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1 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1.2 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
1.3 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1.4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如:雷锋的故事、司马光、李时珍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刻苦学习的德育教育。
2 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们通过学校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交流活动,还有各种形式的朗诵、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等比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给他们创造了全校读书交流的平台,真正创建了书香校园。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3 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3.1 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如:老师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结合老师的细心讲解和学生认真的观察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树立自己是这个校园的主人,在这里学习是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带着自己以上收获让他们写写等,从而激发了写作情趣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3.2 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1 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1 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1.2 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
1.3 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1.4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如:雷锋的故事、司马光、李时珍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刻苦学习的德育教育。
2 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们通过学校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交流活动,还有各种形式的朗诵、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等比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给他们创造了全校读书交流的平台,真正创建了书香校园。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3 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
3.1 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如:老师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结合老师的细心讲解和学生认真的观察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树立自己是这个校园的主人,在这里学习是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带着自己以上收获让他们写写等,从而激发了写作情趣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3.2 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