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除了书面表达外,口头表达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直接交际方式。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认认真真”地听,“忙忙碌碌”地做笔记。结果,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难受,教与学毫无效率可言,而且培养出的学生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学习十几年还开口说不了英语。所以,必须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动”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借助先进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英语课堂“动”起来。学习英语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而我们欠缺的正是这个环境,“语言环境”绝大部分是在课堂45分钟,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多讲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留足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课堂“动”起来。
一、优化导入
“Well done is half done.”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开始的几分钟,关键在于如何善用这几分钟,做到短时间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巧妙地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有关音乐和乐器时,我根据采取了这个方法:从最近两年比较热的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引出歌手及他们的代表作,再播放事先下载了各种种类的音乐及各种乐器的代表作,让学生来欣赏和判断。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然,设计导入时应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必须紧扣教材。
二、创设英语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和学生的“学”的方法,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的机械重复和老师的简单灌输,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能力。因此,必须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使知识置于情景当中,在情景中实践,在“听、说、读、写、唱、玩”过程中,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在讲授“What coulour is it”这一课时,我不是单纯死板地讲七种颜色,而是把这七种颜色用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七种物体身上,并把他们串成一个既贴近生活实际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课,我就用英语告诉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时,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每一个学生都露出了好奇的延伸。紧跟着,我拿出了一个棕色的猴子图片,给学生介绍说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Monkey,a brown monkey。这时便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种颜色——Brown。出于对故事和猴子的好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brown这一生词。然后,我又介绍说:“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ell?”(这只棕猴子是个卖水果的。你知道她卖些什么水果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争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学用中文说:苹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说:apple,banana等。我一边肯定着学生的回答:Yes,he sells apples,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西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yellow banana,green water-melon三種事物,red,green,yellow这3种颜色学起来也格外轻松。后来,随着小偷white fox(白狐狸)、警察black cat(黑猫警长)和警车blue car的一一出现,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一方面急于想知道这些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颜色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达到了制高点。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记住了其中出现的七个事物及颜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七个颜色的单词具体清晰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孔子曰:“知之不如乐之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兴趣。如给学生讲on,in,under,beside四个单词时,让学生用双手做游戏:一手握拳,一手摊开,教师说“on”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上;教师说“in”时,摊开的手抱住握拳的手;教师说“under”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下;教师说“beside”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的旁边。学生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既爱玩,又学习了单词。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Yes,I do.Do you like the big bear?No,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通过这样,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动静结合,松弛有度
一节课如果平平淡淡,那不叫“上课”,而是“催眠”;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积极”和“热闹”,整节课学生处于动态之中,就不叫“上课”,而叫“赶集”。
英语课堂要做到: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动”,朗读、对话、合作互动学习、游戏等“动态”学习;“静”,指学生的聆听、观察、思考、想象等“静态”学习;所谓的“张”,是课堂内容的“展”节奏的快慢及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或参与合作学习那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驰”,是教学内容展开、节奏加快、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当“缓冲”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让演员们积极参加互动,无论“张”还是“驰”,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坚持学习,接受新知识,有效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借助先进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英语课堂“动”起来。学习英语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而我们欠缺的正是这个环境,“语言环境”绝大部分是在课堂45分钟,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多讲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留足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课堂“动”起来。
一、优化导入
“Well done is half done.”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开始的几分钟,关键在于如何善用这几分钟,做到短时间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巧妙地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有关音乐和乐器时,我根据采取了这个方法:从最近两年比较热的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引出歌手及他们的代表作,再播放事先下载了各种种类的音乐及各种乐器的代表作,让学生来欣赏和判断。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然,设计导入时应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必须紧扣教材。
二、创设英语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和学生的“学”的方法,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的机械重复和老师的简单灌输,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能力。因此,必须创设英语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使知识置于情景当中,在情景中实践,在“听、说、读、写、唱、玩”过程中,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在讲授“What coulour is it”这一课时,我不是单纯死板地讲七种颜色,而是把这七种颜色用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七种物体身上,并把他们串成一个既贴近生活实际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课,我就用英语告诉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时,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每一个学生都露出了好奇的延伸。紧跟着,我拿出了一个棕色的猴子图片,给学生介绍说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Monkey,a brown monkey。这时便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种颜色——Brown。出于对故事和猴子的好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brown这一生词。然后,我又介绍说:“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ell?”(这只棕猴子是个卖水果的。你知道她卖些什么水果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争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学用中文说:苹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说:apple,banana等。我一边肯定着学生的回答:Yes,he sells apples,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西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yellow banana,green water-melon三種事物,red,green,yellow这3种颜色学起来也格外轻松。后来,随着小偷white fox(白狐狸)、警察black cat(黑猫警长)和警车blue car的一一出现,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一方面急于想知道这些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颜色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达到了制高点。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记住了其中出现的七个事物及颜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七个颜色的单词具体清晰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孔子曰:“知之不如乐之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兴趣。如给学生讲on,in,under,beside四个单词时,让学生用双手做游戏:一手握拳,一手摊开,教师说“on”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上;教师说“in”时,摊开的手抱住握拳的手;教师说“under”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下;教师说“beside”时,握拳的手放在摊开的手的旁边。学生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既爱玩,又学习了单词。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Yes,I do.Do you like the big bear?No,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通过这样,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动静结合,松弛有度
一节课如果平平淡淡,那不叫“上课”,而是“催眠”;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积极”和“热闹”,整节课学生处于动态之中,就不叫“上课”,而叫“赶集”。
英语课堂要做到: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动”,朗读、对话、合作互动学习、游戏等“动态”学习;“静”,指学生的聆听、观察、思考、想象等“静态”学习;所谓的“张”,是课堂内容的“展”节奏的快慢及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或参与合作学习那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驰”,是教学内容展开、节奏加快、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当“缓冲”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让演员们积极参加互动,无论“张”还是“驰”,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坚持学习,接受新知识,有效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