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行:我为刘伯承、林彪拍元帅标准像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9月23日,由于授衔、授勋的命令才下达,国庆节前要见报,还要向全国发稿。上级决定,在外地的元帅要安排专人前去为他们拍摄佩戴勋章的标准像。于是,《解放军画报》社受领任务,派记者刘峰、林杨、柳成行为元帅们拍摄标准像。
  突然接到的紧急任务
  1955年9月23日,接近中午时分,《解放军画报》社总编辑王冰对我(柳成行)说:“你快去做准备,下午坐火车去青岛,给在那里疗养的刘伯承和林彪元帅拍标准像。”
  拍标准像?我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又说:“你出发前先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有事向你交代。”
  按照拍人像的要求,我先找管理器材的同志领取专用的照明设备、胶卷和出差费,并抓紧时间吃了饭。
  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来到了王冰的办公室,这时,王冰才告诉我:“这次任务来得又急又突然,是因为授衔、授勋的命令今天才下达,国庆节前要见报,还要向全国发稿。上级决定,在外地的元帅要安排专人前去为他们拍摄佩戴勋章的标准像。瞧,这三枚一级勋章刚刚才拿到,你把它带去,拍摄前要给元帅戴上,用完了一定要交回来。”这时,我才意识到任务的艰巨。
  王冰还向我交代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有两位同志和你一起去,你们要相互配合好,任务完成后,立即回北京。”我急忙赶往火车站,同那里的同志会合。寒暄了几句后,大家就不再说话了。我知道:此时,每个人的心事都很重,都想着如何来完成这次重要的拍摄任务。
  之后,我们从火车站径直去刘伯承的住处。我是第一次来青岛,由于工作的压力太大,没心思观赏沿途的美丽风景,满脑子装的都是怎样才能把照片拍好的问题,不觉已来到刘伯承的住所。这是一座两层的欧式建筑,由于地势高,视野十分开阔,站在房内就能看到大海。
  在我的印象中,首长一般情况下是不在客厅里等人的,除非来客特别尊贵或官阶高过自己,他才提前等候。我们一进院子,透过迎面的落地玻璃,就能看到一个人坐在躺椅上。我们一下车,警卫员就说:“首长等你们好一会儿了。’
  一进门,刘帅起身迎接,我向他行了个军礼,并通报了自己姓名。随后,我把新影厂两位同志也作了介绍,刘帅站着与我们三个人一一握手,并亲切地问:“你们刚下火车,还没吃饭吧?”我说:“还没吃。”刘帅接着说:“先吃饭,吃完饭再照。”以往,我有一个毛病,一见首长就说不出话来,而刘帅是我头一回见面心中不打憷的人,自己也感到惊奇。
  我对刘帅说:“我们这次来的任务,就是把标准像拍好。在您这里拍完了,还要到林彪同志那里去拍,今天还得返回北京,因为报社还等着向全国发稿。”
  刘帅很体谅我们的处境,没再提吃饭的事,便风趣地说:“那好吧,你们说怎么照,我听你们的指挥。”
  我请刘帅进屋换上元帅服。与此同时,我开始做起了准备工作。当他身着元帅服从里屋走出来的时候,看上去真是好极了,精神抖擞的样子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我请刘帅坐在一把木椅上,并把带来的三枚一级勋章为他别在胸前。我打开灯光,开始对焦。从禄莱相机的磨砂玻璃上看,刘帅的表情庄重自然,微闭的嘴唇,略带思考的神情,我心想,能把这一表情捕捉住,就是一幅完美的标准像。就在这时,我的手指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快门,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拍成了。
  只说了一句话的林彪
  离开刘帅的住所后,时间已快到中午,我们急忙赶往林彪的住处。
  我们一下车,林彪的秘书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大房间,秘书让我们稍候,他去向首长报告。
  我利用这个机会,对房间做了一番观察:这是一间平房,房间很大,没有什么摆设,连个沙发也没放;所有的窗子都是落地的,双层窗帘把整个房间挡得严严实实;由于不见阳光,又不通风,刚进来的时候还有一股呛鼻子的霉味。我估摸着,今天的拍摄可能就在这里进行。
  不一会儿,林彪办公室主任叶群出来了,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我对叶群说:“听说首长身体不适,我们先做一下准备工作,首长可以在里边休息。”
  准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叶群陪身着元帅服的林彪一起出来,我立即向前行了军礼,报了我的姓名,并把新影厂的两位同志作了介绍。林彪问我:“你们的萧华同志好吗?”我回答说:“挺好的。”我说:“请首长在椅子上落座,我把勋章给您戴上就开始拍。”
  对于林彪,我头一回看得这么真切。他神采奕奕,年轻而又英俊,根本看不出有病的样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话很少,就问了我那么一句,此后,他再也没有讲话。
  在青岛的拍摄任务,没想到这么顺利就完成了,大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回北京的路上,我们的话题明显多了起来。对于我们,这的确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永久的存疑
  全国报刊发表十大元帅标准像的时候,都没有署作者的名字,这是历史使然,那是一切都讲无私奉献的年代。有版权意识的报纸都署上了《解放军画报》社供稿的字样,以示元帅像是《解放军画报》社记者所拍。
  我是拍元帅像的作者之一,是现在唯一健在的。当时,由于领导下达任务是分头布置,到底还有谁参与了拍摄,当时并不知情,几十年过去了,大家还是守口如瓶。
  2001年2月是《解放军画报》创刊50周年纪念,为此我们出版了《与人民军队一起前进——(解放军画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一书,其中有篇《解放军画报》50周年的大事记的文章,上面这样一条记述:“9月,我社受领任务,派记者刘峰、林杨、柳成行为元帅拍摄标准像。”这是相隔46年后第一次向社会宣布拍摄十大元帅标准像的作者。
  十大元帅中,除了我拍刘伯承和林彪二位之外,其余八位元帅,他们各拍了谁就说不清了,这便成了我心中永久的存疑。
  记录历史要准确
  2005年9月27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授勋50周年。早在三四年前,有人就问我是否曾为刘、林两位元帅拍过照片,我说有,但并没有太在意。后来问我的人多了,这才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友借我一本2005年6月上半月的《读者》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看到“授衔仪式上只授了八位元帅的军衔,刘伯承和林彪身着元帅服的镜头是在青岛补拍的”小标题的时候,感觉“补拍”两个字很刺眼,为了弄清补拍的来历,我一字不漏对此文作了笔录:
  “笔者采访了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资深记者李华。当时他受命前往青岛拍下了两位元帅身着元帅服的镜头。”“李华是在授衔仪式后的第二天接到任务的,他同《解放军画报》社的柳成行同志一起出发,坐火车前往青岛。”
  这里面的疑问有三处:首先,去青岛不是在授衔仪式的第二天,而是在授衔仪式前四天。正是由于有了这四天的宝贵时间,才使十大元帅的标准像能够同时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
  其次,文中说,去青岛的只有李华和柳成行两个人,而实际上是3个人,新影厂两人,《解放军画报》社1人。
  再次,关于李华其人,由于相隔已半个多世纪,我对“李华”这个名字没有丝毫印象了。
其他文献
1903年,杨至成出生在穷困的黔东南三穗县侗乡。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和他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杨至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主动帮着家里放牛放鸭,为母亲分忧。  杨至成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五期高材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
期刊
铁骨铮铮张力雄  张力雄191 3年出生于上杭县通贤乡障云岭贫苦农户家中。他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原以为将在这深山中穷苦一生,永无出头之日了,没想到,革命的号角很快就吹到他的家乡障云岭。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满怀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走出深山,开始了革命征程。  1931年,张力雄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指导员
期刊
彭德怀是一团烈火。毛泽东的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把彭德怀烈火一般盖世无双的勇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毛泽东用诗词赞颂的最后一位将领。  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彭德怀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一身布衣,也是大将;他落为囚徒,也是伟人。不论统兵百万
期刊
在宋庆龄故居生平文物展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封非常重要的信件。  一封是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另一封是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
期刊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险些被杀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黄克诚中途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
期刊
耿直忠诚金如柏  金如柏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去世又早,母亲对他钟爱异常,虽家境贫寒,仍供他读完高小。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江西省永丰,金如柏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恩江学会,并在家乡搞起了农会,17岁成为乡农协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大土豪刘协济抓住了他,在房梁上吊打,限当日交付120光洋赎金,否则第二天一早押送县城。当时永丰城大西门前遍横“赤党分子”尸首。他母亲一双小脚,整整一天蹒跚奔走,当房子卖
期刊
他与黄继光同村,一起参加志愿军,同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黄继光荣获特等功,他也获得了特等功;他曾一个人驻守阵地,眼珠子打出来了,揉进去接着战斗,打退了敌人13次大小攻击,歼敌100多人。抗美援朝,与黄继光一起参军  我们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采访了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吕学敏,旨在通过他的感人事迹,唤回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提升全民国防意识。  吕学敏生于1931年4月18日,虽已80来岁了,但他
期刊
在中国革命史上,龚楚曾与毛泽东、朱德并列,在那个时期,中共中央湖南省委给红四军前委的信,都把红四军称为“朱毛龚”。但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他变节投敌,成为当年若干叛徒中职位最高者,于是,人们送他一个称号——“红军第一叛将”。  89岁龚楚回乡  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有人坚定地选择跟随共产党救万民于水火,有人却选择另外一条当时看来相对光明的前途:出卖同志与战友,换取一时的荣华。曾经与毛泽东、朱德
期刊
2007年6月6日,黄继光的战友、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风尘仆仆从武汉赶到北京,将自己保存了55年的一组黄继光的遗照无偿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由于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照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雄无照片传世的缺憾。那么,这些照片是怎么流传于世的?拍摄者又是谁呢?  精心保存遗照  谢万丁老人1931年10月生于湖南郴州,1949年5月入伍,1951年4月入朝,成为黄继光
期刊
三张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影,记录下李天佑和钟赤兵的战斗友情。从在江西反围剿的战场上,到红军的长征路上,到莫斯科的学习生活,再到东北的黑土地创建根据地,两人穿过枪林弹雨,结下生死之交。  差点被怀疑是日本特务  这张照片上的两个人是生死之交的老战友,左边是李天佑,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另一个拄拐杖的,是我军有名的“独腿”将军钟赤兵,原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