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小说倒是很合我的口味,里面没有星系飞船和机器人,但它有火车(蒸气朋克?),这真是很棒。我一直觉得火车是一个时代或一种境遇的象征,代表了神话的出现或神话的破灭。在我看来,这篇小说好在它是为农业文明或种植文明张目,并控诉工业文明(所以有了火车)。当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但我很喜欢这种大逆不道。
小说的背景是美国著名的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那时候英国都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却还在摸索之中,北方代表的是新兴的、先进生产力的工业文明,而南方是落后的种植经济和奴隶制度。所以南北之战不仅是统一和分裂之战,更是一方用强制力使另一方接受现代化进程和工业价值观之战,是文明和落后之战。这是对这场战争的一般评价。但这篇小说好像不是这么评价的。火车看上去并不是先进和幸福的象征,而只是灾难和死亡的化身,它是把失败的失去自由的南方抵抗者流放到荒凉之地的工具。那个流放地好像是希特勒的集中营,其实还要糟,严寒而没有吃的,只有印第安人出没。甚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很多人包括“我”的母亲就悲惨地死在了半途。因为这样的一个立意,我认为这篇小说具有科幻的实质,它不仅构筑了一个陌生疏离的世界(好漂亮的架空历史),而且还营造了一个非主流的奇怪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火车叫做“林肯列车”,也是小说的名字。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把林肯作为伟人推上了神圣宝座,他的废奴绝对代表了文明的进步,也从精神上解放了美国人民,捍卫了美国的民主自由体系。林肯列车当然便是美国普世价值观的象征了。但小说中的林肯非旦不是救世主,还更像是魔鬼。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林肯,而是通过主人公乘火车旅行的种种经历,来使我们看到林肯的残忍无情。这同样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优秀之处,就是细节和人物都处理得栩栩如生,正是做科幻小说的要紧地方,使不曾发生的,如同现实。包括母亲的死亡、母女忧伤的对话、冷酷的共和士兵和混乱的挤乘车场面等,都足以表现出阴暗和血腥。林肯列车始终像是一个灭绝种族的焚尸炉。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专制者和灾难制造者。读者不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南北战争中,林肯领导下的北方是邪恶的,受苦难的是广大的南方人民。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说:“让这个在上帝保佑下的国家得到自由的新生,让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存在下去。”可是,读了这篇小说,我们觉得这完全是谎言。到底哪个是真相呢?
小说中正面的形象是伊丽莎白·兰德这样的救助者。这是纯粹民间的力量,也代表了下层的反叛。当然他们也利用了铁路,使用这种工业文明的工具来帮助受苦受难者逃亡。哪怕只能从一列火车中救出两个人,这也值得。他们开辟的是一条“地下铁路”,这引起了我们更多的联想。他们才是真正的解放者,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美国英雄——或者是反英雄,那么,这篇小说也便是反乌托邦。
火车在这篇小说中的确是有技术象征意味的,大致等同于宇宙飞船的技术象征意味。说起来,美国的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其境内由本国修建的铁路里程为26万多公里,其中一级铁路为21万多公里,此外还有美国拥有使用权、非本国修建的铁路两万多公里。而说到美国铁路,又要提到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为了打通美国东西部,决定建造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这条铁路横跨美国大陆。林肯虽然没有看到铁路的建成,但他的梦想最后实现了。1865年4月,林肯的遗体是由一列九节车厢的列车载着,驶往1000英里以外的华盛顿开向他的家乡、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的。当然关于林肯与铁路的关系,还有以下佚闻: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的对手、民主党人道格拉斯是个大富翁。他租用了漂亮的竞选列车,在车后安上一尊大炮,每到一站鸣炮32响,加上乐队奏乐,声势之大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竞选。道格拉斯洋洋得意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却没有专车,他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为他准备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发表竞选演说讲:“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篇小说却说,林肯拥有专列。林肯是历史上最虚伪的政客。
那么,小说是在散布偏见吗?是违背历史真实吗?是为奴隶主张目吗?小说中的主人公自己也承认是奴隶主!但同情被寄予在了他们身上。“我并不是邪恶势力的一分子!”主人公在结束时大声叫道。因此,是否描写了现世的客观真实,这不是判断科幻小说的标准。重要的是,用虚构历史的方法,对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文明的真正价值,提出了重新定义的要求。看起来,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南北战争?统一战争?好可笑。唯一永恒的标准只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人民只是政治的玩物。可惜在今天,“林肯列车”的故事仍在继续。
小说的背景是美国著名的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那时候英国都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却还在摸索之中,北方代表的是新兴的、先进生产力的工业文明,而南方是落后的种植经济和奴隶制度。所以南北之战不仅是统一和分裂之战,更是一方用强制力使另一方接受现代化进程和工业价值观之战,是文明和落后之战。这是对这场战争的一般评价。但这篇小说好像不是这么评价的。火车看上去并不是先进和幸福的象征,而只是灾难和死亡的化身,它是把失败的失去自由的南方抵抗者流放到荒凉之地的工具。那个流放地好像是希特勒的集中营,其实还要糟,严寒而没有吃的,只有印第安人出没。甚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很多人包括“我”的母亲就悲惨地死在了半途。因为这样的一个立意,我认为这篇小说具有科幻的实质,它不仅构筑了一个陌生疏离的世界(好漂亮的架空历史),而且还营造了一个非主流的奇怪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火车叫做“林肯列车”,也是小说的名字。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把林肯作为伟人推上了神圣宝座,他的废奴绝对代表了文明的进步,也从精神上解放了美国人民,捍卫了美国的民主自由体系。林肯列车当然便是美国普世价值观的象征了。但小说中的林肯非旦不是救世主,还更像是魔鬼。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林肯,而是通过主人公乘火车旅行的种种经历,来使我们看到林肯的残忍无情。这同样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优秀之处,就是细节和人物都处理得栩栩如生,正是做科幻小说的要紧地方,使不曾发生的,如同现实。包括母亲的死亡、母女忧伤的对话、冷酷的共和士兵和混乱的挤乘车场面等,都足以表现出阴暗和血腥。林肯列车始终像是一个灭绝种族的焚尸炉。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专制者和灾难制造者。读者不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南北战争中,林肯领导下的北方是邪恶的,受苦难的是广大的南方人民。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说:“让这个在上帝保佑下的国家得到自由的新生,让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存在下去。”可是,读了这篇小说,我们觉得这完全是谎言。到底哪个是真相呢?
小说中正面的形象是伊丽莎白·兰德这样的救助者。这是纯粹民间的力量,也代表了下层的反叛。当然他们也利用了铁路,使用这种工业文明的工具来帮助受苦受难者逃亡。哪怕只能从一列火车中救出两个人,这也值得。他们开辟的是一条“地下铁路”,这引起了我们更多的联想。他们才是真正的解放者,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美国英雄——或者是反英雄,那么,这篇小说也便是反乌托邦。
火车在这篇小说中的确是有技术象征意味的,大致等同于宇宙飞船的技术象征意味。说起来,美国的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其境内由本国修建的铁路里程为26万多公里,其中一级铁路为21万多公里,此外还有美国拥有使用权、非本国修建的铁路两万多公里。而说到美国铁路,又要提到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为了打通美国东西部,决定建造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这条铁路横跨美国大陆。林肯虽然没有看到铁路的建成,但他的梦想最后实现了。1865年4月,林肯的遗体是由一列九节车厢的列车载着,驶往1000英里以外的华盛顿开向他的家乡、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的。当然关于林肯与铁路的关系,还有以下佚闻: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的对手、民主党人道格拉斯是个大富翁。他租用了漂亮的竞选列车,在车后安上一尊大炮,每到一站鸣炮32响,加上乐队奏乐,声势之大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竞选。道格拉斯洋洋得意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却没有专车,他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为他准备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发表竞选演说讲:“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篇小说却说,林肯拥有专列。林肯是历史上最虚伪的政客。
那么,小说是在散布偏见吗?是违背历史真实吗?是为奴隶主张目吗?小说中的主人公自己也承认是奴隶主!但同情被寄予在了他们身上。“我并不是邪恶势力的一分子!”主人公在结束时大声叫道。因此,是否描写了现世的客观真实,这不是判断科幻小说的标准。重要的是,用虚构历史的方法,对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文明的真正价值,提出了重新定义的要求。看起来,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南北战争?统一战争?好可笑。唯一永恒的标准只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人民只是政治的玩物。可惜在今天,“林肯列车”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