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试内容与考试模式的改变,增加了高校人才选拔、学生选择报考的自主性。作为地方型高校化学类专业,也受到了生源质量稳定性发生波动、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差异逐步扩大等问题。本文以重庆某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化学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對策建议。
关键词:高考改革;化学类;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选考科目要求制定了学校的招生条件。随着高考的推进,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省份已经有考生进入大学学习,笔者根据教学情况且调查了部分学生,就当前重庆某高校化学类人才状况与培养现状以及新高考背景下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也对当前背景下化学类人才选拔、培养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新高考实施的意义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新高考改革重视学生与高校的选择性,满足高校不同专业招生的需求,满足了不同专业对文理科基础的双重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且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选择性增加
高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立足学校实际与专业培养方向,自主提出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选择性增加
新高考改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招生学校的具体要求,从6(7)科中选择3科或者先选定物理或者历史,再从4科中选择2科,这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二、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化学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尤其是地方型高校在专业特色上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因此这些高校往往降低选考科目要求,化学类专业不要求学生选考化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大大增加了招收的学生因为基础知识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等情况。
以重庆市发布的各校2021年在渝高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当前对化学类的科目要求依然分两种情况,大部分学校是要求物理+化学方可报考,一小部分学校可能结合学校发展与生源情况考虑,选择物理后,对其他无要求。后一种要求对考生来说不仅进校后学习困难,也让高校人才培养困难增加。
笔者以重庆某大学为例,分析其现状。
(一)生源属性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
(1)城乡与家庭经济情况。化学类生源 70%来源于农村,且家庭困难学生占全校学生的1/3左右,由于城乡差异,农村生源的学生在理解力、对新事物的新接受度和对未来的认知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为单一;其次,大部分考生毕业后都选择工作,而进一步提高深造的意图不高,这种现状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重视实践,这要求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进行更新与强化。
(2)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该校属于理工科属性院校,近三年男女比例基本在1.8:1左右。但是对化学类来说,女生比例却高于男生。女生入校时候虽然成绩平均高于男生,但是动手能力以及在就业时候优势不明显;男生在就业时候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入学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要低于女生。男女间的差异导致入校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不同,影响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行。
(3)入校时成绩情况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化学类专业因为其就业方向、工作性质等的因素,不被学生看好,因此在该校录取的所有专业中,也是分数最低的。入学学生平均分较低,也表明整体生源是较差的,这给人才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二)学生间水平差异过大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该校招生计划主要是西部地区,在沿海发达省市计划较少。虽然近三年该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在向好,生源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省市间基础教育差异较大,这是造成学生间水平差异的首要原因。
其次学校在上海、浙江等地招生,因受选考科目设置的影响,功利化的考试导致功利化的选择,“物理难,化学繁”,学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化学专业包括与之相关的紧密专业设置为“物理、化学、生物三者任选其一”,也导致学生结构多元、质量不均衡,化学成绩不均衡,差异比较大。随着第三批新高考试点8个省市的改革推进,估计今后差异会更大。
(三)专业认可度低影响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学校作为地方型高校,以“重庆地域、安全领域,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业两域,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学校在新高考试点省份实施大类招生、分流选拔。另外学校也允许在校内调整专业,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但是依然保证不了成绩较好的学生向化学回归。
从近三年就业统计结果来看,作为冷门专业或者就业不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化学行业就业的薪金低于学校平均。其次化学类企业大部分远离城区,也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追求其他工作目标而偏离专业。
化学类专业与本校各专业平均就业薪金比较
三、化学类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应对措施
当前,作为地方型应用本科院校,学校对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视,紧扣“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方式变化、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依然应该高度重视,持续进行有益探索并积极给出应对措施。
(一)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选拔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
厘清定位,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选拔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追踪与评价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结构匹配的效果,从而以学科需求为基础,加大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及配套措施的跟进,提升高校生源质量。 (二)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化学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考生本身不愿意选择,那么作為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吸引力。
因此,应该更加深化与“两域两业”的对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探究订单式培养、基地式培养,确保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其次应该突出应用与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领域与发展方向为导向,提前做好各种配套改革。再次应该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应该通过专业工程认证等方式,强化专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优化培养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该校的毕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生培养方式方面,一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拓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体现。其次从近年来化学类学生的毕业后专业相关度一直维持在70%左右,应该引起重视。这急需加强专业提升,在化学类本身的专业课程教育外,应该优化培养体系,积极增加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培养。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一是应该进一步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保障。尤其是按照按大类进行招生的专业,制定比较完备的分流方案。二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三是探索分类教学模式。当前该校的生源从人才选拔的角度而言,有“3+3模式”和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很快就会有“3+1+2模式”,这些不同的考试模式,使得生源多元,基础差异持续加大等现状,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四是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强化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联动,采用订单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陈允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探析[J].教育评论,2019(9):30-34.
[2]彭开智,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11):127-129.
[3]商迪,于路存,河北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源特征及影响研究[J].河北农机,2017(9):42-44.
作者简介:
张贝(1981-),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 ,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化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考试专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化工类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研究”(2015-KS-007)
关键词:高考改革;化学类;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选考科目要求制定了学校的招生条件。随着高考的推进,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省份已经有考生进入大学学习,笔者根据教学情况且调查了部分学生,就当前重庆某高校化学类人才状况与培养现状以及新高考背景下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也对当前背景下化学类人才选拔、培养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新高考实施的意义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为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新高考改革重视学生与高校的选择性,满足高校不同专业招生的需求,满足了不同专业对文理科基础的双重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且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选择性增加
高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立足学校实际与专业培养方向,自主提出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选择性增加
新高考改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招生学校的具体要求,从6(7)科中选择3科或者先选定物理或者历史,再从4科中选择2科,这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二、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化学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尤其是地方型高校在专业特色上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因此这些高校往往降低选考科目要求,化学类专业不要求学生选考化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大大增加了招收的学生因为基础知识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等情况。
以重庆市发布的各校2021年在渝高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当前对化学类的科目要求依然分两种情况,大部分学校是要求物理+化学方可报考,一小部分学校可能结合学校发展与生源情况考虑,选择物理后,对其他无要求。后一种要求对考生来说不仅进校后学习困难,也让高校人才培养困难增加。
笔者以重庆某大学为例,分析其现状。
(一)生源属性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
(1)城乡与家庭经济情况。化学类生源 70%来源于农村,且家庭困难学生占全校学生的1/3左右,由于城乡差异,农村生源的学生在理解力、对新事物的新接受度和对未来的认知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较为单一;其次,大部分考生毕业后都选择工作,而进一步提高深造的意图不高,这种现状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重视实践,这要求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进行更新与强化。
(2)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该校属于理工科属性院校,近三年男女比例基本在1.8:1左右。但是对化学类来说,女生比例却高于男生。女生入校时候虽然成绩平均高于男生,但是动手能力以及在就业时候优势不明显;男生在就业时候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入学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要低于女生。男女间的差异导致入校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不同,影响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行。
(3)入校时成绩情况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化学类专业因为其就业方向、工作性质等的因素,不被学生看好,因此在该校录取的所有专业中,也是分数最低的。入学学生平均分较低,也表明整体生源是较差的,这给人才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二)学生间水平差异过大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该校招生计划主要是西部地区,在沿海发达省市计划较少。虽然近三年该校的生源质量一直在向好,生源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省市间基础教育差异较大,这是造成学生间水平差异的首要原因。
其次学校在上海、浙江等地招生,因受选考科目设置的影响,功利化的考试导致功利化的选择,“物理难,化学繁”,学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化学专业包括与之相关的紧密专业设置为“物理、化学、生物三者任选其一”,也导致学生结构多元、质量不均衡,化学成绩不均衡,差异比较大。随着第三批新高考试点8个省市的改革推进,估计今后差异会更大。
(三)专业认可度低影响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学校作为地方型高校,以“重庆地域、安全领域,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业两域,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学校在新高考试点省份实施大类招生、分流选拔。另外学校也允许在校内调整专业,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但是依然保证不了成绩较好的学生向化学回归。
从近三年就业统计结果来看,作为冷门专业或者就业不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化学行业就业的薪金低于学校平均。其次化学类企业大部分远离城区,也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追求其他工作目标而偏离专业。
化学类专业与本校各专业平均就业薪金比较
三、化学类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应对措施
当前,作为地方型应用本科院校,学校对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视,紧扣“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方式变化、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依然应该高度重视,持续进行有益探索并积极给出应对措施。
(一)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选拔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
厘清定位,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选拔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追踪与评价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结构匹配的效果,从而以学科需求为基础,加大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及配套措施的跟进,提升高校生源质量。 (二)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化学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考生本身不愿意选择,那么作為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吸引力。
因此,应该更加深化与“两域两业”的对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探究订单式培养、基地式培养,确保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其次应该突出应用与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领域与发展方向为导向,提前做好各种配套改革。再次应该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应该通过专业工程认证等方式,强化专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三)优化培养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该校的毕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生培养方式方面,一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拓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体现。其次从近年来化学类学生的毕业后专业相关度一直维持在70%左右,应该引起重视。这急需加强专业提升,在化学类本身的专业课程教育外,应该优化培养体系,积极增加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培养。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一是应该进一步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保障。尤其是按照按大类进行招生的专业,制定比较完备的分流方案。二是调整课程体系内容,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三是探索分类教学模式。当前该校的生源从人才选拔的角度而言,有“3+3模式”和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很快就会有“3+1+2模式”,这些不同的考试模式,使得生源多元,基础差异持续加大等现状,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四是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强化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联动,采用订单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陈允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探析[J].教育评论,2019(9):30-34.
[2]彭开智,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11):127-129.
[3]商迪,于路存,河北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源特征及影响研究[J].河北农机,2017(9):42-44.
作者简介:
张贝(1981-),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 ,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化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考试专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化工类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研究”(2015-K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