多的景物,对于交代大环境是一个不错的角度,你可以推拉,可以横竖摇,运动起来的画面大大延伸了这高处俯视的覆盖范围。俯视的图片现在太常见,很多朋友都喜欢用手机玩自拍,怎样自拍能把自己拍的可爱又漂亮呢?用俯视的手法,再将脸转向侧面45度试试,这是很多女生拍摄自己的标准动作。好了,俯视的感觉通过这样的照片就找到了。当你想表现娇小、可爱、亲切这样的场景和人物时就可以试试俯视角。
拍摄领导者和胜利者我们也要使用仰视的画面,这样会增加人物的内心表现,坚毅的性格、不畏艰险的勇气、过人的胆识都可以通过这种仰视角度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曾经看到过的电影,英雄人物的形象、领导者和改革者的形象,这种感觉应该会油然而生吧。
大家都觉得猫很可爱,不仅是因为它们时刻表现出的乖巧模样,还有一点就是猫总用仰视角看我们,而我们总是用俯视角看它们,这样人的位置被提得很高,猫的娇小发挥到了极致,于是猫总是让人感觉亲近且陪伴感强烈。
我们之前说到的“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也正是猫看我们,和我们看猫的感觉。有一张很经典的照片是这样的,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眼睛略微向上仰视镜头,据说这是一位形象大师专门为她设计的画面,通过这张图片,戴安娜王妃美丽、端庄的形象尽露无遗。另外,眼神的表达还增添了一种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间的距离。
为什么?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都看到了仰视我们的戴安娜,而我们的主观视角不由地俯视起来,这样的视角和实际生活中的反差,让我们甚至感觉到人性中的悲悯。
侧视:在我们拍摄客观发生的事件时,侧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说平视是平易近人的,仰视、俯视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暗喻,那么侧视就是冷静和客观的。
当我们看F1转播时,一辆辆赛车从眼前开过;或者跟随摄像机的平移,看到男女漫步街边从眼前而过;或者,百米赛跑时遥控摄像机追随第一名冲刺的画面。这些都是冷静客观的画面表达,它的感觉如同我们铺开一幅国画长卷,散点透视的山水,浓淡有致的墨迹一一呈现,这种就是侧视的感觉,很多纪录片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拍摄完成,虽然观察了但是并不介入其中。
客观视角:这也许难以理解,还是简单先举个例子吧。一列火车呼啸而过,远处的铁轨上站着一个人。在这个场景里,经常会出现蒙太奇剪辑,一个是人看到火车开来的画面,另一个是火车呼啸开到人站在铁轨间的画面。注意是火车看到的人站在铁轨间,而不是火车司机看到的,试想一下,火车能看到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感觉这又是符合逻辑的,那么这种视角就是物的视角,也就是客观视角。
客观视角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的冲击力和环境的交代都可以通过客观视角的表现一目了然。多使用客观视角可以打破画面的沉默,让叙事角度变的多样,很多广告和MV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角度进行创作的。有一次我在吃饭时,将DV放置在餐桌的圆形转盘上,随着菜品的不断摆放,人们不断转动转盘来夹取食物,可以通过转盘的角度或者桌上一盘菜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整个的影像体验非常有趣。
世界是客观的,所谓或美或丑,取决于你观察它的角度,同一个事物,审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迥然相悖的结论。摄像也一样,自然造化了人类和风景,给了摄像师变化无穷的拍摄角度,只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角度去截取,才能充分展示摄像作为视觉艺术的魅力。
对于景深的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各种定义都有,这里我们只通俗地理解为,画面中景物清晰的深浅程度。当清晰的程度很小,我们就说景深很浅;当清晰的范围很大,我们就是景深很广。
景深是由焦点处向前后扩展的,虽然我们使用DV机拍摄出的画面是平面的,但是正因为有了景深的关系,可以用它来完成空间感的体现。我们在很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前虚后实或者前实后虚的画面,这就是通过焦点在景深范围内的移动形成的空间关系。 景深的控制: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和摄像对于景深控制的方法是相同的,即:大光圈(光圈数值小)景深浅,小光圈(光圈数值大)景深广;广角端景深广,长焦端景深浅。通过这样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光圈和焦距的搭配,需要浅景深就是用大光圈和长焦镜头,这适合拍摄人像和重点突出的物体使用;要景深广阔一些就使用小光圈和广角镜头,景深镜头可以交代空间关系,适合人物的表演。
还有一种有用的超景深,就是将焦点设置在尽量远的地方,使用小光圈和镜头的广角端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随时保持拍摄的画面尽量地全部都清晰,不论使用照相机还是DV进行拍摄,如果要进行抓拍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
景深的应用: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构图、角度、景别都是宏观的表达,景深和焦点是微观的表达,它们都可以让我们拍摄的画面丰富起来,但是一个是画面的移动造成的,另一种是在画面中,通过视觉点的移动造成的。还记得我们之前的拍摄理论吗?一定要运动。无论是镜头的运动,还是镜头拍摄的画面内部的运动,只要动就可以。
在景深的运用中,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让画面有虚实的感觉,景深内部的就是清晰的实的,景深之外的就是虚的。有了虚就是为了突出实,这个道理明白了景深也就清楚了。
我们在画面中大量地使用浅景深,就是为了虚化不想要的画面,强调画面中清晰的部分,比如拍摄人像的画面,只要人清晰了,背景尽量虚化掉,这样就可以强调主人公。使用景深广的镜头,就是要让画面尽量全部清晰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交代环境。所以人像照多半是需要虚化背景的,风光片多半是要尽量全部清晰的,具体的比例没有特别的界定,完全靠个人喜好,虚实结合是最好的手法,有虚有实才可以丰富画面。
焦点就是画面中最清晰的点,也是我们观看画面和拍摄画面的视觉重点,在摄影作品中焦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DV拍摄的是连续运动的画面,焦点是时刻都清晰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设置来完成焦点的选择。对于焦点不但不能忽视,反而更需要重视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茫茫人海大家都在行走,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这其中谁是主人公,但是我们根据视觉的判断就可以轻松地知道主人公是谁。这个视觉判断的理由就是焦点,正是因为焦点的运动和人物运动的重合,我们锁定了那个最关键的人物。
焦点的人物就是引导视觉,让我们了解画面的重点,想要表现的和需要突出的都要依靠焦点来体现。
对焦功能设置和使用:在我们使用DV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两种焦点控制模式,一种是自动对焦,一种是手动对焦。自动对焦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手动则可以通过特殊的设置来锁定焦点,突出表达的效果。
我喜欢这样形容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者的关系,前期拍摄者就好像是一位翻译,纪录片的拍摄如同实时口译,剧情片的拍摄如同笔译,我们在生活中对于口译和笔译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在拍摄的过程中,根据短片类型的不同DV的拍摄方式也是不同的。
后期的剪辑者更像是一位文字编辑,他要根据前期口译或者笔译者提供的文字整理出通畅优美的语言。所以在前期我们提供的词汇量越多,就会让后期编辑的语言更形象生动,之所以要求大家在拍摄的时候要积累大量丰富的画面正是为了成片考虑的。
注重构图是让画面丰富的技巧之一。当我们看到一部影片,如果我们随时按下暂停键,都可以看到类似摄影一样的构图和光影,那这部影片的水准一定是非常高的,很多经典影片都可以用这样的苛刻方式来衡量。
画面丰富是拍摄的要求,我们拍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无论是抒情的段落还是纪实的段落,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图的完善,丰富和准确。通过不同的构图可以有不同的画面尝试和叙事尝试,这里我只说几个基本的构图方式,其他的运用需要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完善,但是构图的标准就是画面在感官上“舒服”,满足视觉的愉悦。
对称构图:中国人在美学上的观感总是对称的,我们的建筑是对称的,如:故宫;建筑物前的摆设是对称的,如:寺庙门前的石狮子;门上的对联是对称的;甚至说话办事、你来我往都是对称的。对称其实就是一种稳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我们在进行拍摄时不由自主地就喜欢这种对称的平稳的构图方式。
我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我把相机借给一个不懂摄影的朋友,后来回放他所拍摄的图片,绝大多数都是尽量对称的画面,而有时他不经心的作品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他不经心的方式打破了保守的构图。
对于画面拍摄和后期剪辑来说,对称的构图是很容易拍摄,于是我也希望大家多做这样的拍摄,因为这起码是我们创作画面的基本量,这部分画面抓到了,我们的剪辑就有了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发展和打破画面。顺便说一句,当你刚开始接触DV时,固定机位长镜头的表现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它不晃动,可以顺畅地展现画面。
不对称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就是我们需要打破对称构图得到的,虽然没有了平衡感,但是动感被加强了,而且有余味可以回味。我们在生活中最害怕说半句话的人了,如同我们听评书,最后总是留一个“扣子”。不对称造成的失重就可以带来这样的话语感,这是一种不错的画面选择。
井字格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是很多书中都在介绍的,这是一种标准的构图,我们可以通过DV机的“构图辅助”功能来帮助我们完成井字格构图的操作。
有些人也把“井”字的形式确认为入门最标准的构图方式,因为四条直线将画面分成九个独立的部门,我们可以通过横线和竖线来确定画面的分割方式。另外,直线相交的点被我们称之为“兴趣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其中重要的表现物体往往都被设置在这些位置进行重点描绘,例如:人的眼睛;或者采访时人物脸部的位置;一朵花或者荒野上风车的位置都在这里。而且我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看到这些部位,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点。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是稳定的结构,同样三角形构图可以表现出稳定和端庄的感觉来,很多的采访都使用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这也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是一个长方形内部可以找到的最长的一条连线,既然说到了长度,那么表现长的感觉或者漫长的等待都可以通过对角线的构图方式来表现。而且对焦线的方式可以很夸张地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画面透视关系,这对于表现广阔的环境很是非常有用的形式。
了解了构图的技巧,我们再来说说景别。景别就是构图的宽、窄范围,有时候我们说大景或者小景,说白了就是这样的概念。我们经常提到的景别有,远、全、中、近、特。这些概念从我说的宽、窄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了,远景如同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宏观地观察环境,这样的视角是很宽广的,逐渐地减小我们的视角,最后落在物体的细节或者人的脸部就成为了特写画面。
平视: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平视,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角度,在视觉表达上这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角度,这种镜头没有倾向性,一切需要画面表现的故事和观点,全部都通过平视的感觉娓娓道来,如同平静的湖面。
当我们在进行平视镜头的拍摄时,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将DV举到面前,平视观察LCD影像的角度就是平视拍摄的角度。如果我们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可以先来确定三脚架云台的高度,基本略低于主视角度一点,这样架设上DV之后的角度就是平视的了。
其实对于景别来讲不用我们枯燥的理解,我经常给学习DV的朋友们背诵一首大家都知道的儿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这首儿歌就已经把景别的表现说得一清二楚,基本上是一个推镜头,把画面从远景一直推进至特写,从山到庙,再到老和尚、小和尚,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景别的表现。
景别主要表现的是环境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强调细节,也可以引起观者开放式的想象。“文似观山不喜平”,我们在进行DV拍摄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想法,各种景别都要有所尝试,这样不但可以丰富画面,而且可以找到自己的视觉喜好,也就是说,在哪种景别下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自己适合哪种景别的表现。这如同我们经常说,好的摄影师都使用定焦镜头,除了画质的要求外,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师找到了自己的景别,他能驾驭和叙述景别,这对于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不对每个景别做特殊的讲解,这一切希望大家可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找到感觉,总之远、全、中、近、特使从宏观到微观的表达,大景表现气势,小景描述细节。 对于同一个拍摄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同样可以丰富画面。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画面寓意,从主体角度来说,可以将角度分为:主视角和客视角,即主观观看和客观视角的观看。
我们先来说主视角,在主视角的表现中我们可以将角度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侧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平视的角度是和兴趣点有关的,我们在上面的文字中介绍了构图的兴趣点,那么在角度的选择上,也要依照兴趣点来选择,这就是均衡的视角。有一个著名的猫粮广告,拍摄者将摄像机安装在猫的脖子上,记录猫一天的生活,通过这样的画面我们可以从猫的视角看到世界,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视的拍摄。在生活中我们认为渺小的东西,在猫的眼中就是巨大的,这种另类的角度看似特别,其实就是选择不同的兴趣点进行了连贯的平视角度的画面拍摄。
另外,多说几句。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说,“不用正眼看人”,其实正眼看人就是平视角度的拍摄,但是不用正眼看人不一定就是看不起人,因为除了平视角之外还有其他的拍摄角度,其中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拍摄领导者和胜利者我们也要使用仰视的画面,这样会增加人物的内心表现,坚毅的性格、不畏艰险的勇气、过人的胆识都可以通过这种仰视角度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曾经看到过的电影,英雄人物的形象、领导者和改革者的形象,这种感觉应该会油然而生吧。
还有一种感觉,我们在观看古代佛像和壁画时将里面主要人物的造型总结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怒目圆睁的造型的确让人感觉生猛的霸气,这里咱们暂且不表。单来说说“菩萨低眉”的感觉,当我们在庙宇里看到一尊硕大无比的雕像,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要想端详他的模样,我们必须使用仰视角的手法。但是如果我们仰视看到的一尊低眉看向人间的菩萨像,那么菩萨给人的感觉就具有十足的亲和力了,这同样是一种反衬。在艺术的层面而言,无论技法和思维都是相通的,我们使用DV同样可以在其他艺术领域借鉴和发挥不同的艺术感觉。
俯视:从构图上讲,俯视可以最大范围看到最多的景物,对于交代大环境是一个不错的角度,你可以推拉,可以横竖摇,运动起来的画面大大延伸了这高处俯视的覆盖范围。俯视的图片现在太常见,很多朋友都喜欢用手机玩自拍,怎样自拍能把自己拍的可爱又漂亮呢?用俯视的手法,再将脸转向侧面45度试试,这是很多女生拍摄自己的标准动作。好了,俯视的感觉通过这样的照片就找到了。当你想表现娇小、可爱、亲切这样的场景和人物时就可以试试俯视角。
拍摄领导者和胜利者我们也要使用仰视的画面,这样会增加人物的内心表现,坚毅的性格、不畏艰险的勇气、过人的胆识都可以通过这种仰视角度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曾经看到过的电影,英雄人物的形象、领导者和改革者的形象,这种感觉应该会油然而生吧。
大家都觉得猫很可爱,不仅是因为它们时刻表现出的乖巧模样,还有一点就是猫总用仰视角看我们,而我们总是用俯视角看它们,这样人的位置被提得很高,猫的娇小发挥到了极致,于是猫总是让人感觉亲近且陪伴感强烈。
我们之前说到的“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也正是猫看我们,和我们看猫的感觉。有一张很经典的照片是这样的,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眼睛略微向上仰视镜头,据说这是一位形象大师专门为她设计的画面,通过这张图片,戴安娜王妃美丽、端庄的形象尽露无遗。另外,眼神的表达还增添了一种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间的距离。
为什么?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都看到了仰视我们的戴安娜,而我们的主观视角不由地俯视起来,这样的视角和实际生活中的反差,让我们甚至感觉到人性中的悲悯。
侧视:在我们拍摄客观发生的事件时,侧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说平视是平易近人的,仰视、俯视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暗喻,那么侧视就是冷静和客观的。
当我们看F1转播时,一辆辆赛车从眼前开过;或者跟随摄像机的平移,看到男女漫步街边从眼前而过;或者,百米赛跑时遥控摄像机追随第一名冲刺的画面。这些都是冷静客观的画面表达,它的感觉如同我们铺开一幅国画长卷,散点透视的山水,浓淡有致的墨迹一一呈现,这种就是侧视的感觉,很多纪录片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拍摄完成,虽然观察了但是并不介入其中。
客观视角:这也许难以理解,还是简单先举个例子吧。一列火车呼啸而过,远处的铁轨上站着一个人。在这个场景里,经常会出现蒙太奇剪辑,一个是人看到火车开来的画面,另一个是火车呼啸开到人站在铁轨间的画面。注意是火车看到的人站在铁轨间,而不是火车司机看到的,试想一下,火车能看到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感觉这又是符合逻辑的,那么这种视角就是物的视角,也就是客观视角。
客观视角可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的冲击力和环境的交代都可以通过客观视角的表现一目了然。多使用客观视角可以打破画面的沉默,让叙事角度变的多样,很多广告和MV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角度进行创作的。有一次我在吃饭时,将DV放置在餐桌的圆形转盘上,随着菜品的不断摆放,人们不断转动转盘来夹取食物,可以通过转盘的角度或者桌上一盘菜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整个的影像体验非常有趣。
世界是客观的,所谓或美或丑,取决于你观察它的角度,同一个事物,审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迥然相悖的结论。摄像也一样,自然造化了人类和风景,给了摄像师变化无穷的拍摄角度,只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角度去截取,才能充分展示摄像作为视觉艺术的魅力。
对于景深的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各种定义都有,这里我们只通俗地理解为,画面中景物清晰的深浅程度。当清晰的程度很小,我们就说景深很浅;当清晰的范围很大,我们就是景深很广。
景深是由焦点处向前后扩展的,虽然我们使用DV机拍摄出的画面是平面的,但是正因为有了景深的关系,可以用它来完成空间感的体现。我们在很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前虚后实或者前实后虚的画面,这就是通过焦点在景深范围内的移动形成的空间关系。 景深的控制: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和摄像对于景深控制的方法是相同的,即:大光圈(光圈数值小)景深浅,小光圈(光圈数值大)景深广;广角端景深广,长焦端景深浅。通过这样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光圈和焦距的搭配,需要浅景深就是用大光圈和长焦镜头,这适合拍摄人像和重点突出的物体使用;要景深广阔一些就使用小光圈和广角镜头,景深镜头可以交代空间关系,适合人物的表演。
还有一种有用的超景深,就是将焦点设置在尽量远的地方,使用小光圈和镜头的广角端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随时保持拍摄的画面尽量地全部都清晰,不论使用照相机还是DV进行拍摄,如果要进行抓拍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
景深的应用: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构图、角度、景别都是宏观的表达,景深和焦点是微观的表达,它们都可以让我们拍摄的画面丰富起来,但是一个是画面的移动造成的,另一种是在画面中,通过视觉点的移动造成的。还记得我们之前的拍摄理论吗?一定要运动。无论是镜头的运动,还是镜头拍摄的画面内部的运动,只要动就可以。
在景深的运用中,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让画面有虚实的感觉,景深内部的就是清晰的实的,景深之外的就是虚的。有了虚就是为了突出实,这个道理明白了景深也就清楚了。
我们在画面中大量地使用浅景深,就是为了虚化不想要的画面,强调画面中清晰的部分,比如拍摄人像的画面,只要人清晰了,背景尽量虚化掉,这样就可以强调主人公。使用景深广的镜头,就是要让画面尽量全部清晰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交代环境。所以人像照多半是需要虚化背景的,风光片多半是要尽量全部清晰的,具体的比例没有特别的界定,完全靠个人喜好,虚实结合是最好的手法,有虚有实才可以丰富画面。
焦点就是画面中最清晰的点,也是我们观看画面和拍摄画面的视觉重点,在摄影作品中焦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DV拍摄的是连续运动的画面,焦点是时刻都清晰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设置来完成焦点的选择。对于焦点不但不能忽视,反而更需要重视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茫茫人海大家都在行走,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这其中谁是主人公,但是我们根据视觉的判断就可以轻松地知道主人公是谁。这个视觉判断的理由就是焦点,正是因为焦点的运动和人物运动的重合,我们锁定了那个最关键的人物。
焦点的人物就是引导视觉,让我们了解画面的重点,想要表现的和需要突出的都要依靠焦点来体现。
对焦功能设置和使用:在我们使用DV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两种焦点控制模式,一种是自动对焦,一种是手动对焦。自动对焦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手动则可以通过特殊的设置来锁定焦点,突出表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