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文可以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运用的最好的工具,作文不仅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以后的社会交际的重要语言手段。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创新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创新素质水平不高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做法是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教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教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
  2.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形式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文体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都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写作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3.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语言。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说,互补优缺,互相借鉴,但不要雷同。收集资料,自由讨论,相互指点,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讲演能力、听讲能力、互助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必将有大的提高,作文自然“有的写”,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这样多次练习,也为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加大阅读量、勤做笔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佳作。这样做,完全符合语文知识长期积累、能力长期培养锻炼的规律。
  3.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在提倡写实的氛围中,联想似乎已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词语了,然而“想象”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我们才能飞上蓝天,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现在的学生,那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确实不能提供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每次课堂或考试中的作文里无不充溢着那种机械模仿式的作文,而有创新意味的则是屈指可数,真是提不起改作文的兴致。这不能怪学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天空只有那么宽,而我们的教学却又始终强调一个“真”,为了分数没办法,总不能不写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省呢?想象是根据写作的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构思成文。当然,联想不是虚假,它是艺术的真实,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是在弄虚作假。其实,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不管他飞得多高,它永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的。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以下几种是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关注学生,用真诚的心关爱学生,对待学生要民主平等,要信任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要激励学生,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要进行引导。  关键词:心灵沟通 关注 真诚 民主平等 信任 激励 引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新
摘 要: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教授,而是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对于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史实的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做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能力的内化呢?我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则是这一切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才是真正能得以传承的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历史课程标准》在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正确地使用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活动的开展,如何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是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天然使命.除了从学科名称上可以看到最直接的表现外,从课程内容设置、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等方面都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何才能
摘 要:如今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体育课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公共体育课处于长期不被重视的位置,教学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又列举了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的神话改革是同步进行的,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
摘 要:小学新课标的精髓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训练阅读、理解、交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扎实学好知识和技能。学法指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和新要求相一致,其当时运用的正是这样的思想理念,研究出的产物必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用好学法指导,将使新课标更易实现,新课程更具特色。  关键词:新课标 学法指导  学法
摘 要: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之一,是传播学习信息的重要媒介,图片以直观的方法让师生理解教材所叙述事物的形态及变化规律,使其内容表达得更合理、更完善。具有知识理解、激趣质疑、情感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科渗透、科学技术、安全健康等的教育功能。中考化学复习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复杂过程,开发利用好图片资源这一富有直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想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
摘 要:文章重点说明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及广泛运用的今天,学校教育如何将计算机平面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章还阐明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在现代教学中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一系列案例来说明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点。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平面设计 网络技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播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