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6-01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使受教育者理解其内涵,形成自我锻炼的内驱力,产生学与练的欲望,动其主观,促其自觉。玩中有乐,乐中有获。但是在中考和高考的大势面前,素质教育尝试都纷纷“撤退”,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却依然是所有学校考虑的第一顺位问题。为此文化课永远第一,甚至一些学校让美术课、音乐课、劳技课等给文化课让位,压得学生每天早上都像行军打仗似的,闹铃,起床,洗漱,吃饭,乘车,上课,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睡觉。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甚至发展到学习压力大,打架斗殴、吸烟、残害亲人等事件,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吗?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群体性。孩子在群体交往中长大,再优秀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二是实践性。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能明白许多道理,同伴交往就是一种重要实践。而如果采用合适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玩好,则就能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许多调查表明,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相反,不少性格内向、孤僻,甚至有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玩。如果一个孩子交往技能比较差,就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多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果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甚至可能导致退缩性人格。
许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把“学习”和“玩”人为地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有我无它,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广义的“学习”不只是刻板地照本宣科、抄字写词,也不只是概念计算、解难题怪题。“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让孩子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身边万物皆为师,“学习”将会是其乐无穷的事情。广义的“玩”也不只是整天蹦蹦跳跳、追跑打闹,不只是游山玩水、迷宫天地。“玩”的形式也多样,各有各的乐趣。摆正“学习”的心态,调整“玩”的心理,就会发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且可以很好地对接。如果家长一想起让孩子“学习”,就认为必须停下孩子的一切玩乐活动。却不知道那样做挤掉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孩子反而一提学习就头疼、就抵触,就强烈要求“出去玩”,那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圈子。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过渡期,多数孩子面临发育的困惑,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决定着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决定着他们一生能否幸福。而能不能玩好,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同样重要。
我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也跟踪了解过许多在初中表现不同的学生,有些在初中时很勤奋,成绩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学生,到了高中后期就明显不再处于“第一梯队”,而相反一些初中时表现比较“调皮”爱玩的学生,虽然一直不能算很优秀,有的甚至没有处于“第一梯队”,但是在高中时期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很明显,前者由于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后者的抵抗力明显要强。
当然,玩也要把握好“度”。有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索性放任孩子占用写作业的时间痛痛快快地玩,那也不好。要让孩子及时回归安静,回归学习,这也是对肢体的解放,是对思维的激活。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玩而又不耽误学科的学习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参考资料建议如下:
一、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课余的时间则要给孩子充分玩的自由。让学生玩得适时、适当、有选择。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学习和玩的效率,学习的时候要专业心,而玩的时候也要专心玩,这样效果更明显。
二、给孩子宽松的玩的空间。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因素,孩子玩耍时,老师和家长尽量不要干涉他;因为,对孩子保护过度或限制过多,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玩要有所选择。
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建议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挑选能和他人共玩的项目和课题,以培养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
五、把“玩”跟锻炼身体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孩子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而许多体育项目是颇具趣味性的,可以让孩子多“玩”多运动。比如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只要条件允许,就让孩子好好地玩上一两样,既玩出了兴致,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六、收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进行改编。
七、玩后总结。玩过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总结一下。
综上所述,从当前教育的状况来看,教书育人,“育人”的任务任重道远,我们都不希望通过多年的辛苦教育,最终却培养出类似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孩子,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社会的失败。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建立完整独立的人格,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在初中教育阶段,我们有必要为孩子补上“玩”的一课,让他们玩得愉快,玩得有创造性,玩得有意义,玩得不影响学习。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学校的各类活动尤其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使受教育者理解其内涵,形成自我锻炼的内驱力,产生学与练的欲望,动其主观,促其自觉。玩中有乐,乐中有获。但是在中考和高考的大势面前,素质教育尝试都纷纷“撤退”,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却依然是所有学校考虑的第一顺位问题。为此文化课永远第一,甚至一些学校让美术课、音乐课、劳技课等给文化课让位,压得学生每天早上都像行军打仗似的,闹铃,起床,洗漱,吃饭,乘车,上课,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睡觉。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甚至发展到学习压力大,打架斗殴、吸烟、残害亲人等事件,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吗?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群体性。孩子在群体交往中长大,再优秀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二是实践性。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能明白许多道理,同伴交往就是一种重要实践。而如果采用合适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玩好,则就能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许多调查表明,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相反,不少性格内向、孤僻,甚至有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玩。如果一个孩子交往技能比较差,就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多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果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甚至可能导致退缩性人格。
许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把“学习”和“玩”人为地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有我无它,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广义的“学习”不只是刻板地照本宣科、抄字写词,也不只是概念计算、解难题怪题。“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让孩子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身边万物皆为师,“学习”将会是其乐无穷的事情。广义的“玩”也不只是整天蹦蹦跳跳、追跑打闹,不只是游山玩水、迷宫天地。“玩”的形式也多样,各有各的乐趣。摆正“学习”的心态,调整“玩”的心理,就会发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且可以很好地对接。如果家长一想起让孩子“学习”,就认为必须停下孩子的一切玩乐活动。却不知道那样做挤掉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孩子反而一提学习就头疼、就抵触,就强烈要求“出去玩”,那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圈子。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过渡期,多数孩子面临发育的困惑,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决定着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决定着他们一生能否幸福。而能不能玩好,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同样重要。
我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也跟踪了解过许多在初中表现不同的学生,有些在初中时很勤奋,成绩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学生,到了高中后期就明显不再处于“第一梯队”,而相反一些初中时表现比较“调皮”爱玩的学生,虽然一直不能算很优秀,有的甚至没有处于“第一梯队”,但是在高中时期却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很明显,前者由于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后者的抵抗力明显要强。
当然,玩也要把握好“度”。有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索性放任孩子占用写作业的时间痛痛快快地玩,那也不好。要让孩子及时回归安静,回归学习,这也是对肢体的解放,是对思维的激活。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玩而又不耽误学科的学习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参考资料建议如下:
一、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课余的时间则要给孩子充分玩的自由。让学生玩得适时、适当、有选择。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学习和玩的效率,学习的时候要专业心,而玩的时候也要专心玩,这样效果更明显。
二、给孩子宽松的玩的空间。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因素,孩子玩耍时,老师和家长尽量不要干涉他;因为,对孩子保护过度或限制过多,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玩要有所选择。
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建议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挑选能和他人共玩的项目和课题,以培养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
五、把“玩”跟锻炼身体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孩子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而许多体育项目是颇具趣味性的,可以让孩子多“玩”多运动。比如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只要条件允许,就让孩子好好地玩上一两样,既玩出了兴致,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六、收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进行改编。
七、玩后总结。玩过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总结一下。
综上所述,从当前教育的状况来看,教书育人,“育人”的任务任重道远,我们都不希望通过多年的辛苦教育,最终却培养出类似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孩子,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社会的失败。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建立完整独立的人格,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在初中教育阶段,我们有必要为孩子补上“玩”的一课,让他们玩得愉快,玩得有创造性,玩得有意义,玩得不影响学习。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