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其主要功能是介导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因子与抑郁症存在着关系。
【关键词】细胞因子;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
【Abstract】Cytokines are a class of immune cells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substances collectively, its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main function is to medi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mune cel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kines and depression.
【Key words】Cytokines;Depression;Pathogenesis;Treatment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理状态或综合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等。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过去围绕抑郁症发病机制已建立了许多学说。Smith等在1991年最早报道了抑郁症与细胞因子异常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IL-1可引起与抑郁症相关的某些激素的活动异常[1],此后有学者提出了抑郁症是由免疫细胞活化后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导致的理论,即“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学说”。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方面对抑郁症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处于假说阶段,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构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等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其比较认可的发病机制有[2]:
1.1神经递质学说,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轻色胺(5-HT)、乙酞胆碱含量异常及某些受体功能改变。
(1)5-H与抑郁症:机体内5-HT有99%存在于外周,有1%存在于中枢神经细胞内。与抑郁症相关的是中枢5-HT系统含量减少。(2)NE与抑郁症:有研究学者认为,NE缺乏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从脑干的蓝斑色素上皮向边缘系统的投射通路中的NE匾乏。这一假说得到了许多实验的证实,如在抑郁症患者的尿与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明显减少。(3)DA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脑内DA的代谢与抑郁症有关。
1.2免疫研究学说,主要集中在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特别是细胞因子研究,较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1.3内分泌系统方面,包括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去甲肾上腺素轴、性激素的改变;研究认为HPA轴功能亢进,HPT轴功能低下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1.4循环系统方面,包括血脂、血压异常
1.5生物节律的变化,抑郁症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昼夜交替的心境变化,昼夜节律的同步障碍可能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类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它的发生同时还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由此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联系
2.1抑郁症常伴有免疫激活现象。在动物研究中也发现长期温和应激和足电击习得性无助抑郁动物的中枢和外周IL-1β升高,并且应激前注入IL-1受体拮抗剂能阻断动物抑郁样行为的产生[3]。
2.2免疫激活相关性疾病伴随的抑郁症。在很多免疫系统慢性激活相关的非感染性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过敏,风湿性关节炎和中风等,患者都表现出某些抑郁症状。
2.3利用细胞因子治疗常导致抑郁症。用于C型肝炎治疗的IFN-α会引起厌食,性欲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抑郁样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在应用抗抑郁药或停止细胞因子治疗后即刻消失。
3细胞因子异常导致抑郁症的机制
3.1细胞因子进入神经中枢的途径细胞因子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对于细胞因子如何进入脑内发挥作用,Maier SF提出了3种可能途径:①细胞因子可经过血脑屏障的渗漏区进入脑内直接发挥作用;②细胞因子与表达在脑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特异性结合,再被主动转运至脑内;③细胞因子还能通过活化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给脑内特定神经核团而间接发挥作用。另外,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脑屏障完整性可遭破坏,这也为细胞因子进入神经中枢创造了条件。
3.2细胞因子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antzerR等研究发现,IL-1等促炎症性细胞因子诱发的抑郁症状与脑内情感支配区和意识运动支配区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代谢活动改变有关。
4结语
细胞因子假说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病理学和心理学机制研究创立了新的观点并为寻求发展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方向,相信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确切角色会逐渐明了。
参考文献
[1]Smith R S.Themacrophage heory of depression[J].Med Hypot-heses,1991,35(4): 298-306
[2]杨进,谢忠礼.葛欢1号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5):294-295
[3]Olga J G,Marieke C W,Maes M,et al.Cytokines and majordepression.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5,29:201-217
【关键词】细胞因子;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
【Abstract】Cytokines are a class of immune cells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substances collectively, its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main function is to medi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mune cel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kines and depression.
【Key words】Cytokines;Depression;Pathogenesis;Treatment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理状态或综合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精神因素等。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过去围绕抑郁症发病机制已建立了许多学说。Smith等在1991年最早报道了抑郁症与细胞因子异常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IL-1可引起与抑郁症相关的某些激素的活动异常[1],此后有学者提出了抑郁症是由免疫细胞活化后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导致的理论,即“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学说”。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方面对抑郁症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处于假说阶段,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构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等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其比较认可的发病机制有[2]:
1.1神经递质学说,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轻色胺(5-HT)、乙酞胆碱含量异常及某些受体功能改变。
(1)5-H与抑郁症:机体内5-HT有99%存在于外周,有1%存在于中枢神经细胞内。与抑郁症相关的是中枢5-HT系统含量减少。(2)NE与抑郁症:有研究学者认为,NE缺乏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从脑干的蓝斑色素上皮向边缘系统的投射通路中的NE匾乏。这一假说得到了许多实验的证实,如在抑郁症患者的尿与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明显减少。(3)DA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脑内DA的代谢与抑郁症有关。
1.2免疫研究学说,主要集中在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特别是细胞因子研究,较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1.3内分泌系统方面,包括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去甲肾上腺素轴、性激素的改变;研究认为HPA轴功能亢进,HPT轴功能低下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1.4循环系统方面,包括血脂、血压异常
1.5生物节律的变化,抑郁症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昼夜交替的心境变化,昼夜节律的同步障碍可能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类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它的发生同时还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由此而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联系
2.1抑郁症常伴有免疫激活现象。在动物研究中也发现长期温和应激和足电击习得性无助抑郁动物的中枢和外周IL-1β升高,并且应激前注入IL-1受体拮抗剂能阻断动物抑郁样行为的产生[3]。
2.2免疫激活相关性疾病伴随的抑郁症。在很多免疫系统慢性激活相关的非感染性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过敏,风湿性关节炎和中风等,患者都表现出某些抑郁症状。
2.3利用细胞因子治疗常导致抑郁症。用于C型肝炎治疗的IFN-α会引起厌食,性欲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抑郁样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在应用抗抑郁药或停止细胞因子治疗后即刻消失。
3细胞因子异常导致抑郁症的机制
3.1细胞因子进入神经中枢的途径细胞因子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对于细胞因子如何进入脑内发挥作用,Maier SF提出了3种可能途径:①细胞因子可经过血脑屏障的渗漏区进入脑内直接发挥作用;②细胞因子与表达在脑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特异性结合,再被主动转运至脑内;③细胞因子还能通过活化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给脑内特定神经核团而间接发挥作用。另外,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脑屏障完整性可遭破坏,这也为细胞因子进入神经中枢创造了条件。
3.2细胞因子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antzerR等研究发现,IL-1等促炎症性细胞因子诱发的抑郁症状与脑内情感支配区和意识运动支配区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代谢活动改变有关。
4结语
细胞因子假说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病理学和心理学机制研究创立了新的观点并为寻求发展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方向,相信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细胞因子在抑郁症中的确切角色会逐渐明了。
参考文献
[1]Smith R S.Themacrophage heory of depression[J].Med Hypot-heses,1991,35(4): 298-306
[2]杨进,谢忠礼.葛欢1号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5):294-295
[3]Olga J G,Marieke C W,Maes M,et al.Cytokines and majordepression.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5,29: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