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主体在于教师,立足点在于教学目标的预设,以此为基础,合理的课堂实施是保证。从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过程,同时,也显现出了教师在革新观念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和个体创新。本文就试图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层面,借助教学实践,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应该秉持的态度。
一、批判“千课一律”——“去年今日此门中”
例1: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看图,图字结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导诵读,在诵读中感悟。
3.初步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会字,激发学生学字的兴趣。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例2: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识字8》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两格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看图,图字结合,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从例1、例2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识字教学的共性要求较多,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识字方法上的递进、识字能力上的提升、识字感情上的丰盈。
看着备课笔记上自己的笔迹,回想当时的备课心态:例1是刚开学不久,暑期积淀的“好好教学”的热情尚在,照抄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心血来潮,添加了一些“激发学生学字的兴趣”之类的话(其实,激发学生学字兴趣的表述是否应该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提出也值得商榷);例2表现出来的状态则如强弩之末了,如果当时让我说“语文是什么”、“小学生学语文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语文”这些话题,我是茫然不知所措的。
二、学习自主备课——“人面桃花相映红”
例3: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 3课《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我校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这是笔者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阐述,由于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我直接照抄了《备课手册》上的全部内容。之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朗读、小组朗读、角色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并积累词语“翻山越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在演一演、说一说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中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领悟由第一次抱母亲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关爱母亲,懂得感恩。
三、追问话语权——“人面不知何处去”
大部分教学资料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使学生学会……”,“要求学生能……”,“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等等。仔细推敲这些文字背后的隐性话语,“使学生学会……”是不是等于“我就要他们会”、“他们不会就不善罢甘休”?“要求学生能……”、“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这些说法大多有强权的意味,都深深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心态和课堂实际。在教师面前,学生有没有话语权?即便有,这种话语权在学生的担心、察言观色时,又悄悄地返还给了教师,言说的主体在教师打断学生的瞬间发生了对调。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如何克服“向师性”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的束缚,怎样呵护学生的话语权呢?如例4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话语权。
例4: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读、小组读、赛读等形式,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通过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延伸学生对法布尔敬佩的情感,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和文本空间。
4.启发学生思考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何种启示。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四、回首成长——“桃花依旧笑春风”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预先对教学活动的目标预设。在预设目标的同时,一同进行的是预设教学手段、教学进程,以及对文本、对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就如同雕塑家在准备雕刻一件工艺品的时候,他对雕刻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怎么雕刻都已经有了酝酿一般。
一、批判“千课一律”——“去年今日此门中”
例1: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看图,图字结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指导诵读,在诵读中感悟。
3.初步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会字,激发学生学字的兴趣。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例2: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识字8》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两格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看图,图字结合,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从例1、例2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识字教学的共性要求较多,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识字方法上的递进、识字能力上的提升、识字感情上的丰盈。
看着备课笔记上自己的笔迹,回想当时的备课心态:例1是刚开学不久,暑期积淀的“好好教学”的热情尚在,照抄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心血来潮,添加了一些“激发学生学字的兴趣”之类的话(其实,激发学生学字兴趣的表述是否应该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提出也值得商榷);例2表现出来的状态则如强弩之末了,如果当时让我说“语文是什么”、“小学生学语文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语文”这些话题,我是茫然不知所措的。
二、学习自主备课——“人面桃花相映红”
例3: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 3课《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我校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这是笔者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阐述,由于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我直接照抄了《备课手册》上的全部内容。之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朗读、小组朗读、角色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并积累词语“翻山越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在演一演、说一说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中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领悟由第一次抱母亲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关爱母亲,懂得感恩。
三、追问话语权——“人面不知何处去”
大部分教学资料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使学生学会……”,“要求学生能……”,“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等等。仔细推敲这些文字背后的隐性话语,“使学生学会……”是不是等于“我就要他们会”、“他们不会就不善罢甘休”?“要求学生能……”、“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这些说法大多有强权的意味,都深深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心态和课堂实际。在教师面前,学生有没有话语权?即便有,这种话语权在学生的担心、察言观色时,又悄悄地返还给了教师,言说的主体在教师打断学生的瞬间发生了对调。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如何克服“向师性”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的束缚,怎样呵护学生的话语权呢?如例4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话语权。
例4: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读、小组读、赛读等形式,鼓励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通过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延伸学生对法布尔敬佩的情感,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和文本空间。
4.启发学生思考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何种启示。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四、回首成长——“桃花依旧笑春风”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预先对教学活动的目标预设。在预设目标的同时,一同进行的是预设教学手段、教学进程,以及对文本、对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就如同雕塑家在准备雕刻一件工艺品的时候,他对雕刻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怎么雕刻都已经有了酝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