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陈衡哲、任叔永的“三人友谊”,
也似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一样,可贵地守望者,矜持着,延续着。
有些爱恋,因其一生隐忍无望而格外动人,譬如胡适与陈衡哲。
他和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两位不可或缺的人物;1917年,同在美国留学的单身的他们一见钟情;此前此后,他们通了无数的信件,回国分别嫁娶后依然相互引为知己;他给自己的女儿取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女儿夭折后,她让自己的女儿认他做干爸爸。
胡适和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陈衡哲,以奇特的方式,谱写了别样爱恋。
1923年4月5日,陈衡哲寄给胡适一首白话新诗:
一个女尼的忏悔
我不住的添着香,/想隔断那花香的来路;/我急切的敲着木鱼,/想把那庵外的鸟声止住。
但是浓浊的香味,/死呆的声响,/总敌不了那鸟和花,/总阻不了他们来挑拨我的心浪。
我只得急念着佛,/哀求那佛爷的援助;/但心浪涌得太高了,/就是佛也不能压他下去了。
我该忏悔了,/我不该辞了那庵外的明美世界,/来过这庵里的涩暗日月。
我该忏悔,/我应该忏悔。
其时,他们早已各自结婚生子,经常通信叙谈文章学问,无关情字。这首诗,不过是一个卓越的博学女子,偶尔泄露了自己的心事。她的丈夫任鸿隽(字叔永)极爱她,3万里求婚曾传为美谈,两人算是举案齐眉的贤伉俪。但她依然怀念胡适。
26岁就名满天下的胡适,从年轻到年老,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说起陈衡哲,总是毫无置疑的好。1917年他们初识时,有人给胡适看两首诗,请他猜是谁写的,胡适答:“两诗绝妙! 深得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况味……诗绝非我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陈衡哲闻讯,感怀不已。
回国后,陈获胡的大力举荐进入北大担任教授。在一次众教授云集的讲演之后,胡适在日记里写道,众人里还是陈衡哲讲得最好。他是真心觉得她好,才会在日记里而不是别的场合如此记述。而胡适的《尝试集》的最后增删工作,也请陈衡哲完成。陈衡哲的文学和史学著作,也多让胡适写序或书评。胡适编自己的文集时,不避嫌地收入了陈衡哲的9封讨论学术问题的来信。
在我看来,他们两人是相爱至深的,却仅仅是“发乎情而止乎礼”。胡适太在意名声,当年第一次探陈衡哲也是陪同任叔永去的,任追求陈的心念他当然知道,珍惜羽毛的他断不会做夺友所爱的事,虽然他也知道她或许爱的是自己。此外,胡适在国内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频频逼婚,其母放出风声,如胡另娶则以死相抗。善良的胡适不敢造次。
于是,胡适、陈衡哲、任叔永的“三人友谊”,也似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一样,可贵地守望着,矜持着,延续着。只不过,在两组“铁三角”里,总有一个将爱隐藏得更深的人。
胡适其后虽还有“爱的传奇”,却难与陈相提并论。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两两相望,不能相忘”的感情了,因为今日的许多人已经不太在意精神的生活、心灵的伴侣,有些人一切都以是否同床共枕判定得失。人心走得太快,而岁月,太慢。
有些人,倚靠那牵不到的手,一直到老。
也似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一样,可贵地守望者,矜持着,延续着。
有些爱恋,因其一生隐忍无望而格外动人,譬如胡适与陈衡哲。
他和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两位不可或缺的人物;1917年,同在美国留学的单身的他们一见钟情;此前此后,他们通了无数的信件,回国分别嫁娶后依然相互引为知己;他给自己的女儿取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女儿夭折后,她让自己的女儿认他做干爸爸。
胡适和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陈衡哲,以奇特的方式,谱写了别样爱恋。
1923年4月5日,陈衡哲寄给胡适一首白话新诗:
一个女尼的忏悔
我不住的添着香,/想隔断那花香的来路;/我急切的敲着木鱼,/想把那庵外的鸟声止住。
但是浓浊的香味,/死呆的声响,/总敌不了那鸟和花,/总阻不了他们来挑拨我的心浪。
我只得急念着佛,/哀求那佛爷的援助;/但心浪涌得太高了,/就是佛也不能压他下去了。
我该忏悔了,/我不该辞了那庵外的明美世界,/来过这庵里的涩暗日月。
我该忏悔,/我应该忏悔。
其时,他们早已各自结婚生子,经常通信叙谈文章学问,无关情字。这首诗,不过是一个卓越的博学女子,偶尔泄露了自己的心事。她的丈夫任鸿隽(字叔永)极爱她,3万里求婚曾传为美谈,两人算是举案齐眉的贤伉俪。但她依然怀念胡适。
26岁就名满天下的胡适,从年轻到年老,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说起陈衡哲,总是毫无置疑的好。1917年他们初识时,有人给胡适看两首诗,请他猜是谁写的,胡适答:“两诗绝妙! 深得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况味……诗绝非我辈寻常蹊径……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杏佛有此聪明,无此细腻……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陈衡哲闻讯,感怀不已。
回国后,陈获胡的大力举荐进入北大担任教授。在一次众教授云集的讲演之后,胡适在日记里写道,众人里还是陈衡哲讲得最好。他是真心觉得她好,才会在日记里而不是别的场合如此记述。而胡适的《尝试集》的最后增删工作,也请陈衡哲完成。陈衡哲的文学和史学著作,也多让胡适写序或书评。胡适编自己的文集时,不避嫌地收入了陈衡哲的9封讨论学术问题的来信。
在我看来,他们两人是相爱至深的,却仅仅是“发乎情而止乎礼”。胡适太在意名声,当年第一次探陈衡哲也是陪同任叔永去的,任追求陈的心念他当然知道,珍惜羽毛的他断不会做夺友所爱的事,虽然他也知道她或许爱的是自己。此外,胡适在国内的母亲和未婚妻正在频频逼婚,其母放出风声,如胡另娶则以死相抗。善良的胡适不敢造次。
于是,胡适、陈衡哲、任叔永的“三人友谊”,也似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一样,可贵地守望着,矜持着,延续着。只不过,在两组“铁三角”里,总有一个将爱隐藏得更深的人。
胡适其后虽还有“爱的传奇”,却难与陈相提并论。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两两相望,不能相忘”的感情了,因为今日的许多人已经不太在意精神的生活、心灵的伴侣,有些人一切都以是否同床共枕判定得失。人心走得太快,而岁月,太慢。
有些人,倚靠那牵不到的手,一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