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学音乐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学科之一.当前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配套资源、成果展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视域出发,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研究,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机制,着力培育和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机 构】
: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学科之一.当前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配套资源、成果展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视域出发,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研究,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机制,着力培育和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基于教学主题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促进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是推进本土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是高中政治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是提升高中生爱国主义政治认同和素养的闪光点.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政治课中的研究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现实课题,构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政治课的实际架构,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笔者将探讨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高效地融入高中政治课,为高中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筑牢根基.
自读课承担着由教读课到课外阅读的衔接过渡.自读课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将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迁移,实现能力的提升.课堂问题设计,可巧借助读系统,紧扣单元要求,关注“类性”与“篇性”,以“生思”代“师问”,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原点.通过对初中学校德化五中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作者发现新形势下初中学校学生存在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生命意识与生命素养不高、家庭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等问题.鉴于此,初中学校可以根据校情、班情、学情,从调查与摸排、细化目标、拓展路径、精准帮扶等方面,大力推进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为抓手,构建起有特色、有成效的初中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时政热点是核心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学习时政热点有利于培养思维,因此,高中政治时政热点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时政有效的手段,但是当前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还面临一些困难,如情境创设不科学、问题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评价体系不科学等,本文提出优化问题情境、提升问题质量、提升学生参与度、科学评价等策略,以期推动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统编版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统编语文新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要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统编语文新教材的学习,以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提高初中语文的授课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展开,以往德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被发现并得到了改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的创新.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从关注细节,创新发展两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如何组织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教学活动,培养初中生绿色化学意识展开了分析.在简述当前教学阻碍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自主,发现内涵;引导合作,理解奥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组织实验,感受魅力;建立导图,形成思维;走向社会,深化实践六点方法建议,以供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参阅学习.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培养怎样的学生成为教育的热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材只是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提供了一种范本或载体,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只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呈现教材、完成教学课时,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从真实的生活入手,辅以教师自身的资源,加上恰当
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概念界定问题、实施整合问题,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笔者提出了立足实际,找准突破点;资源整合,突出关键点;运用“加减乘除”策略,挖掘生长点等“三点”思考与实践.一方面是为了推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资源的大融合,以及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语文与其他课程、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整合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综合性学习课型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