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位45岁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凯特·布朗的外出工作又回归家庭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婚姻对女主人公的自我认识的压抑、生存能力的压抑和向往性自由的压抑,反应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家庭妇女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多丽丝·莱辛;婚姻;压抑
《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位45岁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凯特·布朗外出工作又回归家庭的故事,从而使得凯特对自我、婚姻、责任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婚姻公对于女主人公自我认识的压抑
小说的开头,凯特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作为居住在伦敦郊区豪宅的中产阶级主妇,她更在意她的外表和言行举止是否与自身的身份和所在的场合相符合。在1973年的英国,中产阶级擁有丰厚的经济收入、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以及优秀的教育背景。“她疯狂地跟随潮流亦步亦趋——染发、减肥、穿着打扮时尚,又不装嫩……”。45岁的凯特对于自我的认识,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家人的束缚。她要做的人无法遵从自己的想法。于是她才会扪心自问:“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吗?”这个疑问不只是凯特的疑问,更是许许多多像凯特一样性情温顺,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的心声。
相比之下,年轻时候的凯特出身书香门第,曾经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学生,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回忆截取了一个片段,1948年的夏,凯特与爷爷一起住在莫桑比克首都,那是的她美丽大方,乖巧可爱,常常有年轻的小伙子为之倾倒,她“名声在外,风光无限”。少女时期的凯特还未进入社会规范的严格管控范围,也没有固定的社会身份束缚她。
作者是以一种对比的手法来比较凯特婚前婚后的状态的。小说一开头,凯特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多有抱怨,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却不能表达,即使表达了也没有人在乎。再对少女时期的凯特生活的一个片段的回忆,更加突出了凯特对目前无法选择,不自由的认识。
二、婚姻对于女主人生存能力的压抑
凯特数十年来的生活一直是在社会规范的规定之下,因而她想要成为一个自由女性的真实需求被压抑了。小说中,迈克尔在遇到凯特时,“迈克尔经历了十年战争和专业集训,事业才刚刚起步”,而凯特是一个有文化、有才华的知识女性,甚至被牛津大学录取了,她有这个光明的前景。但是,因为凯特遇见了迈克尔以后便抛下了学业,“她搬进迈克尔的住所,两人欢欢喜喜的开始了被他们成为‘第一阶段’的生活。”从此凯特便被困在婚姻的牢笼之中,开始了数十年的家庭主妇生活。“要是没有结婚,她会成为自己领域的什么特殊人才吗?没准儿当上讲师?女子当教授的好像不多。不过这些年头不常出现”,在凯特的意识中,更多是惧怕没有结婚的情况“要是没有结婚,她会疯的,恨自己学什么罗曼斯语,读什么文学……”想到这里就“一阵恐慌涌上心头,这一发现令她不知所措”。她也这样安慰自己,想着“丈夫好像并不要她守在家里,会同她分享乐趣,乐意她和别人交往。她常帮丈夫或丈夫的同事翻译资料……”她觉得自己成为家庭主妇是自己的选择,也怨不了别人。
但是,凯特经年累月地被困在自己的大房子里造成了她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当丈夫的朋友艾伦·波斯特建议凯特去国际食品组织当同声翻译时,她本能地拒绝了。因为她心理存在这对于外面世界的恐惧,“她都觉得自己像个长期被囚禁的犯人,心里想着从明天开始就得面对自由了。”她更多的重心在丈夫,在孩子身上,拒绝的理由也是因为自己要照顾小儿子。丈夫和孩子是她生存的根本。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感到骄傲,却时时刻刻希望自己是被家里人所需要的。但此时的凯特和自己忙碌的丈夫和将要成年的儿女们又矛盾重重。而一旦家里的人不需要她了,那么凯特就体现不出价值了。
与此相对的是,工作以后的凯特,重新找到了价值。翻译不仅让凯特展示了自己被埋没的语言才能,她的收入甚至可以与丈夫等量齐观,这使她倍感自豪。她曾对丈夫一直有一种期望,“她觉得,这个男子与她结婚这么多年,身上一直藏着一种潜能”,但是在谈过这一感受之后,丈夫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馈。但她的价值被忽略,“她也隐隐希望,他会说有时她也给他同样的感受,他却没有。”由此可以看出两人在婚姻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凯特的工作能力被低估了。
三、婚姻对于女主人公性的压抑
在传统思想中,性常常被描述为洪水猛兽,自由性爱成为社会的禁忌。在婚姻中,女性是压迫最深的那个。作为一个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很深的女性,凯特要求自己在情感上和肉体上都要忠于自己的丈夫。在婚后性生活上,凯特特意将“她的调温器调至‘低档’”,竭尽所能拒绝陌生男人的调情。即便是后来,她突破家庭的束缚,尝试婚外恋试图与杰弗里做爱,但她的内心深处觉得只有与丈夫的性爱才是最令她激情澎湃的。更令凯特感到不满的是,丈夫口口声声说会保持对她的忠诚,可是在婚后却屡屡出轨,并说这只是不带感情的逢场作戏,这让凯特觉得自己的忠贞没有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孤立的写凯特的感受,而是将凯特与玛丽,凯特与丈夫迈克尔,这三个人进行对比。玛丽和迈克尔是一类人,他们不接受婚姻对自己的约束,不压抑自己的感情,产生需要便可以即刻发泄出来。可是凯特却不同,凯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充满了各种道德上的要求。产生的结果便是时时刻刻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种凯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压抑,也正是这样,在凯特外出工作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的爆发,导致她离经叛道,愿意去尝试婚内出轨。
四、结语
小说的最后只是交代了凯特最终不告而别,回了家。没有写到一家人重逢的场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小说展示了凯特与那些操控着她、压抑着她的消极对立面的斗争,通过回忆与反省,最终改善了对母亲、妻子、性、责任义务、自由的片面看法。她最终获得了对于自我和无意识的全新理解,形成了一种平衡、全面的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著,邱益鸿译.天黑前的夏天[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9(14).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多丽丝·莱辛;婚姻;压抑
《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位45岁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凯特·布朗外出工作又回归家庭的故事,从而使得凯特对自我、婚姻、责任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婚姻公对于女主人公自我认识的压抑
小说的开头,凯特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作为居住在伦敦郊区豪宅的中产阶级主妇,她更在意她的外表和言行举止是否与自身的身份和所在的场合相符合。在1973年的英国,中产阶级擁有丰厚的经济收入、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以及优秀的教育背景。“她疯狂地跟随潮流亦步亦趋——染发、减肥、穿着打扮时尚,又不装嫩……”。45岁的凯特对于自我的认识,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家人的束缚。她要做的人无法遵从自己的想法。于是她才会扪心自问:“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吗?”这个疑问不只是凯特的疑问,更是许许多多像凯特一样性情温顺,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的心声。
相比之下,年轻时候的凯特出身书香门第,曾经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学生,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回忆截取了一个片段,1948年的夏,凯特与爷爷一起住在莫桑比克首都,那是的她美丽大方,乖巧可爱,常常有年轻的小伙子为之倾倒,她“名声在外,风光无限”。少女时期的凯特还未进入社会规范的严格管控范围,也没有固定的社会身份束缚她。
作者是以一种对比的手法来比较凯特婚前婚后的状态的。小说一开头,凯特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多有抱怨,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却不能表达,即使表达了也没有人在乎。再对少女时期的凯特生活的一个片段的回忆,更加突出了凯特对目前无法选择,不自由的认识。
二、婚姻对于女主人生存能力的压抑
凯特数十年来的生活一直是在社会规范的规定之下,因而她想要成为一个自由女性的真实需求被压抑了。小说中,迈克尔在遇到凯特时,“迈克尔经历了十年战争和专业集训,事业才刚刚起步”,而凯特是一个有文化、有才华的知识女性,甚至被牛津大学录取了,她有这个光明的前景。但是,因为凯特遇见了迈克尔以后便抛下了学业,“她搬进迈克尔的住所,两人欢欢喜喜的开始了被他们成为‘第一阶段’的生活。”从此凯特便被困在婚姻的牢笼之中,开始了数十年的家庭主妇生活。“要是没有结婚,她会成为自己领域的什么特殊人才吗?没准儿当上讲师?女子当教授的好像不多。不过这些年头不常出现”,在凯特的意识中,更多是惧怕没有结婚的情况“要是没有结婚,她会疯的,恨自己学什么罗曼斯语,读什么文学……”想到这里就“一阵恐慌涌上心头,这一发现令她不知所措”。她也这样安慰自己,想着“丈夫好像并不要她守在家里,会同她分享乐趣,乐意她和别人交往。她常帮丈夫或丈夫的同事翻译资料……”她觉得自己成为家庭主妇是自己的选择,也怨不了别人。
但是,凯特经年累月地被困在自己的大房子里造成了她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当丈夫的朋友艾伦·波斯特建议凯特去国际食品组织当同声翻译时,她本能地拒绝了。因为她心理存在这对于外面世界的恐惧,“她都觉得自己像个长期被囚禁的犯人,心里想着从明天开始就得面对自由了。”她更多的重心在丈夫,在孩子身上,拒绝的理由也是因为自己要照顾小儿子。丈夫和孩子是她生存的根本。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感到骄傲,却时时刻刻希望自己是被家里人所需要的。但此时的凯特和自己忙碌的丈夫和将要成年的儿女们又矛盾重重。而一旦家里的人不需要她了,那么凯特就体现不出价值了。
与此相对的是,工作以后的凯特,重新找到了价值。翻译不仅让凯特展示了自己被埋没的语言才能,她的收入甚至可以与丈夫等量齐观,这使她倍感自豪。她曾对丈夫一直有一种期望,“她觉得,这个男子与她结婚这么多年,身上一直藏着一种潜能”,但是在谈过这一感受之后,丈夫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馈。但她的价值被忽略,“她也隐隐希望,他会说有时她也给他同样的感受,他却没有。”由此可以看出两人在婚姻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凯特的工作能力被低估了。
三、婚姻对于女主人公性的压抑
在传统思想中,性常常被描述为洪水猛兽,自由性爱成为社会的禁忌。在婚姻中,女性是压迫最深的那个。作为一个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很深的女性,凯特要求自己在情感上和肉体上都要忠于自己的丈夫。在婚后性生活上,凯特特意将“她的调温器调至‘低档’”,竭尽所能拒绝陌生男人的调情。即便是后来,她突破家庭的束缚,尝试婚外恋试图与杰弗里做爱,但她的内心深处觉得只有与丈夫的性爱才是最令她激情澎湃的。更令凯特感到不满的是,丈夫口口声声说会保持对她的忠诚,可是在婚后却屡屡出轨,并说这只是不带感情的逢场作戏,这让凯特觉得自己的忠贞没有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孤立的写凯特的感受,而是将凯特与玛丽,凯特与丈夫迈克尔,这三个人进行对比。玛丽和迈克尔是一类人,他们不接受婚姻对自己的约束,不压抑自己的感情,产生需要便可以即刻发泄出来。可是凯特却不同,凯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充满了各种道德上的要求。产生的结果便是时时刻刻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种凯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压抑,也正是这样,在凯特外出工作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的爆发,导致她离经叛道,愿意去尝试婚内出轨。
四、结语
小说的最后只是交代了凯特最终不告而别,回了家。没有写到一家人重逢的场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小说展示了凯特与那些操控着她、压抑着她的消极对立面的斗争,通过回忆与反省,最终改善了对母亲、妻子、性、责任义务、自由的片面看法。她最终获得了对于自我和无意识的全新理解,形成了一种平衡、全面的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著,邱益鸿译.天黑前的夏天[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