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用于预测性事件中的策划型现场报道有其自身的特点,出镜记者在了解这类报道特点的基础上,辅以适宜的报道技巧则有助于其出色地完成现场报道。本文在分析策划型现场报道特点的同时,试以蒋林的个案总结此类现场报道的技巧,以供学习与交流。
关键词:策划型现场;报道特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技巧
预测性事件的报道是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予以报道,电视新闻媒体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大多使用在大型活动的直播中,事先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策划型现场报道则常用于预测性事件报道中。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启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全天候多频道的并机直播。CCTVl综合频道在上午时段播出的《向伟大复兴前进》和下午时段播出的《人民欢歌》这两档直播节目均安排了大量的直播连线,通过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让观众从不同视角更全面地了解当天庆祝活动的最新情况。这种在直播中由出境记者完成的对已知的既定的事实进行解读式的现场报道属于典型的策划型现场报道。
一、策划型现场报道的特点
(一)就报道事件而言,其主题具有独特性和高关注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是国家性重大庆典,全民关注且群众参与性非常高,特别是在思想意识与情感共鸣方面具有极强的一致性。诸如每年的“两会报道”、2018年的“青之岛友朋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特别报道”“桥通珠港澳”特别报道、2019年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报道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年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等引入关注的重大事件都体现出其独特性和高关注度的特点。
(二)就出镜记者而言,他们在现场报道前有机会彩排、在报道中可以有设计
无论是在《向伟大复兴前进》,还是在《人民欢歌》中,所有的出镜记者都提前知晓活动流程及当天自己在哪个区域完成报道任务,并且可以进入现场随时待命。因此,与突发性事件事故报道相比,他们除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报道相关的信息和材料,也有足够的精力去构思和设计出镜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更有利的是在与演播室进行直播连线前,能充分利用全要素走位彩排和在现场随时待命这些优势进行演练,不断修正完善,进而在直播连线中呈现出最佳的现场报道效果。
(三)就报道角度而言,全方位、多维度
在这次的特别报道中,上午时段的出境记者分别从直升飞机、天安门城楼、正阳门前、纪念碑、东观礼台、仪仗队、西观礼台、军乐团、正义路、指挥部10个不同视角和区域带来报道。下午时段的出境记者则从东观礼台、北表演台、主题表演区、集结点、南表演台、西一区、西二区、国家博物馆、烟火树、东一区、五棵松、西观礼台10个地点进行报道。多路记者各司其职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解读,以此让观众时时跟进并了解活动的最新动态。回顾近几年国内的非突发性(灾害性)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直播都运用了策划型现场报道,从不同角度丰富节目内容,带给观众更好的收看体验。
二、记者完成策划型现场报道的技巧
出镜记者是在新闻事件及其相关现场出现在镜头画面中,以观察、体验、调查等方式,运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采访、报道或评论的视频新闻记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人民欢歌》中,总台派出的多路记者在直播连线中带来全方位报道,而蒋林在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可圈可点,堪称典范。
(一)突出重点,进行故事化呈现
蒋林在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另辟蹊径,角度新颖、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蒋林的报道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结束后,观众的退场情况及群众大联欢的转场布置。第二部分则全部围绕主题表演区表演者的道具——灯牌展开。蒋林以此为立足点,进行深度挖掘,从介绍灯牌的外观性能、表演效果到研发故事、演出时长再到相关专利的申请,可以说报道全程突出重点。围绕灯牌的报道占据整个出镜内容的三分之二,但丝毫不给人哕嗦冗长之感。原因在于他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蒋林具体讲述了灯牌大小性能及改版次数、导演组依据道具效果不断增加表演时长以及在灯牌研发时附带申请的国家专利等小故事,这些内容让其表达丰富不空洞,有趣又生动。反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题报道,记者在报道澳大利亚场馆的原住民文化时,出境全过程皆是“蜻蜓点水式报道”,关键性现场信息未作任何“凸显式提起”处理,导致整个报道平铺直叙,缺少亮点。两者相比,足以说明好的现场报道需要出镜记者对现场信息进行筛选,突出重點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故事化的具体呈现。如果不花功夫准备,只按出镜套路对画面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报道”,那么报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失去神采。
(二)从受众角度出发,扩充现场报道的信息增量
记者其实没必要在受众能轻而易举知晓明白画面内容和信息的地方出镜。蒋林很好地规避了这种“为了出镜而出镜”的报道。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出镜记者在现场应该充分调动感官知觉,将自己第一时间获得的画面而又无法直观呈现的内容、信息、感受等通过现场报道传递给受众。当天的活动现场观礼群众如何退场、临时观礼区的坐席何时拆除等都是受众想知道却无法了解的盲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节目中出现的所有现场报道,只有蒋林一人向受众说明了观众的退场情况及群众大联欢的转场布置是如何衔接完成的。
“先从我今天上午一段小小的感触来开始我今天的这个直播。在今天早上的阅兵的准备直播结束之后,我有幸拿到了一张请柬,坐到了广场南面的观礼台当中的记者区41排的位置上,看完了整个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我所坐的地方呢,是41排,在所有的盛典结束之后,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是逐步退场的。基本上是以三到四排为一组去退场,所以当我的41排走下这个看台的时候,比第一排的这些朋友们大概多了等待了25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就在我已经走到天安门广场边儿上的时候,我发现第一排最前面的这个临时观礼区的坐席已经全部拆除完毕了。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要告诉大家,在今天中午的12点30分,当我们的群众游行环节结束之后,今天晚上我们要把它再变成一个群众大联欢这个转场的过程是需要争分夺秒的。我记了一下时间,大概在今天下午的4点30分的时候,所有的布置就已经焕然一新了。” 蒋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细心观察向受众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说明,实实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把现场发生的相关隋况呈现出来,从而解除受众疑惑。蒋林非常注重扩充现场报道的信息增量,例如:在报道起头,他提到了大众较为熟悉的金水桥、天安门等地标建筑,以此为参照物让受众更清楚究竟主题表演区位于何处。蒋林在介绍群众如何退场及群众大联欢现场布置时远处的大吊臂一直出现在画面中,而蒋林也对这一重要的演出道具做出必要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就在远处有6个大的吊臂吊起了一个LED的投影墙,这是今天晚上将会和我们的核心表演区当中的表演者一起互动的一个非常亮眼的表演项目。”虽然只用短短一句话介绍道具及其作用,但很好的避免了受众因不知其为是何物而产生一头雾水的情况。同时,无形中也为晚上的大联欢宣传造势。另外,灯牌的改进以及研发过程中的专利申请等信息增量的扩充,让整段现场报道内容翔实,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用好非语言表达,让现场报道入眼、入耳、入心
我们结合出镜报道的实际,将出镜报道运用到的非语言分为副语言、体态语、时空语、道具和服饰。语言学家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语言交际的效力占35%,而非语言交际的效力高达65%。虽然非语言表达在大众传播中与人际交往中略有差异,但其传递信息的效力可观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蒋林的现场报道向来给人理性沉稳之感,此次出镜,他的风格一如既往,但服饰妆容为其加分不少。在《人民欢歌》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中,他西装革履,尽显谦和儒雅。他的妆容造型、服饰搭配也与活动主题、现场氛围、表达内容完美契合。特别是他选用了一条红色系带有波点的领带,这与活动现场的大型景观雕塑“红飘带”遥相呼应,突出盛典的喜庆气氛。蒋林不仅用有声语言对道具灯牌进行介绍,还通过一系列肢体动作进行非语言可视化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表达的感染力,让现场报道入眼、入耳、人心。他先介绍了主题表演区3290位表演者有3290面发光灯牌,还借来了一个替换的灯牌放在自己身边。首先,小心翼翼地把灯牌展开,用宽度是80cm、高度是85cm的具体数据介绍其形态大小;继而,用一只手把灯牌轻轻提起演示其重量较轻,只有2.8公斤,形象地说明第三版产品便于表演者使用;随后,介绍灯牌背面别有洞天,将灯牌的背面转向镜头并且蹲下身来,边指边介绍隐藏于灯牌背面的电池、信号接收器、放置其他小道具的两根小管和重启按钮,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灯牌的设计。
(四)出现意外状况,第一时间释疑解惑
即便是在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也会出现“小插曲”,面对意外状况,出镜记者在保证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宜第一时间进行释疑解惑。当蒋林介绍灯牌呈现的视觉效果时,现场突然传出巨大的音乐声,蒋林立即组织语言并适当加大音量,向受众做出解释:“在我们的耳机当中大家可能听到了我们的广场已经开始为今天晚上的演出进行音响的调试的工作了。”在解释完音乐响起的原因后,他通过“其实在我这段直播的最后我想再说一说这个灯牌”这一句话将受众的注意力拉回,继续表达自己原先设定的内容,蒋林丝毫没有被这一“小插曲”所影响。由于他及时做出说明,受众也不会因此产生疑惑。在蒋林身上可以看到细节彰显人格魅力,他的严谨、细致也减少了现场意外状况的发生。比如在介绍灯牌时,首先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将灯牌放置于身边,在展开将近180度呈平面时他一直用手扶住灯牌的一角,避免道具因不稳而摔倒。当他需要放手、走位时,又把灯牌小幅度向内合上,让灯牌的两个面形成鈍角,能够稳立于地面。在提起灯牌时也是轻拿轻放,爱惜道具。在揭示灯牌背后的奥秘之处时,他边说边蹲下,为了向受众说清楚每一个设计点,蒋林更是将已经打开的灯牌继续向外展开几近成180度,他刻意用手扶住灯牌的一角,确认其不会倒下后,再伸出手指一一指出灯牌背后玄机所在。
(五)与团队协作,搭档之间默契配合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与新闻主播的室内播报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记者应该与新闻主播、摄像等互相配合,保证节目播出的完整性与可看性。当演播室的主持人劳春燕连线蒋林后,蒋林先是礼貌地回复对方问候,接着以重复主持人介绍自己的所在区域作为现场报道的开端,既承接了对方的话语也再次向受众交代了自己在现场的位置。蒋林与摄像也互相信任,他不仅镜头感强,也敢于调度镜头。在报道中,当蒋林小幅度的走动和运用肢体动作时,摄像随即调试镜头,这种“推、拉、摇、移、跟、升降”的镜头变化,也为蒋林出色的报道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蒋林为业界同行树立了策划型现场报道的标杆,他的现场报道有很多学习和借鉴之处。而策划型现场报道也是时下出镜记者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如若能熟知每一种报道类型的特点,并在一线实践中不断夯实基础、总结技巧,提升综合业务能力,相信将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现场报道。
关键词:策划型现场;报道特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技巧
预测性事件的报道是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予以报道,电视新闻媒体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大多使用在大型活动的直播中,事先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策划型现场报道则常用于预测性事件报道中。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启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全天候多频道的并机直播。CCTVl综合频道在上午时段播出的《向伟大复兴前进》和下午时段播出的《人民欢歌》这两档直播节目均安排了大量的直播连线,通过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让观众从不同视角更全面地了解当天庆祝活动的最新情况。这种在直播中由出境记者完成的对已知的既定的事实进行解读式的现场报道属于典型的策划型现场报道。
一、策划型现场报道的特点
(一)就报道事件而言,其主题具有独特性和高关注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是国家性重大庆典,全民关注且群众参与性非常高,特别是在思想意识与情感共鸣方面具有极强的一致性。诸如每年的“两会报道”、2018年的“青之岛友朋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特别报道”“桥通珠港澳”特别报道、2019年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报道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年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等引入关注的重大事件都体现出其独特性和高关注度的特点。
(二)就出镜记者而言,他们在现场报道前有机会彩排、在报道中可以有设计
无论是在《向伟大复兴前进》,还是在《人民欢歌》中,所有的出镜记者都提前知晓活动流程及当天自己在哪个区域完成报道任务,并且可以进入现场随时待命。因此,与突发性事件事故报道相比,他们除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报道相关的信息和材料,也有足够的精力去构思和设计出镜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更有利的是在与演播室进行直播连线前,能充分利用全要素走位彩排和在现场随时待命这些优势进行演练,不断修正完善,进而在直播连线中呈现出最佳的现场报道效果。
(三)就报道角度而言,全方位、多维度
在这次的特别报道中,上午时段的出境记者分别从直升飞机、天安门城楼、正阳门前、纪念碑、东观礼台、仪仗队、西观礼台、军乐团、正义路、指挥部10个不同视角和区域带来报道。下午时段的出境记者则从东观礼台、北表演台、主题表演区、集结点、南表演台、西一区、西二区、国家博物馆、烟火树、东一区、五棵松、西观礼台10个地点进行报道。多路记者各司其职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解读,以此让观众时时跟进并了解活动的最新动态。回顾近几年国内的非突发性(灾害性)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直播都运用了策划型现场报道,从不同角度丰富节目内容,带给观众更好的收看体验。
二、记者完成策划型现场报道的技巧
出镜记者是在新闻事件及其相关现场出现在镜头画面中,以观察、体验、调查等方式,运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采访、报道或评论的视频新闻记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人民欢歌》中,总台派出的多路记者在直播连线中带来全方位报道,而蒋林在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可圈可点,堪称典范。
(一)突出重点,进行故事化呈现
蒋林在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另辟蹊径,角度新颖、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蒋林的报道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结束后,观众的退场情况及群众大联欢的转场布置。第二部分则全部围绕主题表演区表演者的道具——灯牌展开。蒋林以此为立足点,进行深度挖掘,从介绍灯牌的外观性能、表演效果到研发故事、演出时长再到相关专利的申请,可以说报道全程突出重点。围绕灯牌的报道占据整个出镜内容的三分之二,但丝毫不给人哕嗦冗长之感。原因在于他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蒋林具体讲述了灯牌大小性能及改版次数、导演组依据道具效果不断增加表演时长以及在灯牌研发时附带申请的国家专利等小故事,这些内容让其表达丰富不空洞,有趣又生动。反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题报道,记者在报道澳大利亚场馆的原住民文化时,出境全过程皆是“蜻蜓点水式报道”,关键性现场信息未作任何“凸显式提起”处理,导致整个报道平铺直叙,缺少亮点。两者相比,足以说明好的现场报道需要出镜记者对现场信息进行筛选,突出重點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故事化的具体呈现。如果不花功夫准备,只按出镜套路对画面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蜻蜓点水式报道”,那么报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失去神采。
(二)从受众角度出发,扩充现场报道的信息增量
记者其实没必要在受众能轻而易举知晓明白画面内容和信息的地方出镜。蒋林很好地规避了这种“为了出镜而出镜”的报道。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出镜记者在现场应该充分调动感官知觉,将自己第一时间获得的画面而又无法直观呈现的内容、信息、感受等通过现场报道传递给受众。当天的活动现场观礼群众如何退场、临时观礼区的坐席何时拆除等都是受众想知道却无法了解的盲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节目中出现的所有现场报道,只有蒋林一人向受众说明了观众的退场情况及群众大联欢的转场布置是如何衔接完成的。
“先从我今天上午一段小小的感触来开始我今天的这个直播。在今天早上的阅兵的准备直播结束之后,我有幸拿到了一张请柬,坐到了广场南面的观礼台当中的记者区41排的位置上,看完了整个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我所坐的地方呢,是41排,在所有的盛典结束之后,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是逐步退场的。基本上是以三到四排为一组去退场,所以当我的41排走下这个看台的时候,比第一排的这些朋友们大概多了等待了25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就在我已经走到天安门广场边儿上的时候,我发现第一排最前面的这个临时观礼区的坐席已经全部拆除完毕了。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要告诉大家,在今天中午的12点30分,当我们的群众游行环节结束之后,今天晚上我们要把它再变成一个群众大联欢这个转场的过程是需要争分夺秒的。我记了一下时间,大概在今天下午的4点30分的时候,所有的布置就已经焕然一新了。” 蒋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细心观察向受众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说明,实实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把现场发生的相关隋况呈现出来,从而解除受众疑惑。蒋林非常注重扩充现场报道的信息增量,例如:在报道起头,他提到了大众较为熟悉的金水桥、天安门等地标建筑,以此为参照物让受众更清楚究竟主题表演区位于何处。蒋林在介绍群众如何退场及群众大联欢现场布置时远处的大吊臂一直出现在画面中,而蒋林也对这一重要的演出道具做出必要的介绍:“我们来看一看就在远处有6个大的吊臂吊起了一个LED的投影墙,这是今天晚上将会和我们的核心表演区当中的表演者一起互动的一个非常亮眼的表演项目。”虽然只用短短一句话介绍道具及其作用,但很好的避免了受众因不知其为是何物而产生一头雾水的情况。同时,无形中也为晚上的大联欢宣传造势。另外,灯牌的改进以及研发过程中的专利申请等信息增量的扩充,让整段现场报道内容翔实,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用好非语言表达,让现场报道入眼、入耳、入心
我们结合出镜报道的实际,将出镜报道运用到的非语言分为副语言、体态语、时空语、道具和服饰。语言学家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语言交际的效力占35%,而非语言交际的效力高达65%。虽然非语言表达在大众传播中与人际交往中略有差异,但其传递信息的效力可观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蒋林的现场报道向来给人理性沉稳之感,此次出镜,他的风格一如既往,但服饰妆容为其加分不少。在《人民欢歌》主题表演区的现场报道中,他西装革履,尽显谦和儒雅。他的妆容造型、服饰搭配也与活动主题、现场氛围、表达内容完美契合。特别是他选用了一条红色系带有波点的领带,这与活动现场的大型景观雕塑“红飘带”遥相呼应,突出盛典的喜庆气氛。蒋林不仅用有声语言对道具灯牌进行介绍,还通过一系列肢体动作进行非语言可视化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表达的感染力,让现场报道入眼、入耳、人心。他先介绍了主题表演区3290位表演者有3290面发光灯牌,还借来了一个替换的灯牌放在自己身边。首先,小心翼翼地把灯牌展开,用宽度是80cm、高度是85cm的具体数据介绍其形态大小;继而,用一只手把灯牌轻轻提起演示其重量较轻,只有2.8公斤,形象地说明第三版产品便于表演者使用;随后,介绍灯牌背面别有洞天,将灯牌的背面转向镜头并且蹲下身来,边指边介绍隐藏于灯牌背面的电池、信号接收器、放置其他小道具的两根小管和重启按钮,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灯牌的设计。
(四)出现意外状况,第一时间释疑解惑
即便是在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中也会出现“小插曲”,面对意外状况,出镜记者在保证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宜第一时间进行释疑解惑。当蒋林介绍灯牌呈现的视觉效果时,现场突然传出巨大的音乐声,蒋林立即组织语言并适当加大音量,向受众做出解释:“在我们的耳机当中大家可能听到了我们的广场已经开始为今天晚上的演出进行音响的调试的工作了。”在解释完音乐响起的原因后,他通过“其实在我这段直播的最后我想再说一说这个灯牌”这一句话将受众的注意力拉回,继续表达自己原先设定的内容,蒋林丝毫没有被这一“小插曲”所影响。由于他及时做出说明,受众也不会因此产生疑惑。在蒋林身上可以看到细节彰显人格魅力,他的严谨、细致也减少了现场意外状况的发生。比如在介绍灯牌时,首先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将灯牌放置于身边,在展开将近180度呈平面时他一直用手扶住灯牌的一角,避免道具因不稳而摔倒。当他需要放手、走位时,又把灯牌小幅度向内合上,让灯牌的两个面形成鈍角,能够稳立于地面。在提起灯牌时也是轻拿轻放,爱惜道具。在揭示灯牌背后的奥秘之处时,他边说边蹲下,为了向受众说清楚每一个设计点,蒋林更是将已经打开的灯牌继续向外展开几近成180度,他刻意用手扶住灯牌的一角,确认其不会倒下后,再伸出手指一一指出灯牌背后玄机所在。
(五)与团队协作,搭档之间默契配合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与新闻主播的室内播报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记者应该与新闻主播、摄像等互相配合,保证节目播出的完整性与可看性。当演播室的主持人劳春燕连线蒋林后,蒋林先是礼貌地回复对方问候,接着以重复主持人介绍自己的所在区域作为现场报道的开端,既承接了对方的话语也再次向受众交代了自己在现场的位置。蒋林与摄像也互相信任,他不仅镜头感强,也敢于调度镜头。在报道中,当蒋林小幅度的走动和运用肢体动作时,摄像随即调试镜头,这种“推、拉、摇、移、跟、升降”的镜头变化,也为蒋林出色的报道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蒋林为业界同行树立了策划型现场报道的标杆,他的现场报道有很多学习和借鉴之处。而策划型现场报道也是时下出镜记者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如若能熟知每一种报道类型的特点,并在一线实践中不断夯实基础、总结技巧,提升综合业务能力,相信将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