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黎声教授是一个多重身份的人,是政治家,更是我国知名声乐教育家。他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放眼学术前沿,为我国的声乐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德艺双馨”是他所有学生对他的一个整体评价。他一生兢兢业业致力于声乐学术前沿的研究。本文从他的德与艺以及他的思想高度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肖黎声;教学理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16-02
在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界,肖黎声先生是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在全国高校声乐教育领域中,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高等师范院校声乐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同时是多所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还经常应邀赴国内各高等院校讲学,为兄弟院校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工作做出贡献。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声乐·理论基础》等系列教材;参加与主持全国教科“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引领着高校声乐课程改革与声乐教学的发展。先生40余年来,一直在高校声乐教学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为各类学校及社会培养大量声乐人才。授业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参加各级声乐比赛,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同时,多年来担当诸多管理工作: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硕士学位点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在校外政界中,先生曾先后兼职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多项重要社会职务。他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国家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聊以自慰了,先生做了那么多事,实在是个奇人。
一、师恩难忘,以德服人
回想起2014年刚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读研时的情境,那时的我已是一名有着六年高校声乐教学经历的教师了。只因心中的那份对专业求知欲,驱使我最终报考研究生。阴差阳错,只因一分之差,未能录取到我所报考的院校,却被调剂到了现在在读的学校。能够遇到先生,实属意外惊喜,不幸中的万幸。记得获准前往先生办公室见他,虽然也是第一次见面,却觉得他儒雅可亲、平易近人具有学者风范,有似曾相识之感(最后得知我们居然是山西老乡)。尽管也紧张不安,但与先生交谈时尚口齿清晰,说话成句。记得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我是一位高校的声乐教师,并且鼓励我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做好。尤其是谈到未来努力方向,先生强调不但要在专业技术学习上不断进取提高,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比赛,取得好的成绩,还需提高自身的文化与艺术修养,大量阅读文献,提高理论的全面修养及独立从事研究课题的能力。先生还说,作为新时代的声乐教师,要始终坚持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声乐理论研究并行的学术道路,只搞教学不进行演唱,或只搞教学不懂学术研究,都是存在缺陷的。随即打了一份书单给我,要求我去书店把这些书统统找到并且研读,先生说这是一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起码要做到的第一手任务。随后先生和我谈了很多有关教学的观点与看法,并不停地询问我的想法,包括为什么来读研。其实我知道那天给先生的回答非常不好,虽然未能完美准确地回答出先生期望中的答案,但先生还是让一个与他期望值偏低的普通学生继续留在他的身边深造学习……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知道了得到先生恩惠的人还有很多,我就是一个。我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先生的鼓励下,我终于成为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这无疑是我一生事业中最大的转折点之一。
二、教学严谨,学识渊博
在开始进行研究生专业学习时,先生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他的教学有一个理念:上课就如上舞台一样,要时刻保持那种积极的状态。并把我舞台形象最好的一面引导出来。第一节课不急于演唱,而是抓我们平常都会忽略的小问题,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着实让我惊讶。在先生的教学中,主张心理机理教学法,说只有心里作形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心里想不对,外在是无法做准确的,并赠与我们《心的歌声》这部几乎市面上很难买到的书籍用于我们理念上的更新与学习。先生始终认为在歌唱艺术实践与教学中,常见的歌唱问题及不正确的歌唱状态,大多与不正确的呼吸相关联。所以关于呼吸的重要性,先生具有清醒的认识。在先生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首先很着重的教给学生呼吸的生理运动,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贝努力效应”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对呼吸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要求我们在声乐学习演唱中必须清楚与解决:吸气、控气与呼气三点,重点在控制气息上。先生始终在强调有了好的控制就会有对的声音。这一点儿在我今后的演唱与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且是立竿见影的。
先生自1974年开始,致力于声乐理论与嗓音发生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坚持以理论性与科学性引领声乐学习、演唱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了国际国内的声乐理论与教学体系、流派,特别是钻研我国声乐发展史上历代传统声乐教学流派的教学理念、方法。在声乐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性总结与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声乐教学法。先生在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视野始终放在国际声乐的前沿,善于总结国际国内前人优秀的科研成果,注重声乐官能听觉研究,注重声乐理论学科研究的科学化。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任职期间,加强扩大了高校声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提升了在全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分量和地位。沿袭至今两年一届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就是发起于先生之手。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先生无疑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繁荣昌盛、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孜孜以求,勤奋不怠,就是要以其毕生精力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资深声乐教育家,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了发挥先生的资源优势,特别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声乐艺术中心”,直至退休后返聘回来,继续任教继续做他所热爱的事业,继续为我国声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尽其毕生之力。先生在他40年如一日的声乐教学实践探索中,吸取西方之精华,继承中国传统之精髓,为中国当代声乐教育事业树立了楷模。也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研究与进取,使得先生始终立足国际视野的高度,不断为完善我国声乐学科的建设做贡献。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教育家,并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滞不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四、中国梦,我的梦
在先生给我的种种教益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这句话了:“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想就是要借鉴意大利美声的科学唱法来演唱我们中国自己的歌曲,使中国歌曲被世界所承认,最终走上国际舞台。”先生还经常说: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声乐领域相继放弃了自己的歌唱学派(如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学派)转而学习意大利美声学派,美声唱法几乎成为欧洲及世界的一统天下。再回过头来看我国声乐界的实际情况,歌坛的一些歌手在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咬字死、声音紧、位置低、不少人带喉音的现象,致使歌唱发音的整体形象及艺术效果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有较明显的差距。所以说,这条路值得我们反思。各国歌唱家可以用各种语言诠释美声唱法的艺术作品,其实质走的是一条各种语言学习借鉴意大利语共鸣化、艺术化、歌唱化的路,可以称为各种语言的“美声化”。可以说借鉴意大利元音共鸣化的训练方法以立“腔”可“行”全世界任何语言的“字”。通过多方学习对比与研究,先生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以腔行字”这一打破传统的理念。
关于中国作品演唱的风格把握及咬字行腔的路子如何走,走向哪里,如何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与大胆探索。先生说:希望在推进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声乐人一直以来憧憬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建议对未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在国际平台大环境,当今互联网与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文化相互交集、交融、渗透的大趋势下, 以及将来中国国际大国领军地位与担当重任的背景中,对未来中国声乐包括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不同艺术形态多元化、多样性并存格局及相互交融的发展方向,做出清醒预测、定位与蓝图规划的期望,从时代性、前瞻性的高度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形态预测以及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不同唱法演唱不同风格中国作品,如何在符合艺术规格基础上,解决好咬字与发声矛盾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高度统一的技术途径,不同艺术形态及作品的风格把握方面,做进一步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但先生每每说完,都无不担忧地继续说道:“要想实现这个梦,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光靠我一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靠你们去完成,要靠几代人去把它做好,传播出去,并把它做成。”正如先生的座右铭:“有一位西方的哲人说: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永久的歌。”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先生始终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份信念,才会让他在71岁这个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还忙于学习、传播、教学,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不求回报。
当书写到这里时,仿佛先生那睿智凝视的目光,促人奋进的话语,谆谆不倦的教诲、切切关爱的身影也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正所谓:师情如海,师恩如山。先生热爱祖国、钟情事业、治学严谨、兢兢业业、执着追求、为人和善,深得学界同仁、单位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是我国音乐教育界的楷模。先生的那种敬业好学、潜心钻研的学术态度是老一辈先生学者的真实再现,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亲手送给我他的著作和专辑时的情景。先生每次都特别认真地题笔写“冬芳惠存”这四个大字,并附有先生的签名与日期。先生常说“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是由无数前贤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仿佛跟随着先生也让我明白了些什么……
先生态度的严谨,人品的正直,大师的风范使我终身受益。学生唯以不断努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教书育人,以回报师恩的教诲。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关键词]肖黎声;教学理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16-02
在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界,肖黎声先生是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在全国高校声乐教育领域中,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高等师范院校声乐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同时是多所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还经常应邀赴国内各高等院校讲学,为兄弟院校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工作做出贡献。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声乐·理论基础》等系列教材;参加与主持全国教科“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引领着高校声乐课程改革与声乐教学的发展。先生40余年来,一直在高校声乐教学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为各类学校及社会培养大量声乐人才。授业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参加各级声乐比赛,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同时,多年来担当诸多管理工作: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硕士学位点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在校外政界中,先生曾先后兼职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多项重要社会职务。他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国家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聊以自慰了,先生做了那么多事,实在是个奇人。
一、师恩难忘,以德服人
回想起2014年刚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读研时的情境,那时的我已是一名有着六年高校声乐教学经历的教师了。只因心中的那份对专业求知欲,驱使我最终报考研究生。阴差阳错,只因一分之差,未能录取到我所报考的院校,却被调剂到了现在在读的学校。能够遇到先生,实属意外惊喜,不幸中的万幸。记得获准前往先生办公室见他,虽然也是第一次见面,却觉得他儒雅可亲、平易近人具有学者风范,有似曾相识之感(最后得知我们居然是山西老乡)。尽管也紧张不安,但与先生交谈时尚口齿清晰,说话成句。记得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我是一位高校的声乐教师,并且鼓励我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做好。尤其是谈到未来努力方向,先生强调不但要在专业技术学习上不断进取提高,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比赛,取得好的成绩,还需提高自身的文化与艺术修养,大量阅读文献,提高理论的全面修养及独立从事研究课题的能力。先生还说,作为新时代的声乐教师,要始终坚持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声乐理论研究并行的学术道路,只搞教学不进行演唱,或只搞教学不懂学术研究,都是存在缺陷的。随即打了一份书单给我,要求我去书店把这些书统统找到并且研读,先生说这是一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起码要做到的第一手任务。随后先生和我谈了很多有关教学的观点与看法,并不停地询问我的想法,包括为什么来读研。其实我知道那天给先生的回答非常不好,虽然未能完美准确地回答出先生期望中的答案,但先生还是让一个与他期望值偏低的普通学生继续留在他的身边深造学习……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知道了得到先生恩惠的人还有很多,我就是一个。我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先生的鼓励下,我终于成为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这无疑是我一生事业中最大的转折点之一。
二、教学严谨,学识渊博
在开始进行研究生专业学习时,先生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他的教学有一个理念:上课就如上舞台一样,要时刻保持那种积极的状态。并把我舞台形象最好的一面引导出来。第一节课不急于演唱,而是抓我们平常都会忽略的小问题,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着实让我惊讶。在先生的教学中,主张心理机理教学法,说只有心里作形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心里想不对,外在是无法做准确的,并赠与我们《心的歌声》这部几乎市面上很难买到的书籍用于我们理念上的更新与学习。先生始终认为在歌唱艺术实践与教学中,常见的歌唱问题及不正确的歌唱状态,大多与不正确的呼吸相关联。所以关于呼吸的重要性,先生具有清醒的认识。在先生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首先很着重的教给学生呼吸的生理运动,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贝努力效应”是怎么回事,让学生对呼吸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要求我们在声乐学习演唱中必须清楚与解决:吸气、控气与呼气三点,重点在控制气息上。先生始终在强调有了好的控制就会有对的声音。这一点儿在我今后的演唱与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且是立竿见影的。
先生自1974年开始,致力于声乐理论与嗓音发生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坚持以理论性与科学性引领声乐学习、演唱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了国际国内的声乐理论与教学体系、流派,特别是钻研我国声乐发展史上历代传统声乐教学流派的教学理念、方法。在声乐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性总结与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声乐教学法。先生在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视野始终放在国际声乐的前沿,善于总结国际国内前人优秀的科研成果,注重声乐官能听觉研究,注重声乐理论学科研究的科学化。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生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任职期间,加强扩大了高校声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提升了在全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分量和地位。沿袭至今两年一届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就是发起于先生之手。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先生无疑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繁荣昌盛、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孜孜以求,勤奋不怠,就是要以其毕生精力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资深声乐教育家,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了发挥先生的资源优势,特别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声乐艺术中心”,直至退休后返聘回来,继续任教继续做他所热爱的事业,继续为我国声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尽其毕生之力。先生在他40年如一日的声乐教学实践探索中,吸取西方之精华,继承中国传统之精髓,为中国当代声乐教育事业树立了楷模。也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研究与进取,使得先生始终立足国际视野的高度,不断为完善我国声乐学科的建设做贡献。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教育家,并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滞不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四、中国梦,我的梦
在先生给我的种种教益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这句话了:“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想就是要借鉴意大利美声的科学唱法来演唱我们中国自己的歌曲,使中国歌曲被世界所承认,最终走上国际舞台。”先生还经常说: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声乐领域相继放弃了自己的歌唱学派(如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学派)转而学习意大利美声学派,美声唱法几乎成为欧洲及世界的一统天下。再回过头来看我国声乐界的实际情况,歌坛的一些歌手在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咬字死、声音紧、位置低、不少人带喉音的现象,致使歌唱发音的整体形象及艺术效果与美声唱法的艺术规格有较明显的差距。所以说,这条路值得我们反思。各国歌唱家可以用各种语言诠释美声唱法的艺术作品,其实质走的是一条各种语言学习借鉴意大利语共鸣化、艺术化、歌唱化的路,可以称为各种语言的“美声化”。可以说借鉴意大利元音共鸣化的训练方法以立“腔”可“行”全世界任何语言的“字”。通过多方学习对比与研究,先生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以腔行字”这一打破传统的理念。
关于中国作品演唱的风格把握及咬字行腔的路子如何走,走向哪里,如何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与大胆探索。先生说:希望在推进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形成发展及最终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声乐人一直以来憧憬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建议对未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在国际平台大环境,当今互联网与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文化相互交集、交融、渗透的大趋势下, 以及将来中国国际大国领军地位与担当重任的背景中,对未来中国声乐包括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不同艺术形态多元化、多样性并存格局及相互交融的发展方向,做出清醒预测、定位与蓝图规划的期望,从时代性、前瞻性的高度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形态预测以及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不同唱法演唱不同风格中国作品,如何在符合艺术规格基础上,解决好咬字与发声矛盾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高度统一的技术途径,不同艺术形态及作品的风格把握方面,做进一步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但先生每每说完,都无不担忧地继续说道:“要想实现这个梦,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光靠我一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靠你们去完成,要靠几代人去把它做好,传播出去,并把它做成。”正如先生的座右铭:“有一位西方的哲人说: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永久的歌。”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先生始终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份信念,才会让他在71岁这个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还忙于学习、传播、教学,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不求回报。
当书写到这里时,仿佛先生那睿智凝视的目光,促人奋进的话语,谆谆不倦的教诲、切切关爱的身影也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正所谓:师情如海,师恩如山。先生热爱祖国、钟情事业、治学严谨、兢兢业业、执着追求、为人和善,深得学界同仁、单位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是我国音乐教育界的楷模。先生的那种敬业好学、潜心钻研的学术态度是老一辈先生学者的真实再现,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亲手送给我他的著作和专辑时的情景。先生每次都特别认真地题笔写“冬芳惠存”这四个大字,并附有先生的签名与日期。先生常说“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是由无数前贤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仿佛跟随着先生也让我明白了些什么……
先生态度的严谨,人品的正直,大师的风范使我终身受益。学生唯以不断努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教书育人,以回报师恩的教诲。
(责任编辑: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