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景、物、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纵观历年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几乎就抓住了中考全部阅读理解的“半壁江山”。记叙文阅读往往又因其选文浩如烟海、文本内蕴丰富、考点涵盖广、题型复杂多变而成为考生最头疼、心里最没底的试卷部分。从考后质量分析来看,失分率也是相当高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规范答题,必须把握记叙文阅读与答题的基本技巧。
一、 怎么读—— 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我们不赞成先看题目再读文本,因为当我们只关注于和考题有关的选段时,往往就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答题也难免有失偏颇。在阅读前我们倒是不妨先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可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初次阅读时我们应加快阅读速度,着力于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本每一部分内容写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大概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有机整体的。在通读全文后,能以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文本主要叙述的内容和情节,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
再次阅读则要精读,要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阅读的根本就在于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这对答题来说至关重要,而文本主旨的内涵是隐蔽的,丰富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精读时尽可能多元化的解读文本,要注意标题,理清标题的含义;要关注开头和结尾,特别是他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关系;要找准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看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发了怎样的议论;要厘清线索;要品味有意味的细节;关键是要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找出主要人物,理清主次人物间的关系,体悟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主要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凸显主旨)。如果我们在精读这个环节能多做一番思考,对文本主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就一定会在答题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次阅读是深度阅读,是在吃透主旨的情况下,带着题目有针对性的强化阅读,这次阅读直接以解题为目的,要力求透过字面看到本质,要力求通过阅读组织准确、规范、完整的答案。
二、 怎么审——挖掘题干,全面理解
读懂了文本内容后,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充分发掘题目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目中求提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首先要审题干语。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一个题干往往有两三个关键词,限定我们答题的角度和运用的知识点。
其次要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一般5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还要注意分值的设置。3分以上的分值,至少应有两个得分点,甚至更多,而且得分点是有差异的,所以应作多元化的思考,保证自己的答题有梯度,有差异,更要有深度。切忌写了一堆字,却翻来覆去只答了一层意思。
三、 怎么答——紧扣主旨,规范答题
记叙文阅读题的题型设置千变万化,牵扯到的知识点也极多,这里不作赘述。但很多考生即使大致知道考点,仍然失分很多,究其原因是答题不得要领,不规范。怎样的答题才规范?最核心的是要紧扣主旨。试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表达情感,给读者以启发,这就是主旨,主旨一定会在文本中深深浅浅的表现出来,对主旨的把握也是最值得玩味的,试卷命题者也一定会在题目的设置中凸显主旨。这要求我们在作答任何题目时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往深处再挖一挖,不仅思考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还要思考其背后的性格、情感;不仅找到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还要思考作者的思绪,给我们的感悟。如果每条题目我们都能作这样的深究,还怕答不出层次,扣不到主题吗?
主旨并非抽象存在,它一定潜藏在具体的细节,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透过作者的抒情议论,透过环境描写表现出来,这些词句正是考查重点。我们在作答时应体现层次性,具体说就是先分析这些词句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或者叫字面含义),然后再由浅入深分析由此体现的深层含义(即主旨),这种由浅入深的答题既体现了层次性,也体现了逻辑上的严密性,更体现了答题者的语文素养,会给阅卷者留下良好印象。
可是这样的答题还不全面,既然是语文试卷,就应有语文知识的渗透,所以在答题的开头,我们要把相关的知识(一般称术语)表述出来,这些术语包括常见的修辞手法、各种描写方法、各种表现手法等,这里也不作赘述。
如何全面完整的答题,我们不妨列一个公式:全面完整的答题=术语+表面意+深层意。当然,答题的形式并不唯一,可以有各种变通的形式,但上面这个公式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基本思路。
规范的答题除答案的全面完整,有条不紊,还包括字迹的清楚工整,卷面的干净整洁,其实这也是得分点。
总之,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考生只有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准确答题。
(责任编辑:张静怡)
一、 怎么读—— 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我们不赞成先看题目再读文本,因为当我们只关注于和考题有关的选段时,往往就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答题也难免有失偏颇。在阅读前我们倒是不妨先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可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初次阅读时我们应加快阅读速度,着力于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本每一部分内容写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大概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有机整体的。在通读全文后,能以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文本主要叙述的内容和情节,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
再次阅读则要精读,要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阅读的根本就在于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这对答题来说至关重要,而文本主旨的内涵是隐蔽的,丰富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精读时尽可能多元化的解读文本,要注意标题,理清标题的含义;要关注开头和结尾,特别是他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关系;要找准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看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发了怎样的议论;要厘清线索;要品味有意味的细节;关键是要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找出主要人物,理清主次人物间的关系,体悟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主要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凸显主旨)。如果我们在精读这个环节能多做一番思考,对文本主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就一定会在答题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次阅读是深度阅读,是在吃透主旨的情况下,带着题目有针对性的强化阅读,这次阅读直接以解题为目的,要力求透过字面看到本质,要力求通过阅读组织准确、规范、完整的答案。
二、 怎么审——挖掘题干,全面理解
读懂了文本内容后,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充分发掘题目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目中求提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首先要审题干语。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一个题干往往有两三个关键词,限定我们答题的角度和运用的知识点。
其次要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一般5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还要注意分值的设置。3分以上的分值,至少应有两个得分点,甚至更多,而且得分点是有差异的,所以应作多元化的思考,保证自己的答题有梯度,有差异,更要有深度。切忌写了一堆字,却翻来覆去只答了一层意思。
三、 怎么答——紧扣主旨,规范答题
记叙文阅读题的题型设置千变万化,牵扯到的知识点也极多,这里不作赘述。但很多考生即使大致知道考点,仍然失分很多,究其原因是答题不得要领,不规范。怎样的答题才规范?最核心的是要紧扣主旨。试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表达情感,给读者以启发,这就是主旨,主旨一定会在文本中深深浅浅的表现出来,对主旨的把握也是最值得玩味的,试卷命题者也一定会在题目的设置中凸显主旨。这要求我们在作答任何题目时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往深处再挖一挖,不仅思考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还要思考其背后的性格、情感;不仅找到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还要思考作者的思绪,给我们的感悟。如果每条题目我们都能作这样的深究,还怕答不出层次,扣不到主题吗?
主旨并非抽象存在,它一定潜藏在具体的细节,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透过作者的抒情议论,透过环境描写表现出来,这些词句正是考查重点。我们在作答时应体现层次性,具体说就是先分析这些词句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或者叫字面含义),然后再由浅入深分析由此体现的深层含义(即主旨),这种由浅入深的答题既体现了层次性,也体现了逻辑上的严密性,更体现了答题者的语文素养,会给阅卷者留下良好印象。
可是这样的答题还不全面,既然是语文试卷,就应有语文知识的渗透,所以在答题的开头,我们要把相关的知识(一般称术语)表述出来,这些术语包括常见的修辞手法、各种描写方法、各种表现手法等,这里也不作赘述。
如何全面完整的答题,我们不妨列一个公式:全面完整的答题=术语+表面意+深层意。当然,答题的形式并不唯一,可以有各种变通的形式,但上面这个公式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基本思路。
规范的答题除答案的全面完整,有条不紊,还包括字迹的清楚工整,卷面的干净整洁,其实这也是得分点。
总之,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考生只有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准确答题。
(责任编辑:张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