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险些被杀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黄克诚中途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身为一名师政治委员,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阐明自己的立场;国共合作抗战后,在对第115师平型关大捷后出现一些问题的调研中,提出要恢复八路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他又一次给党中央发电报,建议派10万大军进军东北,并亲率新四军三师三万多人北上;在东北战场,又一次给毛主席发电报,提出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他对军队中党的建设提出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等。
黄克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突出表现在遇事敢讲真话,敢于直言,不盲从,不苟同,不迎合。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黄克诚这个人爱提意见,从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1959年在庐山同毛泽东当面谈话时,认为四平保卫战是个消耗战,毛泽东说是由他决定的,黄老直率地说,“即使是你的决定,我认为那场消耗战是不该打的。”
1959年庐山会议,黄克诚本来在北京留守,后来,会议开得紧张,毛泽东为“救兵”叫他上山。上山后,黄克诚感觉到风声鹤唳,他本可以缄口不言,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顶住压力,挺身直言,“救兵”成了“反兵”,结果成为右倾反党集团的二号头目被批判。
黄克诚也有过两次“违心”的检讨,但在“文革”中,面对非人道的审讯,声明:“以前凡是逼他写的检查材料、交代,一律无效。”
庐山会议时形势十分紧张,黄克诚“违心检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维护党内大局的需要,他仍不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政治品德和人格个性。这与那种不讲原则,看领导眼色办事,讨领导喜欢说话,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1980年,国内出现一股否定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一度出现混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酝酿讨论要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段历史作出一个决议。
黄克诚非常赞成邓小平“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讲话,觉得这是个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但还有许多人听不进去,弯子转不过来。
黄克诚那时已完全失明,全凭脑子记忆,在中纪委会上讲了两个多小时。他以一个深受“左”倾其害者的身份,用实事求是、唯物史观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正确评价了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大多数与会者被黄克诚坦荡的胸怀所折服。他的讲话正式发表后,对纠正当时少数持“非毛反毛”错误观点,对稳定民心、推动改革开放沿正确方向前进,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更显现黄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恩怨、大气磅礴、坚持真理的政治品德和开阔胸襟。
光明磊落秉公办事
在庐山会议批判黄克诚时,有人提到黄克诚所谓“贪污黄金案”,使与会者十分惊讶,这使一向给人以“正直、廉洁”形象的黄克诚蒙上了不白之冤。
经立案调查,所谓黄金问题,那是指1945年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所带的经费。大军千里挺进东北,经费靠自己解决。
这笔经费经东北局批准,存入东北银行保管,用于建立根据地、部队整编、救助伤病员等。黄老有经费审批权,但个人不直接经手,由专人管理,亦不是他的“小金库”,开支很节省,且有详细开支账目可查。审查后还了他一个清白。
黄克诚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不顾年迈多病,不遗余力地抓党风党纪建设。
1980年,针对当时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贪腐问题和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他主持制定了《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文件下发后,他坚决贯彻执行,绝不迁就包庇。
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其中有几件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次,总参领导杨勇同志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欢迎欢送干部,黄克诚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杨勇作了检查,用工资补上了饭费。
一位厨师揭发商业部部长王磊公款请客吃饭少付钱的事,中纪委查实后发通报进行批评,《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高级干部中影响很大。
群众来信反映时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3件事:到江苏考察沿途提前交通管制,山西有人反映要给华在交城老家修故居、建纪念馆等事。黄克诚不因问题涉及领导而回避,一面通报给华国锋本人,一面组织人员调查。华国锋制止了这些做法,还给中纪委回了信,说明涉及他的几件事他已分别处理了。中央还作出了“少宣传个人”的决定。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黄克诚在吃、穿、住等方面向来标准很低。他的节俭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少有。战争年代,他身上穿的是统一制发的军装,洗得发白了依然舍不得换新的。1945年从苏北向东北进军时,当地士绅为他做了一件蓝呢子大衣,他从未穿过,现在成了第39集团军军史馆的展品。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了,他也从未置办过一件高档服装。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一两名工作人员,从不住地方宾馆,不允许下面高标准接待,并嘱咐随行人员按规定交纳食宿费。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更是严格执行规定,有时近于苛刻。1952年进京时,他住在万寿路一栋普通平房里,后来因工作需要搬到北海旁的一个小院,房少屋旧,冬漏风,夏漏雨,房管部门要大修,他说,那要花很多钱,简单维修一下即可,而且一住就是4年,直到1957年才搬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院子。
1977年黄克诚担任军委顾问后,被安排到市里一个小院,楼房是几十年前盖的,年久失修。简单整理了一下他就住了进去。房子漏雨,夏天他的卧室里要放几个脸盆接水,墙壁潮湿。营房部门造了个三万多元的预算给他翻修,他一看花钱太多,坚决不同意,要求只把漏雨的地方修补好就行。他的房子临街、噪声大,休息不好。营房部门已安排加高围墙,修一下大门,材料都准备了,他还是未同意。
公家给他配的专车,他规定子女一律不准使用。小儿子黄晴结婚,就是用自行车把新娘接回家的。黄克诚夫妇非常疼爱他们的小孙子,一次下雨,司机怕耽误孩子上学,想用车送他,却被黄克诚夫妇拒绝了。
黄克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但不居功;在军队工作,司令、政委、后勤部长、秘书长、总参谋长都任过,还当过卫生部长,身兼数职是常事,任劳任怨不说累;在地方,书记、主任、省长都任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据《人民日报》)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身为一名师政治委员,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阐明自己的立场;国共合作抗战后,在对第115师平型关大捷后出现一些问题的调研中,提出要恢复八路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他又一次给党中央发电报,建议派10万大军进军东北,并亲率新四军三师三万多人北上;在东北战场,又一次给毛主席发电报,提出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他对军队中党的建设提出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等。
黄克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突出表现在遇事敢讲真话,敢于直言,不盲从,不苟同,不迎合。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黄克诚这个人爱提意见,从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1959年在庐山同毛泽东当面谈话时,认为四平保卫战是个消耗战,毛泽东说是由他决定的,黄老直率地说,“即使是你的决定,我认为那场消耗战是不该打的。”
1959年庐山会议,黄克诚本来在北京留守,后来,会议开得紧张,毛泽东为“救兵”叫他上山。上山后,黄克诚感觉到风声鹤唳,他本可以缄口不言,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顶住压力,挺身直言,“救兵”成了“反兵”,结果成为右倾反党集团的二号头目被批判。
黄克诚也有过两次“违心”的检讨,但在“文革”中,面对非人道的审讯,声明:“以前凡是逼他写的检查材料、交代,一律无效。”
庐山会议时形势十分紧张,黄克诚“违心检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维护党内大局的需要,他仍不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政治品德和人格个性。这与那种不讲原则,看领导眼色办事,讨领导喜欢说话,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1980年,国内出现一股否定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一度出现混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酝酿讨论要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段历史作出一个决议。
黄克诚非常赞成邓小平“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讲话,觉得这是个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但还有许多人听不进去,弯子转不过来。
黄克诚那时已完全失明,全凭脑子记忆,在中纪委会上讲了两个多小时。他以一个深受“左”倾其害者的身份,用实事求是、唯物史观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正确评价了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大多数与会者被黄克诚坦荡的胸怀所折服。他的讲话正式发表后,对纠正当时少数持“非毛反毛”错误观点,对稳定民心、推动改革开放沿正确方向前进,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更显现黄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恩怨、大气磅礴、坚持真理的政治品德和开阔胸襟。
光明磊落秉公办事
在庐山会议批判黄克诚时,有人提到黄克诚所谓“贪污黄金案”,使与会者十分惊讶,这使一向给人以“正直、廉洁”形象的黄克诚蒙上了不白之冤。
经立案调查,所谓黄金问题,那是指1945年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所带的经费。大军千里挺进东北,经费靠自己解决。
这笔经费经东北局批准,存入东北银行保管,用于建立根据地、部队整编、救助伤病员等。黄老有经费审批权,但个人不直接经手,由专人管理,亦不是他的“小金库”,开支很节省,且有详细开支账目可查。审查后还了他一个清白。
黄克诚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不顾年迈多病,不遗余力地抓党风党纪建设。
1980年,针对当时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贪腐问题和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他主持制定了《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文件下发后,他坚决贯彻执行,绝不迁就包庇。
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其中有几件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次,总参领导杨勇同志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欢迎欢送干部,黄克诚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杨勇作了检查,用工资补上了饭费。
一位厨师揭发商业部部长王磊公款请客吃饭少付钱的事,中纪委查实后发通报进行批评,《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高级干部中影响很大。
群众来信反映时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3件事:到江苏考察沿途提前交通管制,山西有人反映要给华在交城老家修故居、建纪念馆等事。黄克诚不因问题涉及领导而回避,一面通报给华国锋本人,一面组织人员调查。华国锋制止了这些做法,还给中纪委回了信,说明涉及他的几件事他已分别处理了。中央还作出了“少宣传个人”的决定。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黄克诚在吃、穿、住等方面向来标准很低。他的节俭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少有。战争年代,他身上穿的是统一制发的军装,洗得发白了依然舍不得换新的。1945年从苏北向东北进军时,当地士绅为他做了一件蓝呢子大衣,他从未穿过,现在成了第39集团军军史馆的展品。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了,他也从未置办过一件高档服装。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一两名工作人员,从不住地方宾馆,不允许下面高标准接待,并嘱咐随行人员按规定交纳食宿费。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更是严格执行规定,有时近于苛刻。1952年进京时,他住在万寿路一栋普通平房里,后来因工作需要搬到北海旁的一个小院,房少屋旧,冬漏风,夏漏雨,房管部门要大修,他说,那要花很多钱,简单维修一下即可,而且一住就是4年,直到1957年才搬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院子。
1977年黄克诚担任军委顾问后,被安排到市里一个小院,楼房是几十年前盖的,年久失修。简单整理了一下他就住了进去。房子漏雨,夏天他的卧室里要放几个脸盆接水,墙壁潮湿。营房部门造了个三万多元的预算给他翻修,他一看花钱太多,坚决不同意,要求只把漏雨的地方修补好就行。他的房子临街、噪声大,休息不好。营房部门已安排加高围墙,修一下大门,材料都准备了,他还是未同意。
公家给他配的专车,他规定子女一律不准使用。小儿子黄晴结婚,就是用自行车把新娘接回家的。黄克诚夫妇非常疼爱他们的小孙子,一次下雨,司机怕耽误孩子上学,想用车送他,却被黄克诚夫妇拒绝了。
黄克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但不居功;在军队工作,司令、政委、后勤部长、秘书长、总参谋长都任过,还当过卫生部长,身兼数职是常事,任劳任怨不说累;在地方,书记、主任、省长都任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