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们的博物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在新博物馆学兴起后,现在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规模小的、充满人性的、经济型的博物馆。博物馆要将整个的环境纳入到本身的叙事,当我们进入博物馆再出来的时候,应有一种置身当时历史环境的感觉,博物馆不仅仅限于国家大型史诗般的宏伟,每个人都可以像一部小说一样丰富。无论是现在未来,博物馆的目的是要去创造个人的世界。
【关键词】:博物馆;纯真博物馆;表现历史
所有博物馆都是人类的瑰宝,所有博物馆都是人类真实的产物,但是我们目前提出反对现有的宏大的博物馆,不要把收藏很多珍宝的,具有纪念碑式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此类的博物馆,当做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典范,博物馆应该以探索、揭露整个族群为目标,特别是非西方国家经济急速崛起的现代新新人类。亚洲博物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印度等亚洲崛起的国家,他们有与西方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新新模式兴起的时候,有一些新新的人类的人性会产生,我们应该去探讨,特别是对亚洲博物馆,不要以西方欧美处理博物馆的模式去对待我们的博物馆。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博物馆成立,“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拥有国家资助的博物馆自然需要承担起代表一个国家面貌的责任,国家出资资助博物馆来再现国家的形象,我们只呈现华丽英雄的一面,这样的做法对于社会大众不一定是完全有利的,目前,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卢浮宫与冬宫以游览机构的形式将皇家宫殿开放给大众,这些博物馆是以一种观光的形式来出现,这些机构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家的象征,展现一个国家的叙事与历史,却甚少关注个人的历史,通常我们的博物馆所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呈现博物馆,历史都是贵族的、精英人物的历史,而那些小人物、寻常百姓的历史呢?到底历史的力量是由精英所呈现的还是说历史是沉默的大多数所呈现的。小人物所呈现出来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历史是不是才是我们历史的主体?这样的情形令人感到遗憾,毕竟个体的历史能够反映人性。
从宫殿向国家级博物馆演变,从史诗向小说的过渡,这两种变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史诗就是国家博物馆,处理英雄史诗般的事件,才能出现在国家纪年表中,而小说处理的是个人的事。史诗正如宫殿,讲述君王的公共事务,国家博物馆应该更像小说,但事实上,目前的博物馆都在讲英雄的事迹而忽略个人,史诗如宫殿讲述的是英雄的历史,讲述的是曾经居住在宫殿王族的历史。我们已经不需要建立更多宏观历史的博物馆了,我们需要族群、个人的博物馆,更接近人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和美国博物馆协会对于博物馆的定都是从收集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差异性表现在对于服务的认可上,美国博物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博物馆是应该像史诗般宏伟还是像小说般追求人性,与博物馆的定义并无违背之处。
我们说中国印度等新新的国家,历史文化很丰富,但是被欧美边缘化,我们需要把这些丰富性展示出来,如何通过博物馆来讲述生活在这些的地方的个人的故事,展现出其中的智慧与力量,这是未来博物馆要做的事情。我们通常讲东、西方的历史,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但是,去处理生活在这些国家的老百姓的故事比去讲述拿破仑丘吉尔这些西方传统英雄的故事更重要。衡量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一定是看这个博物馆能否代表一个地区,代表一个国家代表一个社会,而是要看是不是能够展现个体的人性,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博物馆。无论是哪国人,其实人性是跨越国家地域的。
当务之急,我们是要让博物馆变的更小,更加关注个体,更加经济。宏伟的博物馆会让人忘记自身的个体性,接受群体的共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因为西方之外的人们仍然有不少人对博物馆心生恐惧,博物馆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这些宏大的博物馆没有个体的遭遇与情绪,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博物馆要小,要更靠近个人,博物館需要缩小规模,我们只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讲故事,现在博物馆的职责不应该在国家和地区,应该重现人性个体的世界。所以,长期分配在各个大博物馆的资源,应该分配在小型博物馆中,这些资源鼓励我们把自己的空间转化成具有叙事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博物馆。只有物的存在才能证明存在过,每个人才有雁过留痕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自己平凡的一生。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不能成为博物馆的题材呢?
如果物件没有离开原来的地方,仍然在原来的街道、原来的空间,那么这些物件就可以讲述一段历史。我们需要谦逊的博物馆,充分利用周边的街道、房子,将整体环境纳入到其中。通常大型博物馆拥有大型收藏库,收藏了很多去脉络化的物件,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所鼓励的是把原来的物件放到原来的地方,就可以自然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为什么要买一座房子把原来的东西收藏进去,使其成为享誉全球的纯真博物馆,所以博物馆要充分尊重周边的环境,讲述岂止于爱的故事。纯真博物馆是一位痴情而忧伤的男子收集着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那些发卡、烟灰缸、耳坠、钥匙、手帕……,还有那4213个心上人吸过的烟头。他用十五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来纪念他永远得不到的爱。这座博物馆富含作者年轻时代生活城市的细节:国产品牌,街道,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似乎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他的心上人,更是为了伊斯坦布尔。
对于博物馆的认知,目前我们仍然习惯再现历史,但是我们需要表现历史。我们过去都是史诗般的大型博物馆,而现在我们需要小说的个人的博物馆。现在的博物馆利用去脉络化的文物讲述历史,博物馆最擅长的就是讲述,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表现人性而不是呈现历史。所以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方向呢?过去的博物馆处理历史,现在的博物馆需要的是故事,过去博物馆关注的是国家历史,现在我们应该关注人民,过去我们需要宏伟的博物馆,现在我们需要小而精、彰显人性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张誉腾(译),原作者:Stephen E.Weil,博物馆重要的事(2004),台北市:五观艺术
[2]颜湘如(译),原作者:Orhan Pamuk,率性而多感的小说家(2012),台北市:麦田出版社
[3]陈竹冰(译),原作者:Orhan Pamuk,纯真博物馆(200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博物馆;纯真博物馆;表现历史
所有博物馆都是人类的瑰宝,所有博物馆都是人类真实的产物,但是我们目前提出反对现有的宏大的博物馆,不要把收藏很多珍宝的,具有纪念碑式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此类的博物馆,当做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典范,博物馆应该以探索、揭露整个族群为目标,特别是非西方国家经济急速崛起的现代新新人类。亚洲博物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印度等亚洲崛起的国家,他们有与西方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新新模式兴起的时候,有一些新新的人类的人性会产生,我们应该去探讨,特别是对亚洲博物馆,不要以西方欧美处理博物馆的模式去对待我们的博物馆。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博物馆成立,“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拥有国家资助的博物馆自然需要承担起代表一个国家面貌的责任,国家出资资助博物馆来再现国家的形象,我们只呈现华丽英雄的一面,这样的做法对于社会大众不一定是完全有利的,目前,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卢浮宫与冬宫以游览机构的形式将皇家宫殿开放给大众,这些博物馆是以一种观光的形式来出现,这些机构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家的象征,展现一个国家的叙事与历史,却甚少关注个人的历史,通常我们的博物馆所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呈现博物馆,历史都是贵族的、精英人物的历史,而那些小人物、寻常百姓的历史呢?到底历史的力量是由精英所呈现的还是说历史是沉默的大多数所呈现的。小人物所呈现出来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历史是不是才是我们历史的主体?这样的情形令人感到遗憾,毕竟个体的历史能够反映人性。
从宫殿向国家级博物馆演变,从史诗向小说的过渡,这两种变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史诗就是国家博物馆,处理英雄史诗般的事件,才能出现在国家纪年表中,而小说处理的是个人的事。史诗正如宫殿,讲述君王的公共事务,国家博物馆应该更像小说,但事实上,目前的博物馆都在讲英雄的事迹而忽略个人,史诗如宫殿讲述的是英雄的历史,讲述的是曾经居住在宫殿王族的历史。我们已经不需要建立更多宏观历史的博物馆了,我们需要族群、个人的博物馆,更接近人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和美国博物馆协会对于博物馆的定都是从收集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差异性表现在对于服务的认可上,美国博物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博物馆是应该像史诗般宏伟还是像小说般追求人性,与博物馆的定义并无违背之处。
我们说中国印度等新新的国家,历史文化很丰富,但是被欧美边缘化,我们需要把这些丰富性展示出来,如何通过博物馆来讲述生活在这些的地方的个人的故事,展现出其中的智慧与力量,这是未来博物馆要做的事情。我们通常讲东、西方的历史,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但是,去处理生活在这些国家的老百姓的故事比去讲述拿破仑丘吉尔这些西方传统英雄的故事更重要。衡量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一定是看这个博物馆能否代表一个地区,代表一个国家代表一个社会,而是要看是不是能够展现个体的人性,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博物馆。无论是哪国人,其实人性是跨越国家地域的。
当务之急,我们是要让博物馆变的更小,更加关注个体,更加经济。宏伟的博物馆会让人忘记自身的个体性,接受群体的共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因为西方之外的人们仍然有不少人对博物馆心生恐惧,博物馆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这些宏大的博物馆没有个体的遭遇与情绪,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博物馆要小,要更靠近个人,博物館需要缩小规模,我们只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讲故事,现在博物馆的职责不应该在国家和地区,应该重现人性个体的世界。所以,长期分配在各个大博物馆的资源,应该分配在小型博物馆中,这些资源鼓励我们把自己的空间转化成具有叙事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博物馆。只有物的存在才能证明存在过,每个人才有雁过留痕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自己平凡的一生。为什么一个人的生活不能成为博物馆的题材呢?
如果物件没有离开原来的地方,仍然在原来的街道、原来的空间,那么这些物件就可以讲述一段历史。我们需要谦逊的博物馆,充分利用周边的街道、房子,将整体环境纳入到其中。通常大型博物馆拥有大型收藏库,收藏了很多去脉络化的物件,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所鼓励的是把原来的物件放到原来的地方,就可以自然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为什么要买一座房子把原来的东西收藏进去,使其成为享誉全球的纯真博物馆,所以博物馆要充分尊重周边的环境,讲述岂止于爱的故事。纯真博物馆是一位痴情而忧伤的男子收集着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那些发卡、烟灰缸、耳坠、钥匙、手帕……,还有那4213个心上人吸过的烟头。他用十五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来纪念他永远得不到的爱。这座博物馆富含作者年轻时代生活城市的细节:国产品牌,街道,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似乎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他的心上人,更是为了伊斯坦布尔。
对于博物馆的认知,目前我们仍然习惯再现历史,但是我们需要表现历史。我们过去都是史诗般的大型博物馆,而现在我们需要小说的个人的博物馆。现在的博物馆利用去脉络化的文物讲述历史,博物馆最擅长的就是讲述,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表现人性而不是呈现历史。所以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方向呢?过去的博物馆处理历史,现在的博物馆需要的是故事,过去博物馆关注的是国家历史,现在我们应该关注人民,过去我们需要宏伟的博物馆,现在我们需要小而精、彰显人性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张誉腾(译),原作者:Stephen E.Weil,博物馆重要的事(2004),台北市:五观艺术
[2]颜湘如(译),原作者:Orhan Pamuk,率性而多感的小说家(2012),台北市:麦田出版社
[3]陈竹冰(译),原作者:Orhan Pamuk,纯真博物馆(200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