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园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党在“十六大”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学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和社会文明的传播基地,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自身的和谐校园建设,然后通过学校的示范作用来影响社会。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大众享乐文化、网络文化等的渗透,校园已不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文化净土,出现了诸多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的文化失范现象和问题。如何优化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新时期赋予我们解决的历史课题。
  
  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校园”这一特定的区域里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所培育出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综合个性表现。它包括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工作和活动中所形成的、在学校软硬件建设中融汇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共同的精神、传统、作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历史传统及现实的教育环境,如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及师生关系等无不反映着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味,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谐校园”则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学校处于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它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和谐校园需要先进的校园文化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高雅的、有品味的校园文化其本身就是和谐校园的体现。因此,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不协调因素,都会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显现的或潜在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态文化建设,对精神文化关注不够
  校园文化具有物态的和精神的两种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环境等物质形式;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集体舆论、学术风范等精神范畴。在二者关系上,物态的校园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以精神形式存在的校园文化的依托。但是,从文化的层次来看,精神文化属于一种深层次的、内隐的文化形式;而物态文化则属于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形式。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加强物态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然而,当前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过分追求物态文化,如追求校园面积的大,校园建筑外观的雄伟、内部装修的华丽,各种文化设施的齐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等这些外在的风貌气度,而对师生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良好的集体舆论、优良的学风、校风的形成以及等精神层面的文化重视不够。校园文化的形神不能兼备,校园特有的韵味无法体现。
  2.校园文化的功利色彩浓厚,人文关怀不足
  学校是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它不仅是知识的授受场所,它还是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大爱”的基地。学校所关注的不应是一部分人眼前的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世界未来的终极利益。学校还应该是社会健康的、和谐的、人关心人的社会关系的培育基地,而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冷冰冰的利益交换场所。然而,目前许多学校为了抢占生源,扩大规模,提升办学的经济效益,它们关心的更多的是扩大校园面积、建设更多的高楼大厦和增添更多的仪器设备,而对学校自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以及师生的精神需要却并不重视;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则过分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民族、国家、人类的热爱,对科学创新、求真、求实的精神的教育出现缺位;职称和职务的高低成了学校教职工按资排辈和利益分配的标准;冷冰冰的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师生创造力的自由发挥;校园中的主人翁——师生的心理关怀、心理需要、生活需求则长期处于学校和社会关爱的边缘;此外,校园里充斥着实用主义文化,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各个方面,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成为目前和谐校园建设的隐患。
  3.校园文化缺乏学校特色,个性不突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体现。但是每所学校的存在都有其特殊性,如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管理风格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等,从理论上形成了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文化因素的组合体。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者的文化管理理念的落后,中国大地上的所谓的校园文化日益呈现出“趋同”的现象。如,在学校的物态文化方面,学校的建筑、校园美化、景点布置大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方案,毫无个性特征;在学校的精神文化提炼方面,有更多的学校则是秉持“拿来主义”,如最能体现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校训、校徽、校歌上,则采取“借”的方式。由于这些所谓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理念并非建立在对本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和提炼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大众化、口号化,致使学校缺乏向创新、卓越、独特的方向发展的精神动力。
  4.校园文化的品位不高,各种不良的流行文化和低俗文化充斥校园
  
  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园中,开放的校园里,追求个性、追求新异而接受能力很
  强的学生,在接受社会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通过网络、影视、音乐书籍等方式传入的各种社会流行文化。如在中国校园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品味不高的文化形式,如“韩流”文化,“选秀”文化,“网络游戏”文化,“时尚”文化和“追星”文化等。此外,校园还存在一些所谓的“课桌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 等。这些“文化”形式通常以课桌、走廊、厕所的墙壁为载体而进行的涂鸦行为。虽然其中有名言励志语,诗句摘抄,但大多包含污七八糟的消极内容,甚至还有考试作弊的答案等等。学校当中所出现这些品味不高甚至低俗的文化形式,与社会主流价值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正在悄悄地争夺地盘和领地。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有效地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优化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措施
  
  1.优化校园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
  加拿大教授史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因此,要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同时以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生成,必须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优化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一个优美的校园。校园物质环境是外显的、有形和可视的。布局和谐的校舍,实用而美观的建筑,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精心设计的艺术景点和人文景观,绿树葱葱、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校园等,给人心情舒畅、赏心悦目之感。难怪中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目的不外乎“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优美的校园可以愉悦身心,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无疑是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其次,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催人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立在师生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群体意识。它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它既弥漫于校园又显形于个体行为,它所形成的校园特有的巨大心理场,深深影响校园师生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及精神状态。校园精神的具体表现为校风。良好校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法规,成为一种乐观的情绪和强有力的舆论,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力量。因此,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人际氛围和集体舆论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希望所在,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
  2.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健康发展构建宽松和谐的互动平台。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这也是和谐校园的本质所在。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充分关心、尊重每一个人,发挥人的潜能,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是让每一个师生去感受生命的过程,体验生命的价值。一方面,要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把教职工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真诚地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成长,支持他们的工作和学习,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建立公平、公开的利益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为学校谋发展。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线,把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健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构筑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在充满和谐的人文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3.汲取校园传统文化精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传统的办学思路中,因为受时代背景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关注的是教与学、升学率、办学成果等。在此基础上积淀的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其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所具有的无形价值没有被正确认识和挖掘。有的学校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校园文化的历史底蕴很厚重,却没有很好地被挖掘和利用。其实,校园传统文化蕴藏着学校的特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学校特色的灵魂。因此,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就要对学校所有无形与有形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用心去挖掘和提炼,激活学校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无限价值,结合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与时俱进加以创新,使之直接转化为学校的特色资产,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彰显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4.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教育和塑造的对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有两大类:文化型活动形式(包括学术型、知识型、娱乐型活动)和经济型活动形式(包括科技咨询、服务型、商业型活动)。积极开展丰富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学术活动、高雅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等,让校园文化以健康、文明的姿态和精神去陶冶师生,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鉴赏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自觉抵制低级庸俗文化及颓废的艺术形式的影响和侵蚀。
其他文献
在当前高校教育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精神薪酬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梳理精神薪酬模式的理论来源,探明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现状,以此建构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高校特别是物质基础更为欠缺的西部高校的教育生态。  管理学中激励是指通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筹款渠道的多元化,社会捐赠对中国大学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捐赠有助于增加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教育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西方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中,社会捐赠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对美国高教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还刚刚起步。尽管社会捐赠基本渠道已开通,但由于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期刊
书是心灵的钥匙,帮助你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进步的阶梯,帮助你登上理想高峰。  有人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有书为伴,孤独是一种深刻而丰富的享受,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   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被书征服。人活着不可不读书。不读书的人,自己精神的田园往往会是一片荒芜的景象,生活也必将因此失去滋味和
期刊
应届毕业生李海滔告诉总理:“我在学校就业办公室做助管工作。我很高兴告诉您,截至6月10日,我校的就业率达到83.85%,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5个百分点。”  听到这个数字,温总理脸上露出了笑容:“你告诉我的是一个喜讯。”  即将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李海滔,请总理谈谈对辅导员的期望。温家宝略微思索,接着说:“作为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做人,懂得奋斗,懂得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准备克服各种困难
期刊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关怀伦理学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为解决现代教育越来越非人性化及缺乏对学生关怀的问题,诺丁斯提出了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怀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的诸多研究成果中都渗透着关怀的思想,充满着人性。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关怀幼儿、培养幼儿的关怀能力应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本文从关怀视域进行幼儿道德
期刊
抓住国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优势,整合现有职教资源,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打造拳头专业,形成学校特色,扶持优质民办职校,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是快速发展翠屏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
期刊
一直以来,作为中小学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的载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制度化要求下,听课、评课一直是教师之间彼此切磋、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是,听评课活动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也有不少教师将其归因为“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等自身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不仅不能帮助教师更快寻求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还影响了教师专业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
期刊
科学学与远程教育的结合所揭示的符合当今教育改革趋势的理念,使我们看到了现代远程教育革新和进步的方向。本文着重论述了科学学的分化与融合两重特性与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表述:“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
期刊
公元前2世纪,罗马完成了对东方的征服,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罗马在此阶段的对东方的政策及其背后的动机历来是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就其观点而论,学者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认为此阶段罗马在东方奉行的是一种侵略性对外政策;二类,认为帝国的最终形成是罗马面对外来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防御行动的结果;三类,通过分析探讨此阶段罗马与希腊同盟国的关系来解释这一过程。本文旨在对20世纪末为止一些较具代表
期刊
研究背景    1.选修制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选修课源于哈佛大学。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选修制”。他认为:“学生智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不同……因此,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开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在艾略特的倡导下,19世纪末的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实行选修制度,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