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构建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两维框架来分析2000—2010年间海南工业结构的变动,得出海南工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从多元化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四个方面的特征,并提出海南未来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工业结构;相对效率;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3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8
海南建省办特区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工业在“两大一高”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工业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总量上,海南工业总产值从1988年的31.25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1470.35亿元[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2.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7.2%。结构上,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海南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及配件、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和食品加工与制造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
但是,海南工业发展不足仍是制约海南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紧紧抓住未来几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海南工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海南工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海南省2000—2010年间工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优势与相对生产率的两个纬度相组合的分析框架,对海南工业结构变动做出实证性分析和判断,并针对海南未来工业优化升级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理论框架
对工业结构考察通常是围绕着它是否能促进产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行的。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个产业竞争力应该包含两个纬度: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2]。相对效率是指一个地区内某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这可以通过库兹涅茨所提出的“相对生产率”指标加以观察,某一产业的相对生产率=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全社会的工业总产值与劳动总就业量之比假设为1,这可以看成是相对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生产率大于l的行业属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代表着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相对优势指标是指一个行业在一个地区内的产值份额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这个行业产值份额之比,可通过“区位熵”来考查,某地区A行业的区位熵=某地区A行业产值比重/全区域A行业产值比重。如果海南某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熵大于1,则意味着海南该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优势。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某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该行业技术特征决定的生产效率,也取决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所以把两个纬度结合起来,以观察使用单一指标所无法同步观察到的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多样性,进而看出地区结构调整的多种可能性。效率和优势两个纬度的组合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数量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产业(Ⅰ类),这表明某一种产业不仅与该地区其它产业相比生产率更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相对优势。二是相对效率大于1而相对优势低于1的行业(Ⅱ类),这表明这类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比较优势,但在本地区内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即这类行业具有由本地区的资源结构与市场需求偏好所决定的本地化比较优势。三是相对效率小于1而相对优势大于1的行业(Ⅲ类),由于本地区与全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由此带来的行业相对价格变化,这种行业在本地区可能生产效率没有其他行业高,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竞争力。四是相对效率与比较优势都小于1的行业(Ⅳ类),这意味着这类行业基于两个纬度的观察都缺乏竞争力。基于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二维分析框架,可以分析一个地区工业行业数量在四种类型中的分布和变动情况,从而得出这个地区工业总体上的现实竞争力及其变化。
二、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本文计算了海南省2000—2010年间35个工业行业的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以考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特征。工业结构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行业的数量变动,可直接反映在每种类型工业所包含的行业数量上。二是工业行业的价值变动,可通过两方面指标来反映。一个指标是每种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说明不同类型工业随着行业数量变化而引起的绝对价值量变动;另一个指标是区位熵,用某种类型工业产值占比在海南与全国的比值表示,以说明海南该类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优势的上升或下降。
从表1~3中海南工业结构分布演进路径可知,2000—2010年间按行业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分类的海南工业结构一直处于转型之中。结合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进一步得出海南省工业结构变动的四个显著特征。
(一)从多元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
2000年,海南省相对效率大于1的Ⅰ类和Ⅱ类产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泛,不仅有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等轻工业部门,也有有色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与加工、石油加工等资源型工业部门,还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基本退出相对生产率高的行业类型,剩下的6个行业除烟草制造业外,基本属于交通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发展战略下,政府主导引入大量重化项目,使得海南工业向重化主导型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在相对效率大于1的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的全球发展趋势中,基于资本投入的产业规模化扩张强化了这种转型。
(二)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
10年间,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Ⅰ类和Ⅲ类行业数量从21个减少至13个,但产值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平均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Ⅰ类行业的数量从8个减少至3个,产值比重也从50.4%下降至43.6%,但平均每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却增加了6.2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行业数量减少了,但这些行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却增加了,说明海南工业结构变动过程中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海南自建省办特区起就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地方政府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及地方贸易壁垒对海南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阻碍较小。因此,工业结构演变由多样化到专业化是海南与国内及世界市场一体化推动的结果。 (三)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
“十五”期间,一些曾经具有竞争优势(如食品制造业)以及虽然相对优势不足但相对效率较高(如皮革、纺织品制造)的传统轻工业部门由于相对效率下降,从Ⅰ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Ⅲ类或从Ⅱ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Ⅳ类。“十一五”期间,不仅上述行业相对效率没有提高,而且另外一些行业如饮料、医药、化学纤维、造纸及制品业等还出现了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同时下降而直接从Ⅰ类部门转移到Ⅳ类部门。
大量行业相对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轻工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这些部门而言,当工业结构演进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时,资本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规模化优势会得到显现和加强,导致具有相对效率的工业部门必然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这是全球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随着全球工业发展趋势的推进,地区整体工业生产率势必随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而提高,导致一些原本相对生产率大于1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饮料和医药)逐步丧失生产率优势。而海南传统轻工行业相对优势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这些行业技术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模仿生产的技术门槛较低,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海南生产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大程度地被其他省份产品所替代,市场份额下降;另一方面,海南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型后,轻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从而导致相对优势指标下降。
(四)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
10年间,海南工业结构中相对生产率原本较低的Ⅳ类行业相对优势减弱,从0.46下降至0.18,而相对生产率较高的I类行业的相对优势增强,从2.46上升至3.36,“高生产率—高优势,低生产率—低优势”的二元化趋势更加严重。其中原因,既有海南重化工业主导转型导致工业发展过于“偏科”的问题,即对于石油化工产业过分依赖,忽视了对资源型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工业行业的巩固和再创;也有这些低生产率行业自身存在规模小、设备老、技术开发力量弱、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形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相对效率与相对优势的两维分析框架度,本文综合考察了2000—2010年海南省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得出了四个基本特征:从多元化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海南未来的工业结构仍然会朝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持和产业支撑。
(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继续走“集约、集群、园区化、高科技发展新型工业”的发展道路,为海南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老城开发区、海口高新区、海口保税区、昌江循环经济示范区、东方工业园区、临高金牌港开发区等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园区,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为前提,推动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向园区集聚,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的新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最大附加值。
(二)大力发展传统轻工业
大力推进传统轻工业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传统轻工业的振兴。轻工业是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标准建设和品牌培育带动饮料、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支持企业转型提高效率
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海南资源型和机械制造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装置,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加强企业战略性重组与结构性调整,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通过科技和管理创新加快能源、冶金、有色、化工以及现代设备制造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王珺,殷宁宇.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1997—2006年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学术研究,2009(2):11-16.
关键词:海南;工业结构;相对效率;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3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8
海南建省办特区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工业在“两大一高”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工业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总量上,海南工业总产值从1988年的31.25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1470.35亿元[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2.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7.2%。结构上,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海南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及配件、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和食品加工与制造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
但是,海南工业发展不足仍是制约海南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紧紧抓住未来几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海南工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海南工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海南省2000—2010年间工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优势与相对生产率的两个纬度相组合的分析框架,对海南工业结构变动做出实证性分析和判断,并针对海南未来工业优化升级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理论框架
对工业结构考察通常是围绕着它是否能促进产业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提升进行的。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个产业竞争力应该包含两个纬度: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2]。相对效率是指一个地区内某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这可以通过库兹涅茨所提出的“相对生产率”指标加以观察,某一产业的相对生产率=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全社会的工业总产值与劳动总就业量之比假设为1,这可以看成是相对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生产率大于l的行业属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代表着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相对优势指标是指一个行业在一个地区内的产值份额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这个行业产值份额之比,可通过“区位熵”来考查,某地区A行业的区位熵=某地区A行业产值比重/全区域A行业产值比重。如果海南某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熵大于1,则意味着海南该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优势。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某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该行业技术特征决定的生产效率,也取决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所以把两个纬度结合起来,以观察使用单一指标所无法同步观察到的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多样性,进而看出地区结构调整的多种可能性。效率和优势两个纬度的组合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数量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产业(Ⅰ类),这表明某一种产业不仅与该地区其它产业相比生产率更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相对优势。二是相对效率大于1而相对优势低于1的行业(Ⅱ类),这表明这类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比较优势,但在本地区内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即这类行业具有由本地区的资源结构与市场需求偏好所决定的本地化比较优势。三是相对效率小于1而相对优势大于1的行业(Ⅲ类),由于本地区与全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由此带来的行业相对价格变化,这种行业在本地区可能生产效率没有其他行业高,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竞争力。四是相对效率与比较优势都小于1的行业(Ⅳ类),这意味着这类行业基于两个纬度的观察都缺乏竞争力。基于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二维分析框架,可以分析一个地区工业行业数量在四种类型中的分布和变动情况,从而得出这个地区工业总体上的现实竞争力及其变化。
二、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本文计算了海南省2000—2010年间35个工业行业的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以考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特征。工业结构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行业的数量变动,可直接反映在每种类型工业所包含的行业数量上。二是工业行业的价值变动,可通过两方面指标来反映。一个指标是每种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说明不同类型工业随着行业数量变化而引起的绝对价值量变动;另一个指标是区位熵,用某种类型工业产值占比在海南与全国的比值表示,以说明海南该类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优势的上升或下降。
从表1~3中海南工业结构分布演进路径可知,2000—2010年间按行业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分类的海南工业结构一直处于转型之中。结合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进一步得出海南省工业结构变动的四个显著特征。
(一)从多元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
2000年,海南省相对效率大于1的Ⅰ类和Ⅱ类产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泛,不仅有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等轻工业部门,也有有色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与加工、石油加工等资源型工业部门,还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基本退出相对生产率高的行业类型,剩下的6个行业除烟草制造业外,基本属于交通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发展战略下,政府主导引入大量重化项目,使得海南工业向重化主导型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在相对效率大于1的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的全球发展趋势中,基于资本投入的产业规模化扩张强化了这种转型。
(二)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
10年间,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Ⅰ类和Ⅲ类行业数量从21个减少至13个,但产值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平均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的Ⅰ类行业的数量从8个减少至3个,产值比重也从50.4%下降至43.6%,但平均每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却增加了6.2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行业数量减少了,但这些行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却增加了,说明海南工业结构变动过程中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海南自建省办特区起就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地方政府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及地方贸易壁垒对海南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阻碍较小。因此,工业结构演变由多样化到专业化是海南与国内及世界市场一体化推动的结果。 (三)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
“十五”期间,一些曾经具有竞争优势(如食品制造业)以及虽然相对优势不足但相对效率较高(如皮革、纺织品制造)的传统轻工业部门由于相对效率下降,从Ⅰ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Ⅲ类或从Ⅱ类工业部门转移到Ⅳ类。“十一五”期间,不仅上述行业相对效率没有提高,而且另外一些行业如饮料、医药、化学纤维、造纸及制品业等还出现了相对效率和相对优势的同时下降而直接从Ⅰ类部门转移到Ⅳ类部门。
大量行业相对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轻工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这些部门而言,当工业结构演进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时,资本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规模化优势会得到显现和加强,导致具有相对效率的工业部门必然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这是全球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随着全球工业发展趋势的推进,地区整体工业生产率势必随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而提高,导致一些原本相对生产率大于1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饮料和医药)逐步丧失生产率优势。而海南传统轻工行业相对优势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这些行业技术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模仿生产的技术门槛较低,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海南生产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大程度地被其他省份产品所替代,市场份额下降;另一方面,海南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型后,轻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从而导致相对优势指标下降。
(四)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
10年间,海南工业结构中相对生产率原本较低的Ⅳ类行业相对优势减弱,从0.46下降至0.18,而相对生产率较高的I类行业的相对优势增强,从2.46上升至3.36,“高生产率—高优势,低生产率—低优势”的二元化趋势更加严重。其中原因,既有海南重化工业主导转型导致工业发展过于“偏科”的问题,即对于石油化工产业过分依赖,忽视了对资源型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工业行业的巩固和再创;也有这些低生产率行业自身存在规模小、设备老、技术开发力量弱、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形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相对效率与相对优势的两维分析框架度,本文综合考察了2000—2010年海南省工业结构的分布与变动,得出了四个基本特征:从多元化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提升、传统轻工业竞争优势下降、行业竞争优势的二元化趋势加剧。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海南未来的工业结构仍然会朝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持和产业支撑。
(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继续走“集约、集群、园区化、高科技发展新型工业”的发展道路,为海南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老城开发区、海口高新区、海口保税区、昌江循环经济示范区、东方工业园区、临高金牌港开发区等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园区,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为前提,推动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向园区集聚,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的新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最大附加值。
(二)大力发展传统轻工业
大力推进传统轻工业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传统轻工业的振兴。轻工业是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标准建设和品牌培育带动饮料、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支持企业转型提高效率
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海南资源型和机械制造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装置,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加强企业战略性重组与结构性调整,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通过科技和管理创新加快能源、冶金、有色、化工以及现代设备制造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王珺,殷宁宇.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1997—2006年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学术研究,2009(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