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主体及方法的多元可以凸显个性的课堂,评价引领及时才能捕捉启思的火花,评价内容具有有针对性方可明确导学的方向,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则是融合情感的媒介,因此,作为教者,若能从上述几个方面,尽展评价之丰满羽翼,就能让学生沐浴在人文教育之芬芳中,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评价 多元 及时 针对 艺术 效益
一、评价主体及方法的多元性——凸显人文的课堂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了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性。
教师评价,以温情感染。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满足被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点了一个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双眼微闭,轻轻摇晃着头,好像陶醉了。该生读完后,看到陶醉的老师伸出了大拇指,瞬间,幸福溢满了小脸,于是这个平时并不大胆的孩子在下次朗读中又高高举起了小手。从此,周泓的赏识教育便时常凸显在我的教学之中,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常常萦绕耳际,连班级的班风孩子们都自主定为“我与快乐一起飞”。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气息,教师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陶醉在具体的语言感悟中,才能悉得良好的精神文化。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新课改课堂上要求师生平等,教师要虚心地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
二、评价引领的及时性——捕捉启思的火花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在执教教《槐乡五月》一课时,学生捕捉到了这样的语句:在五月,只要哪位小朋友踏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一个学生的朗读中明显的突出了“熏醉”,老师及时启问:“这‘熏醉’的‘醉’是喝醉酒的意思吗?(不)那是什么?”
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地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了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香飘四溢,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以及各种清香、醇香、浓香……把人们都给陶醉了,使人流连忘返。多好的感悟,多美的境界,此时老师用欣赏的语气及时评价:“你不仅很会学习,而且很会表达,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继续观察生活。”
还有学生说:“槐花这么香,我不禁又想到学过的《桂花雨》,仿佛又重温了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面对这样的生成,教师更应该抓住时机,循循诱导:“你不但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而且能体验到作者内心的快乐,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意聆听,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使评价产生良好的诊断与调控功能。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
三、评价内容的针对性——明确导学的方向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要通过正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向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文本的价值取向便在于引导学生要懂得遵守公共道德。当学生执意认为汤姆完全可以不把鲈鱼放回河里时,薛法根老师巧妙地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設身处地的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毫不含糊地寻找理由,让汤姆把鲈鱼放掉。这就是有效地完成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融合情感的媒介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倔强的小红军》时,问学生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学生接着别人的发言说:“‘连累’应当换成‘拖累’——这位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这时于老师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朝文。”于老师听后在黑板上写了“王朝文”三个字,说:“多响亮的名字!咱们握握手,好吗?”于老师和他一边握手一边说:“王朝文,你要知道,你是和一位著名的老师握手。”王朝文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激动来源于于老师充满情感的评价。于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永远留在王朝文的心中,他也许会因此立下志向而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课堂评价仍然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具有不同智能组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甄别与选拔”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课堂效益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评价 多元 及时 针对 艺术 效益
一、评价主体及方法的多元性——凸显人文的课堂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了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性。
教师评价,以温情感染。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满足被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点了一个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双眼微闭,轻轻摇晃着头,好像陶醉了。该生读完后,看到陶醉的老师伸出了大拇指,瞬间,幸福溢满了小脸,于是这个平时并不大胆的孩子在下次朗读中又高高举起了小手。从此,周泓的赏识教育便时常凸显在我的教学之中,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常常萦绕耳际,连班级的班风孩子们都自主定为“我与快乐一起飞”。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气息,教师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陶醉在具体的语言感悟中,才能悉得良好的精神文化。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新课改课堂上要求师生平等,教师要虚心地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
二、评价引领的及时性——捕捉启思的火花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在执教教《槐乡五月》一课时,学生捕捉到了这样的语句:在五月,只要哪位小朋友踏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一个学生的朗读中明显的突出了“熏醉”,老师及时启问:“这‘熏醉’的‘醉’是喝醉酒的意思吗?(不)那是什么?”
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地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了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香飘四溢,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以及各种清香、醇香、浓香……把人们都给陶醉了,使人流连忘返。多好的感悟,多美的境界,此时老师用欣赏的语气及时评价:“你不仅很会学习,而且很会表达,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继续观察生活。”
还有学生说:“槐花这么香,我不禁又想到学过的《桂花雨》,仿佛又重温了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面对这样的生成,教师更应该抓住时机,循循诱导:“你不但能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而且能体验到作者内心的快乐,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意聆听,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使评价产生良好的诊断与调控功能。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
三、评价内容的针对性——明确导学的方向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要通过正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向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文本的价值取向便在于引导学生要懂得遵守公共道德。当学生执意认为汤姆完全可以不把鲈鱼放回河里时,薛法根老师巧妙地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設身处地的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毫不含糊地寻找理由,让汤姆把鲈鱼放掉。这就是有效地完成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融合情感的媒介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倔强的小红军》时,问学生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学生接着别人的发言说:“‘连累’应当换成‘拖累’——这位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这时于老师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朝文。”于老师听后在黑板上写了“王朝文”三个字,说:“多响亮的名字!咱们握握手,好吗?”于老师和他一边握手一边说:“王朝文,你要知道,你是和一位著名的老师握手。”王朝文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激动来源于于老师充满情感的评价。于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永远留在王朝文的心中,他也许会因此立下志向而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课堂评价仍然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具有不同智能组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甄别与选拔”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课堂效益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