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我们住在钟鼓楼附近,晨钟暮鼓中悠悠然然地逛胡同看市井,一种让人怀念的生活。
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时日,有些时候甚至整天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但我还是喜欢起得早早的,把自己包裹严实了就钻出大院到胡同里转悠。
清晨,胡同里弥漫着淡淡的雾霭,显得格外静谧。细细地看,才辨出雾是自己哈出的热气,它时时笼在眼前。胡同有些灰暗,灰的墙砖,灰的石板,灰的瓦楞。没有风,檐上的枯草一动不动,四合院外虬枝盘旋的大树,更是千百年来也纹丝不动。胡同总是曲曲折折地很幽远很漫长,可以由钟楼走到鼓楼,可以从南锣鼓巷走到斜烟袋胡同,可以由前海走到后海。如果没有檐前树间偶尔一声鸟鸣,如果没有四合院里隐隐约约传出的吱呀声,如果没有隔街胡同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我会恍如走进明清时代。
我喜欢从钟楼走到鼓楼,然后到什刹海,因为这样行走一路都可以迎着阳光。先是钟楼后面的天空染上桔红,然后看红彤彤的太阳慢慢爬上树梢,随后把鼓楼的南面照得金碧辉煌。待到什刹海时,一湖冰层被太阳照得晶莹剔透。如果在周末,冰上已聚集溜冰的孩子,朗朗欢笑似阳光般灿烂。
冬天,孩子们出门并不早,最早推开院门的是老头或老太太,他们裹着厚厚的袄子,走进冷冷清清的胡同去倒煤渣滓。净了铁铲和渣滓筐,哈哈气暖暖手跺跺脚暖暖身,然后,回头又提出夜壶进了公共厕所。如是夏天,随后老人们便要捧着茶壶逛胡同喝早茶去了。然而冬季他们还得钻进屋子窝上一阵。
胡同里叮叮当当自行车铃声时而响起,一些干早活的人们急匆匆地赶路,偶尔听到紧急的刹车声,那是胡同叉路口两辆自行车差点相撞。俩骑车人都系着厚实的围巾,眼睛里闪着善意,相视一笑,跨上车各赶各的路。包子店油糕店冒出滚滚热气,身着艳丽衣装的男女在早餐店驻步,买上早点又急匆匆地赶路。不管是在胡同,还是大街上, 不管是在地铁还是机场,上班族总在匆匆地追赶时间。太阳洒出金色光芒的时候,钟楼和鼓楼间的广场就热闹起来,老人打太极拳,一群青年笑闹着踢踺子,几个老太太聚在一起闲聊,一个女人搂着宠物狗亲亲地唤着宝贝。钟楼一侧的胡同排着一列长长的人力三轮车队,车夫们聚在胡同对面陶瓷博物馆外晒太阳,他们看到背着旅行包的人走过,就用京味十足的腔调喊:“胡同游耶——胡同游。”
我是喜欢行走的。行走的乐趣在于可以慢条斯里地看街看景看人,在胡同里我可以仰望老树上红红的柿子,看柿子间跳跃的小鸟,听鸟儿啼鸣。行走的哲理在于思考。当生命的长度得用脚衡量时,灵魂才能够追赶上身体的脚步,思想便会如清流般涌流。行走时,不管是往事还是未来,不管是酸痛还是喜悦,都如丝绸从肩上滑落般轻轻飘过,这时候,我才明白,我就是我。行走的意义还在于可以撑控自己的方向和速度,这不如地铁,风驰电掣般冲过一站又一站,也不如轮船,在大海上飘荡不知道港湾的方向。行走时一切皆由自己掌握,可以选择港湾,可以选择停泊或者启航。
胡同里的茶馆,或者咖啡厅,便是行者的港湾。
老北京胡同里的茶馆或者咖啡屋随处可见,它们大都是一个四合院落,家庭作坊式的,虽然简朴,却也温馨。院落外照例是灰黑的街面,灰黑的墙面,它们从不悬挂艳丽的招牌,只在门汀旁,或者临街的窗户侧挂一面小小的黑板——那也是灰黑色的,用粉笔细细地写出,清山绿水10元/杯、铁观音15元/杯、大红袍20元/杯。在茶价下方,通常也写上咖啡的价目,拿铁15元/杯,冰奶15元/杯,卡布奇诺20元/杯——在中国,茶馆兼营咖啡,咖啡馆也兼营中国茶。
冬天,掀开门帘钻进小店,立即感觉到暖暖的热气和清清的茶香。坐在邻街的窗前,捧一杯茶细细地啜,可以透过玻璃窗看街巷里了若无事的老北京,可以看行色匆匆的自行车,还可以看街对面的檐瓦上四下张望的小鸟,茶客的眼神可以沿着灰色的石板街飘向很远。
如若夏天,便不必猫在茶馆里,可以掇张椅子坐在四合院的天井里,那儿通常都有数百年的老树,枝杈伸得很开,远远地看似一把绿伞,有的一棵树便能把整个院落遮盖庇护。坐在树下,捧着茶杯细细地品,你似乎能听到树间血脉流动的声响,似乎能在枝叶的哗哗声中听到古树娓娓地诉说。有的四合院搭建有阁楼,坐在楼顶露天阳台上喝茶视野更开阔,可以看到这条街的尽头连着那条街,可以看清那家院落晒的花生和那家屋顶晒的柿子。还可以看钟楼被太阳照得金碧辉煌,看光斑在茶碗间闪烁变幻。
茶过三巡,行者又背起了行囊。轻轻把茶钱放在前台,台后的小女子或者老男生用温暖地目光微笑着看你。不言再见,点点,掀开布帘子,开始又一程行走。
相关链接:北京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继承发展。元朝时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通和火巷均指胡同。北京城胡同最多时有六千多条,而今只剩下一千四百多条了。
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时日,有些时候甚至整天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但我还是喜欢起得早早的,把自己包裹严实了就钻出大院到胡同里转悠。
清晨,胡同里弥漫着淡淡的雾霭,显得格外静谧。细细地看,才辨出雾是自己哈出的热气,它时时笼在眼前。胡同有些灰暗,灰的墙砖,灰的石板,灰的瓦楞。没有风,檐上的枯草一动不动,四合院外虬枝盘旋的大树,更是千百年来也纹丝不动。胡同总是曲曲折折地很幽远很漫长,可以由钟楼走到鼓楼,可以从南锣鼓巷走到斜烟袋胡同,可以由前海走到后海。如果没有檐前树间偶尔一声鸟鸣,如果没有四合院里隐隐约约传出的吱呀声,如果没有隔街胡同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我会恍如走进明清时代。
我喜欢从钟楼走到鼓楼,然后到什刹海,因为这样行走一路都可以迎着阳光。先是钟楼后面的天空染上桔红,然后看红彤彤的太阳慢慢爬上树梢,随后把鼓楼的南面照得金碧辉煌。待到什刹海时,一湖冰层被太阳照得晶莹剔透。如果在周末,冰上已聚集溜冰的孩子,朗朗欢笑似阳光般灿烂。
冬天,孩子们出门并不早,最早推开院门的是老头或老太太,他们裹着厚厚的袄子,走进冷冷清清的胡同去倒煤渣滓。净了铁铲和渣滓筐,哈哈气暖暖手跺跺脚暖暖身,然后,回头又提出夜壶进了公共厕所。如是夏天,随后老人们便要捧着茶壶逛胡同喝早茶去了。然而冬季他们还得钻进屋子窝上一阵。
胡同里叮叮当当自行车铃声时而响起,一些干早活的人们急匆匆地赶路,偶尔听到紧急的刹车声,那是胡同叉路口两辆自行车差点相撞。俩骑车人都系着厚实的围巾,眼睛里闪着善意,相视一笑,跨上车各赶各的路。包子店油糕店冒出滚滚热气,身着艳丽衣装的男女在早餐店驻步,买上早点又急匆匆地赶路。不管是在胡同,还是大街上, 不管是在地铁还是机场,上班族总在匆匆地追赶时间。太阳洒出金色光芒的时候,钟楼和鼓楼间的广场就热闹起来,老人打太极拳,一群青年笑闹着踢踺子,几个老太太聚在一起闲聊,一个女人搂着宠物狗亲亲地唤着宝贝。钟楼一侧的胡同排着一列长长的人力三轮车队,车夫们聚在胡同对面陶瓷博物馆外晒太阳,他们看到背着旅行包的人走过,就用京味十足的腔调喊:“胡同游耶——胡同游。”
我是喜欢行走的。行走的乐趣在于可以慢条斯里地看街看景看人,在胡同里我可以仰望老树上红红的柿子,看柿子间跳跃的小鸟,听鸟儿啼鸣。行走的哲理在于思考。当生命的长度得用脚衡量时,灵魂才能够追赶上身体的脚步,思想便会如清流般涌流。行走时,不管是往事还是未来,不管是酸痛还是喜悦,都如丝绸从肩上滑落般轻轻飘过,这时候,我才明白,我就是我。行走的意义还在于可以撑控自己的方向和速度,这不如地铁,风驰电掣般冲过一站又一站,也不如轮船,在大海上飘荡不知道港湾的方向。行走时一切皆由自己掌握,可以选择港湾,可以选择停泊或者启航。
胡同里的茶馆,或者咖啡厅,便是行者的港湾。
老北京胡同里的茶馆或者咖啡屋随处可见,它们大都是一个四合院落,家庭作坊式的,虽然简朴,却也温馨。院落外照例是灰黑的街面,灰黑的墙面,它们从不悬挂艳丽的招牌,只在门汀旁,或者临街的窗户侧挂一面小小的黑板——那也是灰黑色的,用粉笔细细地写出,清山绿水10元/杯、铁观音15元/杯、大红袍20元/杯。在茶价下方,通常也写上咖啡的价目,拿铁15元/杯,冰奶15元/杯,卡布奇诺20元/杯——在中国,茶馆兼营咖啡,咖啡馆也兼营中国茶。
冬天,掀开门帘钻进小店,立即感觉到暖暖的热气和清清的茶香。坐在邻街的窗前,捧一杯茶细细地啜,可以透过玻璃窗看街巷里了若无事的老北京,可以看行色匆匆的自行车,还可以看街对面的檐瓦上四下张望的小鸟,茶客的眼神可以沿着灰色的石板街飘向很远。
如若夏天,便不必猫在茶馆里,可以掇张椅子坐在四合院的天井里,那儿通常都有数百年的老树,枝杈伸得很开,远远地看似一把绿伞,有的一棵树便能把整个院落遮盖庇护。坐在树下,捧着茶杯细细地品,你似乎能听到树间血脉流动的声响,似乎能在枝叶的哗哗声中听到古树娓娓地诉说。有的四合院搭建有阁楼,坐在楼顶露天阳台上喝茶视野更开阔,可以看到这条街的尽头连着那条街,可以看清那家院落晒的花生和那家屋顶晒的柿子。还可以看钟楼被太阳照得金碧辉煌,看光斑在茶碗间闪烁变幻。
茶过三巡,行者又背起了行囊。轻轻把茶钱放在前台,台后的小女子或者老男生用温暖地目光微笑着看你。不言再见,点点,掀开布帘子,开始又一程行走。
相关链接:北京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继承发展。元朝时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通和火巷均指胡同。北京城胡同最多时有六千多条,而今只剩下一千四百多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