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简称《字典》)收字多,释义全,给人们认读、理解和使用汉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现提出来,与字典辞书的编纂者共同探讨,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字典》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不同,它虽然兼释字的古、今义,但从排列义项和例句来看,则更偏重于古代。《字典》前言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主要任务是“解释汉字的形、音、义”,尤其是从文字学的角度重视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这也正是该《字典》区别于其他字典的特点所在。在实际编排和解释过程中,《字典》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如“正”字,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都既归“一”部(为了查检的方便),又归“止”部,而《字典》则只归“止”部,不归“一”部,这正是考虑到“正”字的结构及其本义而进行的归部。
但“殳”部中的部分汉字归部,《字典》却没有贯彻这一原则,如“穀”、“縠”、“彀”(以下简称“穀”类字)等,其形体结构本来分别从禾、糸、弓,殻声。其意义自然亦与禾、糸、弓有关,而与“殳”无关(无论是形还是声),这些字《说文》也是分别归禾、糸、弓部,而《字典》却同归“殳”部。据笔者统计,此类字共40个。
《字典》既然重视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那么对汉字,尤其是形声字的归部,就应该以形符(意符)为部首,而不应该以声符,尤其是声符中的部分构件为部首。诚然,汉字由于简化和楷化,有些字已经难以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归部,如“帝”只能归“巾”部,“着”只能归“羊”部。但这些“穀”类字则不同,它们都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本义,都可以准确地进行结构分析,所以完全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归部。《字典》将“穀”类字归为“殳”部,既无理据可言,又不利于对该类字意义的理解。因此建议将这些字分别归入禾、糸、弓等部,否则会产生误导。
与“穀”字类似的还有“發”字。“發”本从弓,癹声,本义为开弓放箭,而《字典》却归“癶”部。从方便角度讲,“弓”常见而“癶”不常见;从造字理据讲,“發”与“弓”有关,而与“癶”无关。因此“發”应归“弓”部,这对人们查检该字和分析其形体结构都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第一册目录34页十一画“楍”,与正文673页十一画字形不符,该字为“本”之古文,故正文是而目录非,应改之。该册目录43页十二画还同时排列两个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其实这是一对异体字,796页正文已作区别,故应修改目录。
(通讯地址:024000赤峰学院中文系)
《字典》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不同,它虽然兼释字的古、今义,但从排列义项和例句来看,则更偏重于古代。《字典》前言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主要任务是“解释汉字的形、音、义”,尤其是从文字学的角度重视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这也正是该《字典》区别于其他字典的特点所在。在实际编排和解释过程中,《字典》也贯彻了这一原则,如“正”字,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都既归“一”部(为了查检的方便),又归“止”部,而《字典》则只归“止”部,不归“一”部,这正是考虑到“正”字的结构及其本义而进行的归部。
但“殳”部中的部分汉字归部,《字典》却没有贯彻这一原则,如“穀”、“縠”、“彀”(以下简称“穀”类字)等,其形体结构本来分别从禾、糸、弓,殻声。其意义自然亦与禾、糸、弓有关,而与“殳”无关(无论是形还是声),这些字《说文》也是分别归禾、糸、弓部,而《字典》却同归“殳”部。据笔者统计,此类字共40个。
《字典》既然重视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那么对汉字,尤其是形声字的归部,就应该以形符(意符)为部首,而不应该以声符,尤其是声符中的部分构件为部首。诚然,汉字由于简化和楷化,有些字已经难以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归部,如“帝”只能归“巾”部,“着”只能归“羊”部。但这些“穀”类字则不同,它们都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本义,都可以准确地进行结构分析,所以完全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归部。《字典》将“穀”类字归为“殳”部,既无理据可言,又不利于对该类字意义的理解。因此建议将这些字分别归入禾、糸、弓等部,否则会产生误导。
与“穀”字类似的还有“發”字。“發”本从弓,癹声,本义为开弓放箭,而《字典》却归“癶”部。从方便角度讲,“弓”常见而“癶”不常见;从造字理据讲,“發”与“弓”有关,而与“癶”无关。因此“發”应归“弓”部,这对人们查检该字和分析其形体结构都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第一册目录34页十一画“楍”,与正文673页十一画字形不符,该字为“本”之古文,故正文是而目录非,应改之。该册目录43页十二画还同时排列两个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其实这是一对异体字,796页正文已作区别,故应修改目录。
(通讯地址:024000赤峰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