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中共党史军史上唯一九上九下的人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险些被杀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黄克诚中途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身为一名师政治委员,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阐明自己的立场;国共合作抗战后,在对第115师平型关大捷后出现一些问题的调研中,提出要恢复八路军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他又一次给党中央发电报,建议派10万大军进军东北,并亲率新四军三师三万多人北上;在东北战场,又一次给毛主席发电报,提出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他对军队中党的建设提出了“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等。
  黄克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突出表现在遇事敢讲真话,敢于直言,不盲从,不苟同,不迎合。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黄克诚这个人爱提意见,从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1959年在庐山同毛泽东当面谈话时,认为四平保卫战是个消耗战,毛泽东说是由他决定的,黄老直率地说,“即使是你的决定,我认为那场消耗战是不该打的。”
  1959年庐山会议,黄克诚本来在北京留守,后来,会议开得紧张,毛泽东为“救兵”叫他上山。上山后,黄克诚感觉到风声鹤唳,他本可以缄口不言,但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顶住压力,挺身直言,“救兵”成了“反兵”,结果成为右倾反党集团的二号头目被批判。
  黄克诚也有过两次“违心”的检讨,但在“文革”中,面对非人道的审讯,声明:“以前凡是逼他写的检查材料、交代,一律无效。”
  庐山会议时形势十分紧张,黄克诚“违心检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维护党内大局的需要,他仍不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政治品德和人格个性。这与那种不讲原则,看领导眼色办事,讨领导喜欢说话,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1980年,国内出现一股否定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一度出现混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酝酿讨论要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段历史作出一个决议。
  黄克诚非常赞成邓小平“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讲话,觉得这是个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但还有许多人听不进去,弯子转不过来。
  黄克诚那时已完全失明,全凭脑子记忆,在中纪委会上讲了两个多小时。他以一个深受“左”倾其害者的身份,用实事求是、唯物史观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正确评价了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大多数与会者被黄克诚坦荡的胸怀所折服。他的讲话正式发表后,对纠正当时少数持“非毛反毛”错误观点,对稳定民心、推动改革开放沿正确方向前进,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更显现黄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恩怨、大气磅礴、坚持真理的政治品德和开阔胸襟。
  光明磊落秉公办事
  在庐山会议批判黄克诚时,有人提到黄克诚所谓“贪污黄金案”,使与会者十分惊讶,这使一向给人以“正直、廉洁”形象的黄克诚蒙上了不白之冤。
  经立案调查,所谓黄金问题,那是指1945年黄克诚奉命率新四军第三师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所带的经费。大军千里挺进东北,经费靠自己解决。
  这笔经费经东北局批准,存入东北银行保管,用于建立根据地、部队整编、救助伤病员等。黄老有经费审批权,但个人不直接经手,由专人管理,亦不是他的“小金库”,开支很节省,且有详细开支账目可查。审查后还了他一个清白。
  黄克诚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不顾年迈多病,不遗余力地抓党风党纪建设。
  1980年,针对当时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贪腐问题和特殊化等不正之风,他主持制定了《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文件下发后,他坚决贯彻执行,绝不迁就包庇。
  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其中有几件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次,总参领导杨勇同志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欢迎欢送干部,黄克诚知道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杨勇作了检查,用工资补上了饭费。
  一位厨师揭发商业部部长王磊公款请客吃饭少付钱的事,中纪委查实后发通报进行批评,《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高级干部中影响很大。
  群众来信反映时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3件事:到江苏考察沿途提前交通管制,山西有人反映要给华在交城老家修故居、建纪念馆等事。黄克诚不因问题涉及领导而回避,一面通报给华国锋本人,一面组织人员调查。华国锋制止了这些做法,还给中纪委回了信,说明涉及他的几件事他已分别处理了。中央还作出了“少宣传个人”的决定。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黄克诚在吃、穿、住等方面向来标准很低。他的节俭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少有。战争年代,他身上穿的是统一制发的军装,洗得发白了依然舍不得换新的。1945年从苏北向东北进军时,当地士绅为他做了一件蓝呢子大衣,他从未穿过,现在成了第39集团军军史馆的展品。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了,他也从未置办过一件高档服装。
  黄克诚下部队视察、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一两名工作人员,从不住地方宾馆,不允许下面高标准接待,并嘱咐随行人员按规定交纳食宿费。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更是严格执行规定,有时近于苛刻。1952年进京时,他住在万寿路一栋普通平房里,后来因工作需要搬到北海旁的一个小院,房少屋旧,冬漏风,夏漏雨,房管部门要大修,他说,那要花很多钱,简单维修一下即可,而且一住就是4年,直到1957年才搬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院子。
  1977年黄克诚担任军委顾问后,被安排到市里一个小院,楼房是几十年前盖的,年久失修。简单整理了一下他就住了进去。房子漏雨,夏天他的卧室里要放几个脸盆接水,墙壁潮湿。营房部门造了个三万多元的预算给他翻修,他一看花钱太多,坚决不同意,要求只把漏雨的地方修补好就行。他的房子临街、噪声大,休息不好。营房部门已安排加高围墙,修一下大门,材料都准备了,他还是未同意。
  公家给他配的专车,他规定子女一律不准使用。小儿子黄晴结婚,就是用自行车把新娘接回家的。黄克诚夫妇非常疼爱他们的小孙子,一次下雨,司机怕耽误孩子上学,想用车送他,却被黄克诚夫妇拒绝了。
  黄克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但不居功;在军队工作,司令、政委、后勤部长、秘书长、总参谋长都任过,还当过卫生部长,身兼数职是常事,任劳任怨不说累;在地方,书记、主任、省长都任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据《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宽厚仁义顾永武  顾永武是13军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军长,他在1 3军工作时间最长资格最老。  顾永武1930年春参加儿童团,1931年3月参加红军,编在鄂豫皖根据地红12军35团7连当公务员,参加了根据地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后又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嘉陵江战役。1935年4月,随红四方面军31军长征。  长征开始时,顾永武虽然年仅15岁,但已是有4年军
期刊
文质彬彬吴效闵  吴效闵出生于晋商家庭,衣食无忧,就读太原知名学府。在学校时,他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过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示威游行。1937年9月,日寇打进山西,铁蹄所至,国军溃败如山崩,惶恐的难民如潮。他没有随学校退到后方,而是把一腔热血抛洒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沙场。  新兵入伍,吴效闵并不被看好。因为他皮肤白,还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身材干巴瘦,比三八步枪高不了多少。连长瞅半天没瞅出
期刊
刚正不阿孔俊彪  孔俊彪是福建省宁化县人,又名孔祥光。据统计,中央红军出发地宁化县当年全县13万人口,有1.3万人参加了红军,有3000多人走上了长征路,最后到达陕北会师的只剩下了58人;而到全国解放后,幸运地活下来的宁化籍红军战士不过28人,授衔时仅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之一就是孔俊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孔俊彪参加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磨难,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开始后,孔俊彪
期刊
陈励耘(1919-2004),四川成都人,“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后,1971年9月20日被隔离审查。1978年4月被开除中共党籍。1980年7月29日被逮捕。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犯有罪行,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行动,198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决定对其免于起诉。1982年5月按一般干部待遇退出现役。  在忐忑中被擒  1971年8月下旬,也就是庐山会议批判陈伯达一年之后,毛主席到南方巡视
期刊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元帅中年龄最大的是朱德,69岁;大将中年龄最大的是张云逸,63岁。但这二位均不是授衔年龄最年长的人,有一位77岁被授予少校军衔的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军衔最年长的人。他叫蒋维平,是一位传奇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河北房山(今属北京市)人,出身贫苦,早年当过徒工、长工,曾在北洋军中任过副团长。  1929年2月,东北军易帜、缩编,边防军
期刊
情真务实雷起云  雷起云曾用名雷盛鸣、雷腾蛟,1932年,雷起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7年,雷起云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雷起云参加了反“扫荡”、反“摩擦”、百团大战、豫北反击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雷起云参加了上党、同蒲、临汾、吕梁、晋南、豫西、平汉、洛阳、宛西、宛东、淮海、渡江、浙赣线追歼等战役战斗。其中,在解放南昌的过程中,雷起云经历了一场恶仗,为
期刊
1903年,杨至成出生在穷困的黔东南三穗县侗乡。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和他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杨至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主动帮着家里放牛放鸭,为母亲分忧。  杨至成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五期高材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
期刊
铁骨铮铮张力雄  张力雄191 3年出生于上杭县通贤乡障云岭贫苦农户家中。他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原以为将在这深山中穷苦一生,永无出头之日了,没想到,革命的号角很快就吹到他的家乡障云岭。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满怀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走出深山,开始了革命征程。  1931年,张力雄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指导员
期刊
彭德怀是一团烈火。毛泽东的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把彭德怀烈火一般盖世无双的勇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毛泽东用诗词赞颂的最后一位将领。  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彭德怀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一身布衣,也是大将;他落为囚徒,也是伟人。不论统兵百万
期刊
在宋庆龄故居生平文物展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封非常重要的信件。  一封是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另一封是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