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会途经一座叫马六甲的小城,这座小城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最有渊源的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有五次过访了马六甲;还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是明成祖朱棣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和中国有着如此久远渊源的马六甲,到底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呢?
马六甲沧桑的岁月
从新加坡通过边境安检后就驶上马来西亚高速公路,一路上两旁的热带雨林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经过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马六甲。
历史的沧桑在这里处处彰显:一边是灯笼高挂、灰瓦白墙的中国街;另一边却是荷兰式的风车、红屋,带着欧洲中世纪的厚重。花团锦簇的人力三轮车在街头游走载客,又像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
马六甲城里有好几条中华街,除了入口处中国式的门楼外,街道两旁挂着中文招牌的商店栉次鳞比,徜徉其间好像走在中国某个小城的商业街上,而马六甲著名的河村,更是酷似中国的江南水乡苏州和绍兴。
越往深处,各式风格建筑越多,有中式、葡式、英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那些依山傍海、风格各异的古老房屋,那些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窄街僻巷,开始吸引着我,同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想起家乡天津也有很多异国情调的房子、街道和被分割过的租界……在马六甲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一辆辆响着乐曲的人力花车穿行而过,很是抢眼。车上大多乘坐着来此观光的游客。而车夫多为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人。
打开世界地图,“马六甲”只不过是个米粒般的“小点”,但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紧紧扼住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极其重要,因而成为世界上通航历史最久、航运量最大的海峡之一。马六甲(Malacca),原是当地一棵树名。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苏门答腊王子被迫逃难到那里,在马六甲树下休息,称那个地方为马六甲,日后沿用至今。那里原是一个小渔村,由于马六甲扼据马六甲海峡东岸,地处海上交通要冲,正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和繁荣的港口,1403年成为满刺加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这里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港口和繁荣的贸易中心,而兵家也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1405年,郑和下西洋时,曾率领庞大的舰队登陆马六甲,还曾出手帮助过这个弱小的王朝,抵御北方之敌。
郑和之后,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纷至沓来,在此进行丝绸、香料、烟草、茶叶等大宗货品的交易。很快,马六甲就成为远近闻名的重要港口和富庶之邦了。但也正因为如此,马六甲古国后来遭到葡萄牙人的入侵,很快于1511年灭亡了。
100多年后,荷兰人又通过武力,将这块宝地据为己有。然而随着国力的消长,18世纪末,马六甲最终落入了乘人之危的英国人之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侵占了它。直至1945年后,历经沧桑的马六甲海峡才重归沿岸国所有。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宣告独立,马六甲才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被殖民历史。经过这段漫长的岁月,历史的沧桑,可以说在马六甲俯拾即是。比如市中心的葡萄牙广场、荷兰红屋、维多利亚喷泉等,无一不在向游客
们述说着那一段段的历史。
郑和与马六甲
在马六甲,我遇上一段郑和用生命书写的历史。1405年7月,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舰队和大批海员,从江苏启航,顺着东北季风沿海南下到过南洋和东非30多个国家。他先后七下西洋,历时30年,是中国早期的友好使者之一。马六甲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是郑和船队开往东南亚以西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过马六甲。由于郑和船队庞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数近三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载大量粮食和其他货物。为了便于远航,需在远航途中建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而当时中满两国关系又十分亲密,马六甲港便成了郑和船队中转货物和侯风停泊之要地,郑和船队也给这里带来中国的友谊、文化和丝绸等。在当地至今仍保留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还有一口“三保井”。南面还有“三保亭”,此亭里供着三保公泥塑像。
当车子经过三保山时,闯入人们眼帘的是绿草如茵的山坡中那些布满了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这里有12000多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国人墓群。它见证着华人在马六甲的历史。三保山上当地人戏称“大富豪夜总会”,因为这里的华人大多都是比较富有的。
围着三保山转过来即到达三保庙的山门。三保庙,也叫郑和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成的。庙内有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门柱的对联上书:“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殖民地印记
从三保庙出来后乘车穿过繁华的闹市,停在荷兰广场。荷兰广场虽然不是马六甲历史的起点,却是现在游客畅游马六甲的起点。耀眼的红是基督教堂和荷兰红屋,它们将广场围了起来。广场不大,位于马六甲河旁的一块小三角地带,如果没有喷水池,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街边花园。喷水池在广场中心,一个小小的喷泉,英式风格,造型雅致,名叫维多利亚女皇喷泉,建于1904年,是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而建的。广场一侧临着交通要道,其余两侧则被一个鲜红的荷兰风格的钟塔、一幢称为“荷兰红屋”的荷兰殖民时期的红砖建筑和教堂环绕着。荷兰红屋曾是荷兰总督的住处,殖民不再,红屋也就成了历史建筑,肩负起述说历史的任务,成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
广场另一侧,就是基督教堂。教堂是马来西亚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1753年,是荷兰人为庆祝统治马六甲100年而建的。教堂被细细地漆成了鲜红色,正门的外墙上部凸出一个纯白的十字架在阳光下发出神圣的光,其半圆形的立面上是一个中间镂空的塔形墙,镂空部位挂着一口钟。Christ Church(基督教堂)印在朱红色的教堂墙壁上,非常醒目。同样为朱红色的国家青年博物馆前面是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外面是拱形的门,一个接着一个,线条优美、排列规则有序,带着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
离开教堂和广场,下一个目标是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它与圣地亚哥城堡同时建成,与城堡用的是同一种建材,教堂几经战乱,现已面目全非。走进教堂,到处是断垣残壁,一派凄清景象。1521年,一位死里逃生的葡萄牙人怀着对圣母玛丽亚的感激,修建圣保罗教堂,才使今天的马六甲有了旅游的点睛之笔。
当我们坐在玻璃密闭的旅游大巴里离开马六甲,前往马来西亚第一大城市吉隆坡的时候,窗外宁静地生活着的这块古老土地,依然下着细雨,依然显得神秘。而即将离开这里的过客,心如细雨,细雨如烟。充满沧桑、写满历史的马六甲是素净而有涵养的,她不浅薄地将沧桑招摇地表述,而是留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胜迹中,让你细细品味其韵味十足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像一首绵长的歌,更像一幅隽永的画……
马六甲沧桑的岁月
从新加坡通过边境安检后就驶上马来西亚高速公路,一路上两旁的热带雨林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经过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马六甲。
历史的沧桑在这里处处彰显:一边是灯笼高挂、灰瓦白墙的中国街;另一边却是荷兰式的风车、红屋,带着欧洲中世纪的厚重。花团锦簇的人力三轮车在街头游走载客,又像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
马六甲城里有好几条中华街,除了入口处中国式的门楼外,街道两旁挂着中文招牌的商店栉次鳞比,徜徉其间好像走在中国某个小城的商业街上,而马六甲著名的河村,更是酷似中国的江南水乡苏州和绍兴。
越往深处,各式风格建筑越多,有中式、葡式、英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那些依山傍海、风格各异的古老房屋,那些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窄街僻巷,开始吸引着我,同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想起家乡天津也有很多异国情调的房子、街道和被分割过的租界……在马六甲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一辆辆响着乐曲的人力花车穿行而过,很是抢眼。车上大多乘坐着来此观光的游客。而车夫多为当地的马来人和印度人。
打开世界地图,“马六甲”只不过是个米粒般的“小点”,但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紧紧扼住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极其重要,因而成为世界上通航历史最久、航运量最大的海峡之一。马六甲(Malacca),原是当地一棵树名。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苏门答腊王子被迫逃难到那里,在马六甲树下休息,称那个地方为马六甲,日后沿用至今。那里原是一个小渔村,由于马六甲扼据马六甲海峡东岸,地处海上交通要冲,正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和繁荣的港口,1403年成为满刺加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这里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港口和繁荣的贸易中心,而兵家也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1405年,郑和下西洋时,曾率领庞大的舰队登陆马六甲,还曾出手帮助过这个弱小的王朝,抵御北方之敌。
郑和之后,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纷至沓来,在此进行丝绸、香料、烟草、茶叶等大宗货品的交易。很快,马六甲就成为远近闻名的重要港口和富庶之邦了。但也正因为如此,马六甲古国后来遭到葡萄牙人的入侵,很快于1511年灭亡了。
100多年后,荷兰人又通过武力,将这块宝地据为己有。然而随着国力的消长,18世纪末,马六甲最终落入了乘人之危的英国人之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侵占了它。直至1945年后,历经沧桑的马六甲海峡才重归沿岸国所有。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宣告独立,马六甲才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被殖民历史。经过这段漫长的岁月,历史的沧桑,可以说在马六甲俯拾即是。比如市中心的葡萄牙广场、荷兰红屋、维多利亚喷泉等,无一不在向游客
们述说着那一段段的历史。
郑和与马六甲
在马六甲,我遇上一段郑和用生命书写的历史。1405年7月,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舰队和大批海员,从江苏启航,顺着东北季风沿海南下到过南洋和东非30多个国家。他先后七下西洋,历时30年,是中国早期的友好使者之一。马六甲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是郑和船队开往东南亚以西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过马六甲。由于郑和船队庞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数近三万,历时一年半以上,需装载大量粮食和其他货物。为了便于远航,需在远航途中建立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而当时中满两国关系又十分亲密,马六甲港便成了郑和船队中转货物和侯风停泊之要地,郑和船队也给这里带来中国的友谊、文化和丝绸等。在当地至今仍保留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还有一口“三保井”。南面还有“三保亭”,此亭里供着三保公泥塑像。
当车子经过三保山时,闯入人们眼帘的是绿草如茵的山坡中那些布满了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这里有12000多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国人墓群。它见证着华人在马六甲的历史。三保山上当地人戏称“大富豪夜总会”,因为这里的华人大多都是比较富有的。
围着三保山转过来即到达三保庙的山门。三保庙,也叫郑和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成的。庙内有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门柱的对联上书:“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殖民地印记
从三保庙出来后乘车穿过繁华的闹市,停在荷兰广场。荷兰广场虽然不是马六甲历史的起点,却是现在游客畅游马六甲的起点。耀眼的红是基督教堂和荷兰红屋,它们将广场围了起来。广场不大,位于马六甲河旁的一块小三角地带,如果没有喷水池,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街边花园。喷水池在广场中心,一个小小的喷泉,英式风格,造型雅致,名叫维多利亚女皇喷泉,建于1904年,是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而建的。广场一侧临着交通要道,其余两侧则被一个鲜红的荷兰风格的钟塔、一幢称为“荷兰红屋”的荷兰殖民时期的红砖建筑和教堂环绕着。荷兰红屋曾是荷兰总督的住处,殖民不再,红屋也就成了历史建筑,肩负起述说历史的任务,成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
广场另一侧,就是基督教堂。教堂是马来西亚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1753年,是荷兰人为庆祝统治马六甲100年而建的。教堂被细细地漆成了鲜红色,正门的外墙上部凸出一个纯白的十字架在阳光下发出神圣的光,其半圆形的立面上是一个中间镂空的塔形墙,镂空部位挂着一口钟。Christ Church(基督教堂)印在朱红色的教堂墙壁上,非常醒目。同样为朱红色的国家青年博物馆前面是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外面是拱形的门,一个接着一个,线条优美、排列规则有序,带着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
离开教堂和广场,下一个目标是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它与圣地亚哥城堡同时建成,与城堡用的是同一种建材,教堂几经战乱,现已面目全非。走进教堂,到处是断垣残壁,一派凄清景象。1521年,一位死里逃生的葡萄牙人怀着对圣母玛丽亚的感激,修建圣保罗教堂,才使今天的马六甲有了旅游的点睛之笔。
当我们坐在玻璃密闭的旅游大巴里离开马六甲,前往马来西亚第一大城市吉隆坡的时候,窗外宁静地生活着的这块古老土地,依然下着细雨,依然显得神秘。而即将离开这里的过客,心如细雨,细雨如烟。充满沧桑、写满历史的马六甲是素净而有涵养的,她不浅薄地将沧桑招摇地表述,而是留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胜迹中,让你细细品味其韵味十足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像一首绵长的歌,更像一幅隽永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